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业经营模式下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1 16:1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在内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已不同程度的在金融产业中展开混业经营业务,混业经营模式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产业发展的主导趋向。在此国际大环境下,我国金融产业从严格的分业走向混业已经成为金融体制改革实践中的必然选择。混业经营模式可以因其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使得金融机构获得更大的市场,降低创新业务开发和推广的成本;可以解决因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整个金融行业效率低下和产生多样性风险的问题。但是随着金融衍生工具被广泛的应用,金融业系统性风险随之增大。2007年由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形成重创,混业经营模式对金融产业系统安全性的正面影响开始被质疑。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其核心内容旨在加强保护消费者利益,防范金融业系统性风险,并没有提及将金融业回归到分业经营时代的意思。因此无论是投资者、消费者还是监管层都开始清楚的认识到,简单的将金融业划分为混业模式还是分业模式都不是可以避免危机发生和传播的好方法,选择合理的混业经营模式,建立有效的监管体制和恰当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才是...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研宂思路图??Graphl-1?Technology?roadmap??-
开放经济下金融系统性风险形成机制结构框架
图5-1金融系统安全建模基本框架??Graph?5-1?Basic?framework?of?financial?industry?system?security?modelin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业还是混业: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应如何选择?[J]. 王晶.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1)
[2]分工、交易和市场化[J]. 张曙光. 南方经济. 2014(11)
[3]金融机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比较研究[J]. 吴晓明,李晓荻,关霞.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09)
[4]银行应回归“三性原则”[J]. 朱小黄. 金融世界. 2014(02)
[5]我国零售产业安全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外资冲击的视角[J]. 仲伟周,刘聪粉,郭彬.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6]我国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再构建与实证研究[J]. 朱建民,魏大鹏. 科研管理. 2013(07)
[7]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绩效——微观主体风险控制权配置的视角[J]. 张涤新,邓斌. 管理科学学报. 2013(07)
[8]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区域产业安全评估——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 苏睿先. 经济地理. 2012(10)
[9]中国金融安全指数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 何德旭,娄峰. 金融评论. 2012(05)
[10]中国、德国和美国商业银行效率差异及其比较优势分析[J]. 陈凯,赵晓菊. 国际金融研究. 2012(09)
本文编号:3295363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研宂思路图??Graphl-1?Technology?roadmap??-
开放经济下金融系统性风险形成机制结构框架
图5-1金融系统安全建模基本框架??Graph?5-1?Basic?framework?of?financial?industry?system?security?modelin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业还是混业: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应如何选择?[J]. 王晶.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1)
[2]分工、交易和市场化[J]. 张曙光. 南方经济. 2014(11)
[3]金融机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比较研究[J]. 吴晓明,李晓荻,关霞.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09)
[4]银行应回归“三性原则”[J]. 朱小黄. 金融世界. 2014(02)
[5]我国零售产业安全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外资冲击的视角[J]. 仲伟周,刘聪粉,郭彬.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6]我国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再构建与实证研究[J]. 朱建民,魏大鹏. 科研管理. 2013(07)
[7]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绩效——微观主体风险控制权配置的视角[J]. 张涤新,邓斌. 管理科学学报. 2013(07)
[8]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区域产业安全评估——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 苏睿先. 经济地理. 2012(10)
[9]中国金融安全指数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 何德旭,娄峰. 金融评论. 2012(05)
[10]中国、德国和美国商业银行效率差异及其比较优势分析[J]. 陈凯,赵晓菊. 国际金融研究. 2012(09)
本文编号:3295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29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