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
发布时间:2021-10-01 23:44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希望通过阐释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以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通过劳动辩证法在对资本主义批判中的应用以检验其合理性。以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框架下科学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较好地凸显人的发展规律,以及没有合理地阐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劳动辩证法以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劳动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劳动辩证法相关概念进行理论界定;二是阐述以劳动为核心的劳动辩证法的三重发展规律;三是劳动辩证法三重规律在批判资本主义中的具体展开和运用。首先对劳动辩证法相关概念的理论界定。第一,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通过劳动在改变世界过程中必然形成对象性关系,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只能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第二,本文的创新点之一是对劳动概念进行了结构性分析,提出了“劳动的三重结构”理论。按照马克思的抽象分析方法和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的观点看,劳动本身包含着如下三重结构:一是,从人类劳动中首先可以抽象出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要素,这里,劳动作为实体性主体要素必然与其他要素之间建立起结构性关系,...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劳动辩证法概述
1.1.1 问题的缘起:“现代性”危机中重思人的生存论境遇
1.1.2 关于“劳动”及“劳动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1.1.3 辩证法历史演进的三种基本形式
1.2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2.1 选题来源和依据
1.2.2 理论与现实意义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
2.1 继承并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2.1.1 把人理解为自己劳动的产物
2.1.2 辩证法是以外化与扬弃的方式实现事物自身的发展
2.1.3 辩证法是真正人的生产表现
2.2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超越
2.2.1 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
2.2.2 以感性活动代替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活动
2.2.3 物质生产劳动是感性活动的基本样式
第3章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形成及其理论内涵
3.1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形成过程
3.1.1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最初萌芽
3.1.2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作为人类解放的理论内涵
3.1.3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人的自身活动角度理解劳动辩证法
3.1.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劳动辩证法的深化
3.1.5 《德意志意识形态》及《资本论》等著作标志着劳动辩证法的形成
3.2 对劳动辩证法相关概念的界定
3.2.1 对劳动概念及其特点的界定
3.2.2 对对象性关系和人的本质的界定
3.2.3 对劳动三重结构的界定
3.3 由劳动三重结构所形成的劳动辩证法的三重规律
3.3.1 劳动自身的发展规律
3.3.2 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3.3.3 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4章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在批判资本主义中的具体展开和运用
4.1 劳动发展规律的运用
4.1.1 以一般人类劳动来理解商品的价值
4.1.2 运用一般人类劳动观点以批判雇佣劳动
4.1.3 通过对劳动过程的分析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秘密
4.2 人的发展规律的运用
4.2.1 揭露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实质
4.2.2 揭露了资本主义人的异化实质
4.2.3 揭露了资本主义拜物教的实质
4.3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运用
4.3.1 劳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4.3.2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4.3.3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第5章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理论意义
5.1 有利于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5.1.1 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5.1.2 有利于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
5.1.3 有利于深入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5.2 有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价值
5.2.1 以劳动去理解商品价值的变革意义
5.2.2 劳动解放是人类解放的核心内容
5.2.3 政治经济学成为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
5.3 有利于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5.3.1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理想
5.3.2 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5.3.3 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三重人性意蕴——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J]. 姚修杰. 长白学刊. 2018(03)
[2]论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双重维度——现象学与辩证法的相遇[J]. 魏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3]论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历史形态与逻辑展开——兼论马克思的批判与超越[J]. 韩志伟,吴鹏. 学术研究. 2017(08)
[4]马克思辩证法的几点断想[J]. 王国坛,阮维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2)
[5]论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及其伦理旨归[J]. 黄云明,高新文.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6]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重释与辩证法的问题域转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辩证法思想探析[J]. 张海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3(03)
[7]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成果综述[J]. 裴植.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8]马克思哲学生存论解读的意义与局限[J]. 张岩,桑江. 江西社会科学. 2014(01)
[9]诹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J]. 宫敬才. 河北学刊. 2014(01)
[10]论工业史与商业史在马克思历史观中的地位与价值[J]. 林剑. 哲学研究. 2011(11)
本文编号:3417574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劳动辩证法概述
1.1.1 问题的缘起:“现代性”危机中重思人的生存论境遇
1.1.2 关于“劳动”及“劳动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1.1.3 辩证法历史演进的三种基本形式
1.2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2.1 选题来源和依据
1.2.2 理论与现实意义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
2.1 继承并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2.1.1 把人理解为自己劳动的产物
2.1.2 辩证法是以外化与扬弃的方式实现事物自身的发展
2.1.3 辩证法是真正人的生产表现
2.2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超越
2.2.1 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
2.2.2 以感性活动代替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活动
2.2.3 物质生产劳动是感性活动的基本样式
第3章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形成及其理论内涵
3.1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形成过程
3.1.1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最初萌芽
3.1.2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作为人类解放的理论内涵
3.1.3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人的自身活动角度理解劳动辩证法
3.1.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劳动辩证法的深化
3.1.5 《德意志意识形态》及《资本论》等著作标志着劳动辩证法的形成
3.2 对劳动辩证法相关概念的界定
3.2.1 对劳动概念及其特点的界定
3.2.2 对对象性关系和人的本质的界定
3.2.3 对劳动三重结构的界定
3.3 由劳动三重结构所形成的劳动辩证法的三重规律
3.3.1 劳动自身的发展规律
3.3.2 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3.3.3 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4章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在批判资本主义中的具体展开和运用
4.1 劳动发展规律的运用
4.1.1 以一般人类劳动来理解商品的价值
4.1.2 运用一般人类劳动观点以批判雇佣劳动
4.1.3 通过对劳动过程的分析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秘密
4.2 人的发展规律的运用
4.2.1 揭露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实质
4.2.2 揭露了资本主义人的异化实质
4.2.3 揭露了资本主义拜物教的实质
4.3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运用
4.3.1 劳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4.3.2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4.3.3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第5章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理论意义
5.1 有利于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5.1.1 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5.1.2 有利于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
5.1.3 有利于深入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5.2 有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价值
5.2.1 以劳动去理解商品价值的变革意义
5.2.2 劳动解放是人类解放的核心内容
5.2.3 政治经济学成为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
5.3 有利于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5.3.1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理想
5.3.2 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5.3.3 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三重人性意蕴——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J]. 姚修杰. 长白学刊. 2018(03)
[2]论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双重维度——现象学与辩证法的相遇[J]. 魏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3]论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历史形态与逻辑展开——兼论马克思的批判与超越[J]. 韩志伟,吴鹏. 学术研究. 2017(08)
[4]马克思辩证法的几点断想[J]. 王国坛,阮维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2)
[5]论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及其伦理旨归[J]. 黄云明,高新文.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6]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重释与辩证法的问题域转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辩证法思想探析[J]. 张海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3(03)
[7]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成果综述[J]. 裴植.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8]马克思哲学生存论解读的意义与局限[J]. 张岩,桑江. 江西社会科学. 2014(01)
[9]诹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J]. 宫敬才. 河北学刊. 2014(01)
[10]论工业史与商业史在马克思历史观中的地位与价值[J]. 林剑. 哲学研究. 2011(11)
本文编号:3417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41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