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21:13
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直存在的现象,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传统的贫困测量和减贫政策都是一种事后干预,而贫困脆弱性测量是一种事前贫困。对现有贫困脆弱性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现有研究大部分是基于收入或消费的单一视角研究贫困脆弱性,对于多维度的贫困脆弱性很少有人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收入贫困过于狭义,无法描述其他维度的贫困,故基于收入视角的脆弱性对贫困脆弱性的描述同样也不全面。故本文的研究有效丰富了贫困脆弱性的理论和方法,对有效定位即将陷入多维贫困和多维贫困恶化的群体以及贫困的预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数理统计、统计分析与经济计量模型等统计方法,具体做法为:搜集大量文献,借鉴基于贫困动态、期望贫困、预期贫困的单维贫困脆弱性测度方法,构建对应的多维贫困脆弱性测度公式。运用AF双界线测度方法以及三阶段广义最小二乘法测算多维贫困脆弱性,然后对多维贫困脆弱性进行Shapley分解。最后基于面板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对多维贫困脆弱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论文按照从贫困脆弱性的测度到分解,再到干预的逻辑思路展开,分为五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问题的提...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技术路线图??
学博士学位论文????^?!??^?▲?i?。??IW?K?A?J?°??S?.?^?<!>???J??p-?i?今?i????孓?^?〇?<p?^???.?▲?!?〇?????x?I?〇????A?i????CM?*?3?〇??°T-l?,?1?.?r-??.25?.3?z?.35?4??多雄贫困均值??*?v1=0.3?A?v2=0.4???v3=0.5?〇?v4=0.6???v5=0.7??图4-1等脆弱线图??图4-1中,虚线代表多维贫困标准线,即z=l/3。首先任意观察一条等脆弱线,??我们发现一样的脆弱值,均值和方差有的相差很大,比如vl=0.3,可以看到最下面??的点均值在0.27左右,方差在0.012左右,而最上面的点均值在0.25左右,方差在??0.020左右,可见贫困脆弱性相同的家庭,脆弱的根源可能大不相同,有的因自身多??维贫困而脆弱,有的因高变动性而脆弱。然后还可以发现,脆弱值越高的等脆弱线??越靠右,z刚好与等脆弱线v3=0.5系列点集近似重叠。在z的左边,即贫困线以下??的等脆弱线,斜率都为负,脆弱值越低的等脆弱线越靠左下方,即脆弱性随着多维??贫困的严重而增大,随着方差的增大而升高;在z的右边,即贫困线以下的等脆弱??线,斜率都为负,脆弱值越低的等脆弱线越靠右上方,即脆弱性随着多维贫困的严??重而增大,随着方差的增大而降低。这就意味着非多维贫困的家庭,更大的变动则??会使脆弱性增大,多维贫困的家庭,更大的变动反而使脆弱性降低。换句话说生活??稳定、离贫困的家庭更喜欢稳定,稍微有些变动、突发情况如家庭中有人
?l?c〇?-??I?寒??I?I??謂?i??-?.?4??2^?4)?^??b4?1?复?^?fl?i??说i???-?《:?■藥??O?_’1:?o?-??s-.,.-..-^^'.?.Mil?ir'll?I.J?../mi.?.?""f'r|||?I.wrirlj-vi-.,..r,?I.ji.u??0?.2?2?4?.6?.8?0?.2?2?A?.&?.a??〇.S-cv<ss〇.7?v>0.7??图4-2不同脆弱线的直方图??在图4-2中,z依旧代表的是多维贫困剥夺线。从图中可以发现,脆弱性越低的??组,大部分数据分布在Z的左侧,多维贫困较轻;脆弱性越高的组,大部分数据分??布在Z的右侧,说明多维贫困较严重。即不管脆弱性高低,数据都没有绝对的分布??在一侧。脆弱性低的一组大部分数据分布在贫困线的左侧,说明脆弱性来源于高变??动性,也有一少部分数据分布在贫困线的右侧,说明脆弱性来源于多维贫困自身。??但是平均来讲,脆弱性越低的组其数据点落在贫困线左侧的区域越大,即脆弱性由??高变动性解释的部分越多;脆弱性越高的组其数据点落在贫困线右侧的区域越大,??即脆弱性由多维贫困自身解释的部分越多。??总之,尽管等脆弱线和直方图研宄问题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大致是相似的:??(1)多维贫困与多维贫困变动性,基本上均与贫困脆弱性呈正向变动关系,即多维贫??困越严重或变动性越高,家庭越脆弱。(2)脆弱性相等或相近的家庭,其脆弱性的根??源可能不同,有的主要因多维贫困而脆弱,有的主要因变动性而脆弱。但是不同家??庭脆弱性的差异中宄竟有多少可以归因于多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测度与分析[J]. 谢家智,车四方. 统计研究. 2017(09)
[2]解决农村因病致贫问题的精准扶贫建议[J]. 陈曼茜,刘玉玫. 中国统计. 2017(08)
[3]贫困脆弱性研究进展[J]. 冯娇,周立华,陈勇. 中国沙漠. 2017(06)
[4]中国农民工多维返贫测度问题[J]. 蒋南平,郑万军. 中国农村经济. 2017(06)
[5]贫困脆弱性理论与政策研究新进展[J]. 蒋丽丽. 经济学动态. 2017(06)
[6]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新思路[J]. 汪三贵,刘未.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7]农村贫困脆弱性及其社会支持网络研究[J]. 胡洁怡,岳经纶. 行政论坛. 2016(03)
[8]贫困脆弱性研究综述:评估方法与决定因素[J]. 霍增辉,吴海涛.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11)
[9]贫困地区农户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杨龙,汪三贵.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10)
[10]新农保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J]. 李齐云,席华. 上海经济研究. 2015(07)
博士论文
[1]贫困陷阱:风险、人力资本传递和脆弱性[D]. 郑浩.武汉大学 2012
[2]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D]. 李丽.东北财经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基于异质性和协同性风险对我国农村贫困脆弱性的研究[D]. 郑晓召.东北财经大学 2015
[2]中国农村贫困脆弱性分析[D]. 房超.东北财经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50637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技术路线图??
