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模式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0 12:11
中国制造业在经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规模扩张后,依靠投资拉动的发展方式呈现出疲软态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影响着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格局。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加大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力求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来应对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然而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问题上,中国长期存在着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之争。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是技术进步的两条重要途径,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的不同。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进行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以更有效的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理论界依然没有明确回答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技术创新模式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题,从理论上分析技术创新模式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并利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从全行业、分阶段、分行业三个层面对技术创新模式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实证检验,探究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最优的技术创新路径。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首先,对中外理论界关于技术创新模式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认识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技术创新模式和制造业转...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技术差距理论模型
第3章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特征及问题55会,这直接导致了德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每年申请的技术专利都是数以千计。(三)日本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技术的赶超史,不同历史时期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几种技术创新模式的交叉利用,这直接影响着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在技术模仿的过程中,日本的战略是将美国的先进技术本土化,在此基础上加入本国的核心附加值。目前,日本拥有许多关键的制造技术被其它国家模仿。整体来说,日本是在技术追赶基础上获得成功的国家,在技术创新模式上主要形成了以下特点。第一,日本技术创新是一种渐进的、持续的、增量性的技术创新模式,“逆向工程”就是日本在增量性技术创新模式上的一个体现。日本制造业发展前期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模仿”过程,但是我们发现日本虽说是以模仿为主,却在模仿的基础上都进行了改良设计。通过“逆向工程”,日本对新产品的结构进行分解,然后通过学习和开发生产制造出全新的产品。但是日本生产出的新产品并没有完全和所模仿的产品保持一致,而是优越于原产品,也就是说在“逆向工程”中包含着不少技术创新的影子。虽然模仿创新降低了自主研发的风险,并缩短了研发的周期和成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日本制造业依然没有满足这种单纯的模仿,在接受吸收美国原创带来的红利时,尽可能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功能。正因如此,日本整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大大提升。图3.3日本制造业的“逆向工程”流程图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80素生产率的增长来自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这与李士梅和李安(2018)1的研究结果一致。制造业全行业技术进步的正向贡献抵消了技术效率的负增长,所以呈现出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的现状。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自技术前沿面的外移而非对技术前沿面效率的追赶。接下来我们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情况进行分析,如图4.1所示。图4.1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数据来源:本图所列数据由deapversion2.1软件程序计算所得。从图4.1可以看出,2006~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先下降后上升,呈现一个“U”型趋势,2011年开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震荡下降。“U”型趋势主要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制造业在这期间段受到较大的冲击,所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后恢复并加剧上升。但是2011年之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工作不断推进。在改革调整的阵痛期中,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呈现出震荡下降的趋势。到了2017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6.2%,下降幅度较大。由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特征,为了分析制造业不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表4.3进一步列示了各行业在统计期间内平均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特征。1李士梅,李安.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测度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8(6):246-25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口老龄化、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中介效应模型[J]. 何冬梅,刘鹏.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01)
[2]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突破性技术创新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J]. 杜传忠,金华旺,金文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24)
[3]创新驱动下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J]. 宋林,张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4]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J]. 尹优平,夏博辉. 中国金融. 2019(23)
[5]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依托——基于综合优势战略论的实证分析[J]. 李国英,陆善勇.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9(11)
[6]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J]. 潘秋晨. 世界经济研究. 2019(09)
[7]如何突破京津冀“双重低端锁定”?——基于区域价值链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 袁嘉琪,卜伟,杨玉霞. 产业经济研究. 2019(05)
[8]《中国制造2025》与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 逯东,池毅. 产业经济研究. 2019(05)
[9]中俄关系七十年[J]. 李静杰.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19(04)
[10]自主创新对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 何郁冰,韩秋敏,曾益. 科研管理. 2019(07)
博士论文
[1]后发国家适宜性技术选择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 袁礼.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贸易投资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D]. 杨立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
[3]自主创新、技术模仿与中国技术赶超[D]. 易先忠.湖南大学 2008
[4]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 孙冰.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34038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技术差距理论模型
第3章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特征及问题55会,这直接导致了德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每年申请的技术专利都是数以千计。(三)日本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技术的赶超史,不同历史时期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几种技术创新模式的交叉利用,这直接影响着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在技术模仿的过程中,日本的战略是将美国的先进技术本土化,在此基础上加入本国的核心附加值。目前,日本拥有许多关键的制造技术被其它国家模仿。整体来说,日本是在技术追赶基础上获得成功的国家,在技术创新模式上主要形成了以下特点。第一,日本技术创新是一种渐进的、持续的、增量性的技术创新模式,“逆向工程”就是日本在增量性技术创新模式上的一个体现。日本制造业发展前期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模仿”过程,但是我们发现日本虽说是以模仿为主,却在模仿的基础上都进行了改良设计。通过“逆向工程”,日本对新产品的结构进行分解,然后通过学习和开发生产制造出全新的产品。但是日本生产出的新产品并没有完全和所模仿的产品保持一致,而是优越于原产品,也就是说在“逆向工程”中包含着不少技术创新的影子。虽然模仿创新降低了自主研发的风险,并缩短了研发的周期和成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日本制造业依然没有满足这种单纯的模仿,在接受吸收美国原创带来的红利时,尽可能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功能。正因如此,日本整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大大提升。图3.3日本制造业的“逆向工程”流程图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80素生产率的增长来自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这与李士梅和李安(2018)1的研究结果一致。制造业全行业技术进步的正向贡献抵消了技术效率的负增长,所以呈现出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的现状。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自技术前沿面的外移而非对技术前沿面效率的追赶。接下来我们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情况进行分析,如图4.1所示。图4.1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数据来源:本图所列数据由deapversion2.1软件程序计算所得。从图4.1可以看出,2006~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先下降后上升,呈现一个“U”型趋势,2011年开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震荡下降。“U”型趋势主要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制造业在这期间段受到较大的冲击,所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后恢复并加剧上升。但是2011年之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工作不断推进。在改革调整的阵痛期中,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呈现出震荡下降的趋势。到了2017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6.2%,下降幅度较大。由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特征,为了分析制造业不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表4.3进一步列示了各行业在统计期间内平均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特征。1李士梅,李安.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测度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8(6):246-25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口老龄化、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中介效应模型[J]. 何冬梅,刘鹏.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01)
[2]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突破性技术创新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J]. 杜传忠,金华旺,金文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24)
[3]创新驱动下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J]. 宋林,张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4]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J]. 尹优平,夏博辉. 中国金融. 2019(23)
[5]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依托——基于综合优势战略论的实证分析[J]. 李国英,陆善勇.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9(11)
[6]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J]. 潘秋晨. 世界经济研究. 2019(09)
[7]如何突破京津冀“双重低端锁定”?——基于区域价值链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 袁嘉琪,卜伟,杨玉霞. 产业经济研究. 2019(05)
[8]《中国制造2025》与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 逯东,池毅. 产业经济研究. 2019(05)
[9]中俄关系七十年[J]. 李静杰.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19(04)
[10]自主创新对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 何郁冰,韩秋敏,曾益. 科研管理. 2019(07)
博士论文
[1]后发国家适宜性技术选择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 袁礼.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贸易投资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D]. 杨立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
[3]自主创新、技术模仿与中国技术赶超[D]. 易先忠.湖南大学 2008
[4]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 孙冰.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34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33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