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科技风险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0 13:24
随着人类社会科技飞速的进步,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由于人类活动频次的增强和活动区域的扩展,人类的决策与行为对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影响力也逐步加大,由此产生的各种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威胁逐渐增强。科技作为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主导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负面效应,由科技应用而引发的风险问题也日益凸显。科技使人类改造自然与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其具有的各种特性也带来了许多风险,需要多元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科技活动治理。自上世纪50年代后,关于风险问题的研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了有关的风险理论与风险学说,一般说来,科技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是科技自身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以及人类认识与控制能力有限性等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这些风险使科技治理增加困难,甚至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内部风险的受体主要是科技活动的直接主体。外部风险是科技治理与应用等过程中,科技活动或人工物对已有物(如生态环境、有限资源等)、人自身以及社会结构所产生的危害(如科技活动主体不愿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转嫁各类风险,导致风险分配不正义而成为影响社会与世界稳定的风险源)。外部风...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科技风险治理的研究意义
1.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2.1 绿色发展
1.2.2 科技风险
1.3 研究方法及重点与难点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2章 我国科技风险问题的产生及其后果
2.1 科技风险与特征
2.1.1 科技风险的界定与分类
2.1.2 科技风险的特征
2.2 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构成风险的可能性
2.2.1 科技风险问题的明确
2.2.2 科技风险问题产生的根源
2.2.3 科技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2.2.4 科技中社会因素的渗透进一步增加了这种不确定性
2.3 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风险因素及特征
2.3.1 生态资源风险
2.3.2 生命生存风险
2.3.3 社会风险
第3章 绿色发展观的兴起
3.1 绿色发展观的生态内涵及基本特征
3.1.1 生态内涵
3.1.2 基本特征
3.2 绿色发展观的理论缘起
3.2.1 中国传统文化中“见素抱朴”观
3.2.2 西方文化中的“自然”观
3.2.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观
3.3 绿色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3.3.1 社会进步的现实困境
3.3.2 全球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
3.3.3 社会生产力的催生作用
3.4 绿色发展观的现实评价
3.4.1 从文明形态的角度来看
3.4.2 从发展模式的视角来看
3.4.3 从发展愿景的角度来看
第4章 以绿色发展观审视我国科技风险的治理
4.1 在防控科技风险上容易发生的可能性
4.1.1 偏离以人为本理念的可能性
4.1.2 偏离全面发展理念的可能性
4.1.3 偏离协调发展理念的可能性
4.1.4 偏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能性
4.2 我国在科技风险防控策略上存在的问题
4.2.1 观念缺失
4.2.2 科研逻辑缺失
4.2.3 内在属性缺失
4.2.4 工具缺失
4.2.5 政策缺失
4.3 传统治理方式面临的挑战
4.3.1 责任主体分配不明晰
4.3.2 公众风险意识不清醒
4.3.3 科技理性工具化与政策选择失衡
4.4 绿色发展对科技风险治理的行为逻辑与实现机理
4.4.1 绿色发展观对科技风险治理的意义
4.4.2 治理的行为逻辑与实现机理
第5章 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们的重新思考
5.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1.1 美国科技风险治理经验
5.1.2 英国科技风险治理经验
5.1.3 日韩科技风险治理经验
5.1.4 其他国家科技治理的发展历程及其治理
5.2 对中国科技风险治理的启示
5.2.1 从社会参与者层面来讲
5.2.2 从政府治理的层面来讲
5.2.3 从各组织因素差异层面来讲
第6章 中国科技风险治理应对策略探讨
6.1 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
6.1.1 对中国当代科技风险治理的基本思路
6.1.2 基本原则
6.1.3 策略选择
6.2 主要对策
6.2.1 全面认识绿色发展战略
6.2.2 政府职能由主导向引导转变
6.2.3 市场导向机制的完善
6.2.4 公众参与和协商制度的设立
6.3 保障机制
6.3.1 切实推进绿色产业链建设
6.3.2 强化绿色配套保障措施的建设
6.3.3 建立绿色成果共享机制
结语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十年国外科技治理研究述评[J]. 陈喜乐,朱本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10)
[2]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探析[J]. 秦书生,杨硕. 理论学刊. 2015(06)
[3]组织控制视角的技术创新治理模式比较分析[J]. 常耀中,易伟义,余博. 特区经济. 2015(02)
[4]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J]. 郑德凤,臧正,孙才志. 生态经济. 2015(02)
[5]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与政策建议[J]. 张永亮,俞海,夏光,冯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2)