学博士学位论文????^?!??^?▲?i?。??IW?K?A?J?°??S?.?^?<!>???J??p-?i?今?i????孓?^?〇?<p?^???.?▲?!?〇?????x?I?〇????A?i????CM?*?3?〇??°T-l?,?1?.?r-??.25?.3?z?.35?4??多雄贫困均值??*?v1=0.3?A?v2=0.4???v3=0.5?〇?v4=0.6???v5=0.7??图4-1等脆弱线图??图4-1中,虚线代表多维贫困标准线,即z=l/3。首先任意观察一条等脆弱线,??我们发现一样的脆弱值,均值和方差有的相差很大,比如vl=0.3,可以看到最下面??的点均值在0.27左右,方差在0.012左右,而最上面的点均值在0.25左右,方差在??0.020左右,可见贫困脆弱性相同的家庭,脆弱的根源可能大不相同,有的因自身多??维贫困而脆弱,有的因高变动性而脆弱。然后还可以发现,脆弱值越高的等脆弱线??越靠右,z刚好与等脆弱线v3=0.5系列点集近似重叠。在z的左边,即贫困线以下??的等脆弱线,斜率都为负,脆弱值越低的等脆弱线越靠左下方,即脆弱性随着多维??贫困的严重而增大,随着方差的增大而升高;在z的右边,即贫困线以下的等脆弱??线,斜率都为负,脆弱值越低的等脆弱线越靠右上方,即脆弱性随着多维贫困的严??重而增大,随着方差的增大而降低。这就意味着非多维贫困的家庭,更大的变动则??会使脆弱性增大,多维贫困的家庭,更大的变动反而使脆弱性降低。换句话说生活??稳定、离贫困的家庭更喜欢稳定,稍微有些变动、突发情况如家庭中有人
?l?c〇?-??I?寒??I?I??謂?i??-?.?4??2^?4)?^??b4?1?复?^?fl?i??说i???-?《:?■藥??O?_’1:?o?-??s-.,.-..-^^'.?.Mil?ir'll?I.J?../mi.?.?""f'r|||?I.wrirlj-vi-.,..r,?I.ji.u??0?.2?2?4?.6?.8?0?.2?2?A?.&?.a??〇.S-cv<ss〇.7?v>0.7??图4-2不同脆弱线的直方图??在图4-2中,z依旧代表的是多维贫困剥夺线。从图中可以发现,脆弱性越低的??组,大部分数据分布在Z的左侧,多维贫困较轻;脆弱性越高的组,大部分数据分??布在Z的右侧,说明多维贫困较严重。即不管脆弱性高低,数据都没有绝对的分布??在一侧。脆弱性低的一组大部分数据分布在贫困线的左侧,说明脆弱性来源于高变??动性,也有一少部分数据分布在贫困线的右侧,说明脆弱性来源于多维贫困自身。??但是平均来讲,脆弱性越低的组其数据点落在贫困线左侧的区域越大,即脆弱性由??高变动性解释的部分越多;脆弱性越高的组其数据点落在贫困线右侧的区域越大,??即脆弱性由多维贫困自身解释的部分越多。??总之,尽管等脆弱线和直方图研宄问题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大致是相似的:??(1)多维贫困与多维贫困变动性,基本上均与贫困脆弱性呈正向变动关系,即多维贫??困越严重或变动性越高,家庭越脆弱。(2)脆弱性相等或相近的家庭,其脆弱性的根??源可能不同,有的主要因多维贫困而脆弱,有的主要因变动性而脆弱。但是不同家??庭脆弱性的差异中宄竟有多少可以归因于多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测度与分析[J]. 谢家智,车四方. 统计研究. 2017(09)
[2]解决农村因病致贫问题的精准扶贫建议[J]. 陈曼茜,刘玉玫. 中国统计. 2017(08)
[3]贫困脆弱性研究进展[J]. 冯娇,周立华,陈勇. 中国沙漠. 2017(06)
[4]中国农民工多维返贫测度问题[J]. 蒋南平,郑万军. 中国农村经济. 2017(06)
[5]贫困脆弱性理论与政策研究新进展[J]. 蒋丽丽. 经济学动态. 2017(06)
[6]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新思路[J]. 汪三贵,刘未.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7]农村贫困脆弱性及其社会支持网络研究[J]. 胡洁怡,岳经纶. 行政论坛. 2016(03)
[8]贫困脆弱性研究综述:评估方法与决定因素[J]. 霍增辉,吴海涛.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11)
[9]贫困地区农户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杨龙,汪三贵.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10)
[10]新农保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J]. 李齐云,席华. 上海经济研究. 2015(07)
博士论文
[1]贫困陷阱:风险、人力资本传递和脆弱性[D]. 郑浩.武汉大学 2012
[2]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D]. 李丽.东北财经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基于异质性和协同性风险对我国农村贫困脆弱性的研究[D]. 郑晓召.东北财经大学 2015
[2]中国农村贫困脆弱性分析[D]. 房超.东北财经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50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350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