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美国金融发展下的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1 02:12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二十年里,世界经济一体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与关联性日渐加深;全球不同国家之间、区域内各国之间的贸易与金融壁垒逐渐减少乃至消除,经济合作愈加频繁;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产品、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变得越发频繁。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上述趋势下,国际资本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规模的增长,并且从资本的结构上看,脱离了实际生产与贸易结算等产业性资本、完全投资于国际资本市场与国际货币市场的金融性资本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从而使资本的跨国流动成为一种愈发重要的国际金融现象。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最近十年来世界经济的重要事件,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堪称百年一遇的严重衰退,并且将全球经济长期失衡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的产品需求缺口可以轻易通过从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口来满足,因而经常账户一般处在赤字状态;亚洲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外汇储备,提高了国民收入水平,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并且将收入盈余以金融资本的形式向发达国家再投资。这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均实现了会计意义上的账面平衡。但是,这...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金融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
        1.2.2 关于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的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的界定与表现
    2.1 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的概念界定
        2.1.1 非均衡与失衡的辨析
        2.1.2 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的内涵辨析
    2.2 金本位时期的国际资本流动
        2.2.1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与金本位制度的建立
        2.2.2 金本位下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机制
    2.3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国际资本流动失衡
        2.3.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与解体
        2.3.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资本流动
        2.3.3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资本流动失衡的表现
    2.4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国际资本流动失衡
        2.4.1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货币制度安排
        2.4.2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国际资本流动
        2.4.3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流动失衡的表现
        2.4.4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后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现象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的理论分析
    3.1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发展
        3.1.1 古典经济学中的动因理论
        3.1.2 流量理论
        3.1.3 资产组合理论
        3.1.4 货币分析理论
        3.1.5 对动因理论的简单评述
    3.2 卢卡斯悖论及其延伸
        3.2.1 卢卡斯悖论的内涵
        3.2.2 卢卡斯悖论的延伸
    3.3 中心-外围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3.3.1 中心-外围理论的内涵
        3.3.2 中心-外围理论的发展
    3.4 货币权力理论
        3.4.1 国际货币权力的内涵
        3.4.2 国际货币权力视角下的资本流动失衡
    3.5 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的一般模型
        3.5.1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结合的国际收支模型
        3.5.2 国际资本流动的动态推导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联性
    4.1 美国金融发展的模式与历程
        4.1.1 金融发展的概念及效应
        4.1.2 美国金融发展的动力与技术优势
        4.1.3 美国金融市场结构与工具的变化
    4.2 美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路径
        4.2.1 美国金融发展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4.2.2 美国金融发展对资本流动结构的影响
    4.3 国际货币体系对美国金融发展的放大效应
        4.3.1 美国金融中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4.3.2 美元资产的需求不断增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金融发展下的国际资本流动失衡机制
    5.1 美国金融发展对储蓄与投资的影响
        5.1.1 全球储蓄率差异及成因
        5.1.2 美国金融发展与低储蓄的关系
        5.1.3 美国金融发展与投资的关系
    5.2 美国金融发展对消费的影响
        5.2.1 消费函数及其决定因素
        5.2.2 美国金融发展下的消费模式
    5.3 美国金融发展下的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的形成机制
        5.3.1 储蓄、经常账户与资本流动:开放经济下的Harrod-Domar模型
        5.3.2 国际资本流动失衡与亚洲储蓄过剩论
        5.3.3 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的环流机制
    5.4 实证分析
        5.4.1 模型的建立及平稳性检验
        5.4.2 格兰杰因果检验
        5.4.3 脉冲响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金融发展下的国际资本流动失衡的影响
    6.1 美元强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困境
        6.1.1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
        6.1.2 发展中国家的“美德两难”与美元依赖
    6.2 美国资产价格泡沫膨胀
        6.2.1 美国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演变
        6.2.2 金融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成因
    6.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后续影响
        6.3.1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经过
        6.3.2 后危机时代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冲击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际资本流动失衡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7.1 国际资本流动失衡对中国的影响
        7.1.1 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7.1.2 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影响
    7.2 国际资本流动失衡对中国的启示
        7.2.1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7.2.2 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7.3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热钱流动对我国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J]. 王玉华,赵平.  当代经济管理. 2017(05)
[2]资本流动“突然中断”的产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兴经济体的实证分析[J]. 张克菲.  上海经济研究. 2016(11)
[3]热钱涌入对中国股市和楼市的冲击研究[J]. 张振邦,谢顺成.  中国市场. 2016(33)
[4]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投资效应研究[J]. 陈菲.  商业经济研究. 2015(13)
[5]制度环境、金融开放与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J]. 黄幼霞,田存志.  商业经济研究. 2015(13)
[6]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发展演变及启示[J]. 刘健.  西南金融. 2015(04)
[7]美联储货币政策与布雷顿森林体系[J]. 迈克尔·波尔多,欧文·哈姆贝奇,宋莹,毛瑞丰.  国际金融. 2015(04)
[8]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关系研究[J]. 邱雨薇,秦博,阮成.  武汉金融. 2015(04)
[9]全球流动性发展的复杂趋势及应对策略[J]. 宗良,陈振荣.  银行家. 2015(04)
[10]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 巴曙松,顾磊,严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15(03)

博士论文
[1]中心—外围视角下国际资本流动非对称性研究[D]. 赵家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
[2]金融发展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D]. 姚晓磊.吉林大学 2014
[3]金融发展与FDI、FPI的双向流动[D]. 刘健.南开大学 2013
[4]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变动问题研究[D]. 潘赛赛.南开大学 2012
[5]双向国际资本流动决定因素分析[D]. 高健.清华大学 2011
[6]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D]. 田苗.东北财经大学 2010
[7]国际资本流动问题之研究[D]. 胡成根.清华大学 2010
[8]全球经济失衡:特征、机制及可持续性[D]. 卢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9]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 郭小燕.厦门大学 2007
[10]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波动和流向的决定[D]. 吴云松.复旦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09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209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4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