[6]提升上海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对策研究[J]. 李建军,余伟,高国武. 科学发展. 2014(11)
[7]社会冲突的消解与释放:基于冲突治理结构的分析[J]. 汪大海,柳亦博. 华东经济管理. 2014(10)
[8]从“管理”走向“治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J]. 夏红莉.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4(02)
[9]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制理念更新[J]. 周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02)
[10]现代社会风险视域下科技价值观问题反思[J]. 石春梅,朱平.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本文编号:3292907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科技风险治理的研究意义
1.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2.1 绿色发展
1.2.2 科技风险
1.3 研究方法及重点与难点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2章 我国科技风险问题的产生及其后果
2.1 科技风险与特征
2.1.1 科技风险的界定与分类
2.1.2 科技风险的特征
2.2 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构成风险的可能性
2.2.1 科技风险问题的明确
2.2.2 科技风险问题产生的根源
2.2.3 科技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2.2.4 科技中社会因素的渗透进一步增加了这种不确定性
2.3 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风险因素及特征
2.3.1 生态资源风险
2.3.2 生命生存风险
2.3.3 社会风险
第3章 绿色发展观的兴起
3.1 绿色发展观的生态内涵及基本特征
3.1.1 生态内涵
3.1.2 基本特征
3.2 绿色发展观的理论缘起
3.2.1 中国传统文化中“见素抱朴”观
3.2.2 西方文化中的“自然”观
3.2.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观
3.3 绿色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3.3.1 社会进步的现实困境
3.3.2 全球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
3.3.3 社会生产力的催生作用
3.4 绿色发展观的现实评价
3.4.1 从文明形态的角度来看
3.4.2 从发展模式的视角来看
3.4.3 从发展愿景的角度来看
第4章 以绿色发展观审视我国科技风险的治理
4.1 在防控科技风险上容易发生的可能性
4.1.1 偏离以人为本理念的可能性
4.1.2 偏离全面发展理念的可能性
4.1.3 偏离协调发展理念的可能性
4.1.4 偏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能性
4.2 我国在科技风险防控策略上存在的问题
4.2.1 观念缺失
4.2.2 科研逻辑缺失
4.2.3 内在属性缺失
4.2.4 工具缺失
4.2.5 政策缺失
4.3 传统治理方式面临的挑战
4.3.1 责任主体分配不明晰
4.3.2 公众风险意识不清醒
4.3.3 科技理性工具化与政策选择失衡
4.4 绿色发展对科技风险治理的行为逻辑与实现机理
4.4.1 绿色发展观对科技风险治理的意义
4.4.2 治理的行为逻辑与实现机理
第5章 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们的重新思考
5.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1.1 美国科技风险治理经验
5.1.2 英国科技风险治理经验
5.1.3 日韩科技风险治理经验
5.1.4 其他国家科技治理的发展历程及其治理
5.2 对中国科技风险治理的启示
5.2.1 从社会参与者层面来讲
5.2.2 从政府治理的层面来讲
5.2.3 从各组织因素差异层面来讲
第6章 中国科技风险治理应对策略探讨
6.1 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
6.1.1 对中国当代科技风险治理的基本思路
6.1.2 基本原则
6.1.3 策略选择
6.2 主要对策
6.2.1 全面认识绿色发展战略
6.2.2 政府职能由主导向引导转变
6.2.3 市场导向机制的完善
6.2.4 公众参与和协商制度的设立
6.3 保障机制
6.3.1 切实推进绿色产业链建设
6.3.2 强化绿色配套保障措施的建设
6.3.3 建立绿色成果共享机制
结语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十年国外科技治理研究述评[J]. 陈喜乐,朱本用.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10)
[2]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探析[J]. 秦书生,杨硕. 理论学刊. 2015(06)
[3]组织控制视角的技术创新治理模式比较分析[J]. 常耀中,易伟义,余博. 特区经济. 2015(02)
[4]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J]. 郑德凤,臧正,孙才志. 生态经济. 2015(02)
[5]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与政策建议[J]. 张永亮,俞海,夏光,冯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2)
[6]提升上海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对策研究[J]. 李建军,余伟,高国武. 科学发展. 2014(11)
[7]社会冲突的消解与释放:基于冲突治理结构的分析[J]. 汪大海,柳亦博. 华东经济管理. 2014(10)
[8]从“管理”走向“治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J]. 夏红莉.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4(02)
[9]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制理念更新[J]. 周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02)
[10]现代社会风险视域下科技价值观问题反思[J]. 石春梅,朱平.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本文编号:3292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29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