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双支柱调控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6 03:08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在金融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中往往会低估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对该传统观点给予了抨击。货币政策周期内,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及行为与货币政策传递的有效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宏观系统性风险有直接的关联。由于次贷危机背后的过度风险,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管控,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体系已不适用。探索建立新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已成为全球各国家监管当局新的重大课题。在宏观审慎体系的周期中,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央行宏观审慎政策的导向紧密相关。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以上均能使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做出改变。基于此,本文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出发,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对风险承担的影响作用。并且结合“保险效应”(存款保险制度、政府兜底作用)和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环境背景,进而以此来作为逻辑主线,从而构造出本文的研究框架。最后将问题的落脚点放在经济情景的模拟下,如何使得双支柱政策协同作用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来探讨双支柱调控政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根据以上逻辑主线,本文将尝试探讨以下问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是否存在着...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双支柱调控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


研究框架图

关系图,脉冲,滞后期,效应


进行了GMM估计之后,为了分析NPL、DR和DRR之间的关系,本文进一步采用了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来做进一步研究。图6.1显示的是当处于95%置信区间时,对NPL、DR和DRR三者进行了1000次Monte-Carlo模拟后所得到的关系图。具体来看,当其他因素不发生任何变化时,一个因素的冲击对其他因素的动态影响,这些影响既包括当前影响,也包括对未来值的影响。如脉冲响应图(6.1),其中,横坐标为滞后期数,本章所选取的滞后期数是10;纵轴代表的是内生变量响应冲击的具体程度。另外,上下两条线表示的是95%的置信区间,而中间的一条线则代表的是脉冲响应函数点估计值。从图6.1可以看出,顶部的三张图依次呈现的是NPL对自身、对DR以及对DRR的冲击响应。NPL对自身冲击绝大时期呈现出一种正向的效应,但是这一效应伴随着滞后期数的增长而下降,滞后期数在达到十期之后,呈现出最小值。与此同时,NPL对DR冲击呈现的是先略为负数,在第七期达到极值后,冲击为正。最后表现为平稳的向上冲击状态,表明NPL对DR传导效应在滞后期7期后越来越积极。但是,NPL对DRR的冲击则始终呈现为负向效应,区别表现为不同期数所呈现的具体程度不同,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其影响效应的绝对值也在增加,滞后三期之后呈现出最大值,最终呈现为一种平稳的状态,这表明NPL对DRR传导效应呈现为积极的影响。


本文编号:3120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120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2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