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会网络用户创造价值行为及其影响研究 ——基于感知体验价值
发布时间:2021-07-16 09:44
随着Web2.0技术和移动网络通信系统的成熟应用,移动社会网络用户从单一、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和浏览者转变为集主动的信息提供者、分享者和使用者等多样角色于一身,移动社会网络用户角色的变化使得用户成为价值链上重要的价值创造者之一,用户创造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移动社会网络服务价值链中当前和未来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用户创造价值行为与现象虽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实践者的关注,但针对移动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创造价值的动机、行为表现和影响因素等的研究还较少。本文综合采用实证模型与定量模型,研究移动社会网络用户创造价值行为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理,分析移动社会服务用户创造价值行为给价值链上相关主体带来的影响。首先,论文剖析了移动社会网络中驱动用户创造价值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机制,并构建实证分析模型。一方面,基于用户参与移动服务的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模型、理性行为模型等研究文献,梳理与用户使用行为相关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基于用户角色理论,从用户在移动社会网络中所扮演的技术使用者、信息接收者、信息提供者和社会网络成员等4种不同角色出发,以SOR模型为主线,将影响移动社会网络用户感知体验价值的驱动因素整...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样本数据来源渠道比例问卷填写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收入等基本情况,如表4.15所示,反映了样本及
本部分对移动社会网络用户创造价值行为各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给出了移动社会网络用户创造价值行为影响因素与其观测变量以及潜在变量之间的标准化估计结果,如图4.2所示。图 4. 2 移动社会网络用户创造价值行为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移动社会网络用户创造价值行为影响因素潜在变量的测量模型拟合结果为:X2=1202.873,df=574,X2/df=2.096,P<0.001,RMSEA=0.060,GFI=0.824,AGFI=0.784,
本部分对移动社会网络用户感知体验价值的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给出了移动社会网络用户创造价值行为感知体验价值的观测变量以及潜在变量之间的标准化估计结果,如图4.3所示。图 4. 3 感知体验价值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感知体验价值的二阶潜在变量测量模型的拟合结果为:X2=189.553,df=59,X2/df=3.213,P<0.001,RMSEA=0.085,GFI=0.904,AGFI=0.852,CFI=0.9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顾客知识对顾客独创价值行为的驱动机理: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 李耀,周密,王新新. 管理评论. 2017(07)
[2]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王哲. 情报科学. 2017(01)
[3]基于多主体的价值共创过程机理——以广东品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 张培,刘凤. 中国科技论坛. 2016(12)
[4]价值共创视角下的互联网+大规模定制演化——基于尚品宅配的纵向案例研究[J]. 周文辉,王鹏程,陈晓红.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6(04)
[5]结合TAM与Trust的移动内容服务采纳因素变化分析[J]. 黄浩.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6(04)
[6]移动位置服务中的用户决策行为理论实证研究[J]. 田博,巴和林. 科技管理研究. 2016(10)
[7]顾客独创价值研究:回顾、探析与展望[J]. 李耀,周密,王新新.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6(03)
[8]面向移动社会网络的用户年龄与性别特征识别[J]. 李源昊,陆平,吴一凡,韦薇,宋国杰. 计算机应用. 2016(02)
[9]社会化商务研究述评与展望[J]. 陶晓波,杨学成,许研. 管理评论. 2015(11)
[10]从实体价值链、价值矩阵到柔性价值网——以小米公司的社会化价值共创为例[J]. 杨学成,陶晓波. 管理评论. 2015(07)
博士论文
[1]基于TAM/TPB整合模型的移动广告用户使用动机研究[D]. 肖爽.武汉大学 2010
[2]移动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 邓朝华.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面向移动阅读的TAM/TPB用户采纳行为研究[D]. 张博松.燕山大学 2014
[2]基于TTF和TAM整合模型的移动学习研究[D]. 井道龙.南京大学 2013
[3]网络创新社区中用户参与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舒.东北大学 2012
[4]3G环境下基于价值网理论的移动商务模式研究[D]. 刘超.东北财经大学 2011
[5]移动社交网络对青年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D]. 陆奇.电子科技大学 2011
[6]关于我国SNS网站的研究[D]. 侯倩.西北大学 2010
[7]SNS网站成员参与动机研究[D]. 夏芝宁.浙江工商大学 2010
[8]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心流体验对网站偏好的影响研究[D]. 牛才华.西南交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86768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样本数据来源渠道比例问卷填写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收入等基本情况,如表4.15所示,反映了样本及
本部分对移动社会网络用户创造价值行为各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给出了移动社会网络用户创造价值行为影响因素与其观测变量以及潜在变量之间的标准化估计结果,如图4.2所示。图 4. 2 移动社会网络用户创造价值行为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移动社会网络用户创造价值行为影响因素潜在变量的测量模型拟合结果为:X2=1202.873,df=574,X2/df=2.096,P<0.001,RMSEA=0.060,GFI=0.824,AGFI=0.784,
本部分对移动社会网络用户感知体验价值的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给出了移动社会网络用户创造价值行为感知体验价值的观测变量以及潜在变量之间的标准化估计结果,如图4.3所示。图 4. 3 感知体验价值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感知体验价值的二阶潜在变量测量模型的拟合结果为:X2=189.553,df=59,X2/df=3.213,P<0.001,RMSEA=0.085,GFI=0.904,AGFI=0.852,CFI=0.9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顾客知识对顾客独创价值行为的驱动机理: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 李耀,周密,王新新. 管理评论. 2017(07)
[2]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王哲. 情报科学. 2017(01)
[3]基于多主体的价值共创过程机理——以广东品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 张培,刘凤. 中国科技论坛. 2016(12)
[4]价值共创视角下的互联网+大规模定制演化——基于尚品宅配的纵向案例研究[J]. 周文辉,王鹏程,陈晓红.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6(04)
[5]结合TAM与Trust的移动内容服务采纳因素变化分析[J]. 黄浩.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6(04)
[6]移动位置服务中的用户决策行为理论实证研究[J]. 田博,巴和林. 科技管理研究. 2016(10)
[7]顾客独创价值研究:回顾、探析与展望[J]. 李耀,周密,王新新.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6(03)
[8]面向移动社会网络的用户年龄与性别特征识别[J]. 李源昊,陆平,吴一凡,韦薇,宋国杰. 计算机应用. 2016(02)
[9]社会化商务研究述评与展望[J]. 陶晓波,杨学成,许研. 管理评论. 2015(11)
[10]从实体价值链、价值矩阵到柔性价值网——以小米公司的社会化价值共创为例[J]. 杨学成,陶晓波. 管理评论. 2015(07)
博士论文
[1]基于TAM/TPB整合模型的移动广告用户使用动机研究[D]. 肖爽.武汉大学 2010
[2]移动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 邓朝华.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面向移动阅读的TAM/TPB用户采纳行为研究[D]. 张博松.燕山大学 2014
[2]基于TTF和TAM整合模型的移动学习研究[D]. 井道龙.南京大学 2013
[3]网络创新社区中用户参与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舒.东北大学 2012
[4]3G环境下基于价值网理论的移动商务模式研究[D]. 刘超.东北财经大学 2011
[5]移动社交网络对青年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D]. 陆奇.电子科技大学 2011
[6]关于我国SNS网站的研究[D]. 侯倩.西北大学 2010
[7]SNS网站成员参与动机研究[D]. 夏芝宁.浙江工商大学 2010
[8]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心流体验对网站偏好的影响研究[D]. 牛才华.西南交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86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28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