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周期与“RD生产率悖论”
发布时间:2021-10-13 05:21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1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R&D活动是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途径。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R&D投入总量规模持续扩张,然而生产率增速2并没有显著提升,这种R&D投入规模的增长与生产率增速滞缓并存的现象与传统知识增长模型关于知识资本规模效应的预测相悖。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R&D投入作为一种要素成本将难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反而会因为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造成资源错配。因此,探索“R&D生产率悖论”的成因机制对于寻找生产率增速潜在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测算方法和指标存在差异,以往研究对于技术贡献率绝对水平和关键性影响机制尚未形成较一致的观点。多数研究从代表广义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展开讨论,但是,很少有研究重点关注中长期狭义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内生动力作用。更重要的是,以生产函数法核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于衡量技术进步贡献率存在偏误。例如,学术界普遍采用索罗余值法暗含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是经济资源...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TFP增长率
7制造业各行业生产率增速呈发散态势,增长最快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生产率年均增速接近20%,而增长最慢的石油加工行业生产率年均增速仅为-6.27%。章祥荪等(2008)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的中国1979-2005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下行趋势,且年度波动幅度较高,平均值大约为1.6%的水平,并且地区间水平差异较大,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发散态势。图2-1TFP增长率数据来源:根据杨旭(2017)的测算结果计算图2-2数据来源:Wind二、方法回顾以往研究测算生产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基于生产函数的索罗余值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参数法;另一种是使用投入产出数据和数学规划方法计算生产效率,也就是非参数法。然而,这两种方法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数据中均存在明显的缺陷,使得以往研究测算的生产率的结果参考价值受到局限。
16图2-3竞争和垄断市场下的创新激励设产业需求曲线为DD,企业取得创新成果之前的生产成本曲线表示为CC。垄断性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垄断价格为Pm,垄断产量为Qm,垄断利润为πa。竞争性市场结构下,市场平均价格为Pc,产量为Qc。假设一项新技术的研发成功可以促进生产成本曲线移动到C′C′。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中,只要创新成本低于πb,企业就会存在创新动力。而在垄断性市场结构中,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潜在利润是πb-πa,要小于竞争性市场结构下创新的潜在利润。因此,Arrow得出了与熊彼特相反的结论,即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激励企业创新。但是,Demsetz(1969)在这一分析框架下得出了与Arrow相悖的结论。Demsetz(1969)认为,Arrow的假设条件中忽视了创新企业本身具备垄断势力的情况和垄断企业的产量低于竞争性市场结构下企业产量的程度。尤其在考虑到垄断厂商由于产出较少,因此可能导致作为一种要素投入的研发投入受到限制。Demsetz认为为了确保技术创新成功之前两种市场结构下的企业具有相同产量的假设条件成立,应使用图1中的MR曲线代表竞争性产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因此,竞争性市场结构下,企业创新投资的潜在收益是P′FGC′的面积,在垄断性市场结构下,企业创新投资的潜在收益是πb-πa的面积,此时,市场结构与创新投资潜在收益之间的关系则是不确定的,取决于两种情况下创新的潜在收益的大校KamienandSchwartz(1970)在Demsetz(1969)模型的框架下分别比较了不同的市场结构(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下厂商的创新激励,在初始产出水平和生产成本相同的条件下,一项可用于降低生产成本的创新成果对于具有较大市场需求弹性的厂商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这是因为市场需求曲线越平坦,等量的用于研发的成本消耗会带来更多的产出增加。而在市场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研发投入高增长没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吗——来自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经验证据[J]. 赵玉林,谷军健. 财会月刊. 2017(36)
[2]开放经济下知识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国际经验与中国启示[J]. 程惠芳,陈超. 经济研究. 2017(10)
[3]全要素生产率中的加成定价与规模报酬效应[J]. 崔元硕,黄昊,张琼.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10)
[4]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分析的研究综述[J]. 边文龙,王向楠. 统计研究. 2016(06)
[5]中国创新补贴政策的绩效评估:理论与证据[J]. 张杰,陈志远,杨连星,新夫. 经济研究. 2015(10)
[6]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测算及其决定因素——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微观视角[J]. 施炳展,邵文波. 管理世界. 2014(09)
[7]农业FDI提升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的分析[J]. 孙致陆,李先德.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4(03)
[8]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周期波动的国际协同[J]. 欧阳志刚. 经济研究. 2013 (07)
[9]中国工业的创新模式与绩效——基于2003—2011年间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孙早,宋炜.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6)
