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1 18:10
我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政策制定需要统计支撑,另一方面,我国R&D投入产出率和经济转化率过低,创新引领发展路径不明,这两大问题对科学测算以R&D为代表的知识存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随着R&D资产属性日益凸显,SNA-2008建议对R&D进行资本化处理,多个发达国家据此改革本国的R&D核算方法,为我国开展R&D资本化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此背景下,在SNA-2008框架下探讨适合我国的R&D资本化核算方法、估算R&D资本存量并分析其经济效应成为必然之举,亦具有深远意义。为刻画中国R&D全貌,须对不同地区、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经济效应。首先,利用辅助指标和统计检验补全R&D支出及其构成并调整行业分类和统计口径;其次,采用总成本法和完全资本化模式进行“R&D支出→R&D产出→R&D投资”调整;再次,详细讨论R&D投资价格指数、R&D资产折旧率、初始R&D资本存量等参数的设定方...
【文章来源】: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20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各国不同创新主体从事R&D类型的对应图①
蓟疃?幕?∩锨?调与市场的对接,技术进步的范围经济分析时,不能将技术进步等同于科技创新,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但标的可测度性,一般只能以①图中箭头表示科技创新链条的发展方向。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中国的科技活动相关指标自2009年起被废止,选用科技活动指标进行经济分析的做法(吴延兵,2008b;白俊红,2011;肖文和林高榜,等国际组织的推广,已经形成了国际可比的基础数据(许宪2017),因此,在考虑将科技创新要素变量纳入生产函数1979;Goto和Suzuki,1989;Hu等,2005图2-1R&D易混概念辨析图①从统计核算范围上讲,R&D<科技活动<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整个过程的发端,也是基础和核心,技术进步的范围更大且边界模糊因而无法直接核算;其次,进步等同于科技创新,须将可以反映科技创新的知识存量作为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但在现行科技统计制度下,囿于数据只能以R&D资本存量表示知识存量。图中箭头表示科技创新链条的发展方向。23年起被废止,选用科技活动相关2014;程R&D,因为推广,已经形成了国际可比的基础数据(许宪要素变量纳入生产函数)会以R&D资活动<技术进步,R&D基础和核心,科技活动是;其次,进行宏观将可以反映科技创新的知识存量作为在现行科技统计制度下,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
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31R&D支出为起点进行资本化;②整个过程涉及4个核心变量:R&D支出、R&D产出、R&D投资和R&D资本存量;③R&D资本化核算可以划分出3块主要内容:R&D产出核算、R&D资本存量核算和GDP调整核算。图2-2R&D资本化核算框架①资料来源:作者绘制。(一)R&D产出核算R&D产出核算的实质是进行“R&D支出→R&D产出”的概念转换和数据调整。R&D支出来源于OECD的FM,SNA-1993和SNA-2008对R&D支出的核算方法并不相同。在SNA的GDP核算框架下,从支出去向来说,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投资,要么用于出口。SNA-1993认为R&D支出属于消费,但具体去向根据部门的不同有所差别,其中企业R&D支出被计入中间投入,非企业R&D被计入最终消费(政府消费支出)。而SNA-2008认为R&D具有资产性质,可以用于投资并形成资本,这就需要确定R&D产出的价值,虽然理论上应当按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进行估价,但事实上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R&D数量非常少,无法获取可靠的市场价格,因此需要利用FM中的R&D支出来估算SNA中的R&D产出。在无法使用市场价格进行估价的情况下,SNA-2008建议“使用次优方法进行计算——为自身最终使用而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产值等于其生产成本之和,也就是下列各项①暂不考虑进出口对R&D资本化核算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研究[J]. 许宪春. 经济学报. 2019(02)
[2]一种R&D资本平均服务寿命的估计方法及应用研究[J]. 朱发仓,郝敏,高慧洁.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2)
[3]中国资本存量测算问题分析[J]. 郭文,秦建友,曹建海. 上海经济研究. 2018(12)
[4]探究2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的内在机制——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的视角[J]. 柳卸林,葛爽.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11)
[5]R&D核算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精度的影响分析[J]. 刘震,陈丹丹. 软科学. 2018(10)
[6]中国制造业研究与开发资本存量测算[J]. 王亚菲,王春云. 统计研究. 2018(07)
[7]国际科技活动测度体系群的演化与发展[J]. 李金华. 国外社会科学. 2018(03)
