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6 23:37
  城市群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绿色发展是我国坚持的重要发展理念之一,这两个问题,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两者结合,即城市群绿色发展问题,又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京津冀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2%,总人口占全国8%,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支撑经济增长和引领结构转型的我国第三大城市群。该城市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技术发达,在激发周边区域经济活力、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地方利益的膨胀,京津冀城市群范围内的矛盾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不合理的能源和产业结构、协同机制的不完善、对资源和环境的不断掠夺和破坏等,使其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影响着区域健康持续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倡导人、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并努力探寻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之路。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需要,也是面向未来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需要。本...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


图2.2?WSR基本实现过程??Fi.?2.2?WSR?basic?imlementationrocess??

评价指标体系,步骤,城市群,维度


相关文献参考?京津冀实际情况??_J?|_??I??I???????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明确性、?H??系统性、代表性和实用性?i?^???原则,利用模糊语言和??评价指标的筛选??OWA算子法进行筛眩?了?厂??u?利用变异系数删除分辨??-1一?力¥的指标,利用多重??指标体系的优化?p?共线性检验删除相关性????大的指标。???][???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I??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应用??图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Fig.?3.1?Establishment?steps?of?evaluation?index?system??3.3指标体系的指标筛选??3.3.1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在现有文献中,并未见有关城市群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文根据前??文对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定义,以城市群结构,经济、资源、环境和生态5个维度作??为着手点,展开对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城市群结构大体有??三个层面含义??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以及经济联系结构,它们在研宄方法或者指标??选择上有一定的交叉性,在分析城市群结构维度的指标时,本文主要参考了有关城??市群发展状态及结构研究的相关文献,对文献中的指标汇总情况见下表3.1所示;??关于经济、资源、环境和生态四个维度的指标选择,参考了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部和组织部制定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还以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关联理论作为参照,收集了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三个研究领域中??与经济维度、资源维度、环境维度和生态维度相对应的指标内容,该部分指标汇

云模型,不确定性


?4京津翼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测度???。:f?£\??I?I?jf?EX??^04'?<?>?%7??°2,#?M??0?5?10?15?20?25?30?35'?40??温度厂C??图4.1云模型一“温暖”??Fig.4.1?The?cloud?model?of?“warm”??期望值£x:该值位于云的中心位置,在图中展示为纵坐标的最大值,表示完??全属于该定性概念“温暖”的云滴,其隶属度为1。??熵以:该值用来衡量“温暖”概念的不确定性,反映出云滴的取值范围,£>7??的值越大,表示云的跨度范围越大,表示定性概念不确定性越高。??超熵报:是熵的熵,该值度量熵的不确定性,直观表现在云滴的凝聚程度。版??越小,云的厚度越小,凝聚度越大,反之,凝聚度就越校??可见,云模型是通过云的期望值、熵和超熵表示了定性概念的定量特征,处理??了不确定性问题。??(2)云模型相关运算??1)云的计算规则??假设存在两个云模型67〇1^(汾,,£■?,,/*,)、C/?w££(£jc2,£>;2,//£?2),计算法则??如表4.3所示。??5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空间计量分析[J]. 郝汉舟,周校兵.  统计与决策. 2018(12)
[2]中国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分析[J]. 刘海滨,牛秀红,周佳宁.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06)
[3]长三角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分析[J]. 单海燕,杨君良.  统计与决策. 2017(24)
[4]中国绿色增长评价——基于粗糙集、突变级数模型和Topsis法的集成[J]. 赵奥,郭景福,武春友.  技术经济. 2017(12)
[5]系统动力学应用于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政策仿真的方法学综述[J]. 杨顺顺.  中国环境管理. 2017(06)
[6]江苏省县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 李智,张小林.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6)
[7]生态文明导向下区域绿色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胡书芳,苏平贵.  科技管理研究. 2017(21)
[8]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进程研究:基于空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再检验[J]. 马丽梅,史丹.  中国软科学. 2017(10)
[9]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与空间分析[J]. 李磊,张贵祥.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05)
[10]中国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时空演化[J]. 黄跃,李琳.  地理研究. 2017(07)

博士论文
[1]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与协调发展研究[D]. 朱邦耀.东北师范大学 2017
[2]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综合集成研究[D]. 王海峰.天津大学 2016
[3]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构建与评价研究[D]. 黄珺嫦.中国地质大学 2015
[4]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D]. 刘志华.湖南大学 2014
[5]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绿色发展机理及评价研究[D]. 李新宁.中国地质大学 2013
[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贾一伟.北京交通大学 2013
[7]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 华振.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2
[8]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构建动力及模式研究[D]. 谭文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
[9]中国能源供需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 李连德.东北大学 2009
[10]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 李曼.天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34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234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6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