[10]2011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J]. 田屿,李凤新,刘磊. 科学观察. 2012(05)
博士论文
[1]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的效应研究[D]. 周宇.西北大学 2017
[2]市场结构、企业研发竞争与创新绩效[D]. 张翼.复旦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广东制造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研究[D]. 马长沙.广东财经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34029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TFP增长率
7制造业各行业生产率增速呈发散态势,增长最快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生产率年均增速接近20%,而增长最慢的石油加工行业生产率年均增速仅为-6.27%。章祥荪等(2008)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的中国1979-2005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下行趋势,且年度波动幅度较高,平均值大约为1.6%的水平,并且地区间水平差异较大,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发散态势。图2-1TFP增长率数据来源:根据杨旭(2017)的测算结果计算图2-2数据来源:Wind二、方法回顾以往研究测算生产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基于生产函数的索罗余值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参数法;另一种是使用投入产出数据和数学规划方法计算生产效率,也就是非参数法。然而,这两种方法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数据中均存在明显的缺陷,使得以往研究测算的生产率的结果参考价值受到局限。
16图2-3竞争和垄断市场下的创新激励设产业需求曲线为DD,企业取得创新成果之前的生产成本曲线表示为CC。垄断性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垄断价格为Pm,垄断产量为Qm,垄断利润为πa。竞争性市场结构下,市场平均价格为Pc,产量为Qc。假设一项新技术的研发成功可以促进生产成本曲线移动到C′C′。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中,只要创新成本低于πb,企业就会存在创新动力。而在垄断性市场结构中,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潜在利润是πb-πa,要小于竞争性市场结构下创新的潜在利润。因此,Arrow得出了与熊彼特相反的结论,即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激励企业创新。但是,Demsetz(1969)在这一分析框架下得出了与Arrow相悖的结论。Demsetz(1969)认为,Arrow的假设条件中忽视了创新企业本身具备垄断势力的情况和垄断企业的产量低于竞争性市场结构下企业产量的程度。尤其在考虑到垄断厂商由于产出较少,因此可能导致作为一种要素投入的研发投入受到限制。Demsetz认为为了确保技术创新成功之前两种市场结构下的企业具有相同产量的假设条件成立,应使用图1中的MR曲线代表竞争性产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因此,竞争性市场结构下,企业创新投资的潜在收益是P′FGC′的面积,在垄断性市场结构下,企业创新投资的潜在收益是πb-πa的面积,此时,市场结构与创新投资潜在收益之间的关系则是不确定的,取决于两种情况下创新的潜在收益的大校KamienandSchwartz(1970)在Demsetz(1969)模型的框架下分别比较了不同的市场结构(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下厂商的创新激励,在初始产出水平和生产成本相同的条件下,一项可用于降低生产成本的创新成果对于具有较大市场需求弹性的厂商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这是因为市场需求曲线越平坦,等量的用于研发的成本消耗会带来更多的产出增加。而在市场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研发投入高增长没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吗——来自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经验证据[J]. 赵玉林,谷军健. 财会月刊. 2017(36)
[2]开放经济下知识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国际经验与中国启示[J]. 程惠芳,陈超. 经济研究. 2017(10)
[3]全要素生产率中的加成定价与规模报酬效应[J]. 崔元硕,黄昊,张琼.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10)
[4]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分析的研究综述[J]. 边文龙,王向楠. 统计研究. 2016(06)
[5]中国创新补贴政策的绩效评估:理论与证据[J]. 张杰,陈志远,杨连星,新夫. 经济研究. 2015(10)
[6]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测算及其决定因素——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微观视角[J]. 施炳展,邵文波. 管理世界. 2014(09)
[7]农业FDI提升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的分析[J]. 孙致陆,李先德.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4(03)
[8]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周期波动的国际协同[J]. 欧阳志刚. 经济研究. 2013 (07)
[9]中国工业的创新模式与绩效——基于2003—2011年间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孙早,宋炜.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6)
[10]2011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J]. 田屿,李凤新,刘磊. 科学观察. 2012(05)
博士论文
[1]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激励的效应研究[D]. 周宇.西北大学 2017
[2]市场结构、企业研发竞争与创新绩效[D]. 张翼.复旦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广东制造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研究[D]. 马长沙.广东财经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34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434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