[8]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 任保平,李禹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9]我国地区R&D资本存量测算:1978—2015年[J]. 孙凤娥,江永宏. 统计研究. 2018(02)
[10]理解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基于经济发展阶段视角[J]. 蒋震. 宏观经济研究. 2018(02)
本文编号:3336641
【文章来源】: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20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各国不同创新主体从事R&D类型的对应图①
蓟疃?幕?∩锨?调与市场的对接,技术进步的范围经济分析时,不能将技术进步等同于科技创新,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但标的可测度性,一般只能以①图中箭头表示科技创新链条的发展方向。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中国的科技活动相关指标自2009年起被废止,选用科技活动指标进行经济分析的做法(吴延兵,2008b;白俊红,2011;肖文和林高榜,等国际组织的推广,已经形成了国际可比的基础数据(许宪2017),因此,在考虑将科技创新要素变量纳入生产函数1979;Goto和Suzuki,1989;Hu等,2005图2-1R&D易混概念辨析图①从统计核算范围上讲,R&D<科技活动<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整个过程的发端,也是基础和核心,技术进步的范围更大且边界模糊因而无法直接核算;其次,进步等同于科技创新,须将可以反映科技创新的知识存量作为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但在现行科技统计制度下,囿于数据只能以R&D资本存量表示知识存量。图中箭头表示科技创新链条的发展方向。23年起被废止,选用科技活动相关2014;程R&D,因为推广,已经形成了国际可比的基础数据(许宪要素变量纳入生产函数)会以R&D资活动<技术进步,R&D基础和核心,科技活动是;其次,进行宏观将可以反映科技创新的知识存量作为在现行科技统计制度下,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
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31R&D支出为起点进行资本化;②整个过程涉及4个核心变量:R&D支出、R&D产出、R&D投资和R&D资本存量;③R&D资本化核算可以划分出3块主要内容:R&D产出核算、R&D资本存量核算和GDP调整核算。图2-2R&D资本化核算框架①资料来源:作者绘制。(一)R&D产出核算R&D产出核算的实质是进行“R&D支出→R&D产出”的概念转换和数据调整。R&D支出来源于OECD的FM,SNA-1993和SNA-2008对R&D支出的核算方法并不相同。在SNA的GDP核算框架下,从支出去向来说,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投资,要么用于出口。SNA-1993认为R&D支出属于消费,但具体去向根据部门的不同有所差别,其中企业R&D支出被计入中间投入,非企业R&D被计入最终消费(政府消费支出)。而SNA-2008认为R&D具有资产性质,可以用于投资并形成资本,这就需要确定R&D产出的价值,虽然理论上应当按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进行估价,但事实上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R&D数量非常少,无法获取可靠的市场价格,因此需要利用FM中的R&D支出来估算SNA中的R&D产出。在无法使用市场价格进行估价的情况下,SNA-2008建议“使用次优方法进行计算——为自身最终使用而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产值等于其生产成本之和,也就是下列各项①暂不考虑进出口对R&D资本化核算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研究[J]. 许宪春. 经济学报. 2019(02)
[2]一种R&D资本平均服务寿命的估计方法及应用研究[J]. 朱发仓,郝敏,高慧洁.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2)
[3]中国资本存量测算问题分析[J]. 郭文,秦建友,曹建海. 上海经济研究. 2018(12)
[4]探究2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的内在机制——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的视角[J]. 柳卸林,葛爽.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11)
[5]R&D核算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精度的影响分析[J]. 刘震,陈丹丹. 软科学. 2018(10)
[6]中国制造业研究与开发资本存量测算[J]. 王亚菲,王春云. 统计研究. 2018(07)
[7]国际科技活动测度体系群的演化与发展[J]. 李金华. 国外社会科学. 2018(03)
[8]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 任保平,李禹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9]我国地区R&D资本存量测算:1978—2015年[J]. 孙凤娥,江永宏. 统计研究. 2018(02)
[10]理解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基于经济发展阶段视角[J]. 蒋震. 宏观经济研究. 2018(02)
本文编号:3336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336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