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国钢铁工业产业共生及碳减排效应影响机制

发布时间:2017-05-12 15:21

  本文关键词:中国钢铁工业产业共生及碳减排效应影响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高消耗、高排放和资源型产业的典型代表,我国钢铁工业经历了倍受争议的持续增长,也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本文在梳理钢铁工业生态化历程的基础上,分别从过程、区域和国家三个尺度对钢铁工业产业共生的碳减排效应以及碳排放影响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钢铁工业的生态化演进梳理。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九种典型钢铁产业共生体系,辨析了主流程、辅助流程和共生流程的生态化演进过程,指出共生体系演进的基础是主流程,共生体系演进的长期动力主要是技术进步和资源可获取性,近期动力除技术进步和经济成本作用依然显著外,环境因素的作用日益显著。上述研究为钢铁工业产业共生碳减排效应的定量分析提供了逻辑基础和依据。二、钢铁工业产业共生的碳减排效应及贡献测算。本文界定识别了固体废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气体废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显热回收与梯级利用三大类共34种共生措施;建立了共生措施减排贡献的计算方法,并对典型高炉-转炉流程钢铁联合企业进行了定量化测算。结果表明,案例企业的CO2排放为2128.9 kg/吨钢,代表国内先进水平;共生措施带来的总减排量为1269.8 kg/吨钢,其中气体废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贡献了68.4%,固体废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贡献了27.3%,显热回收与利用贡献了4.3%;厂内共生措施减排贡献(占64%)大于厂外共生措施减排贡献。三、京津冀地区钢铁工业碳减排情景分析。本文利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LEAP模型设置基准、压减、市场、转型四种情景,模拟京津冀地区钢铁工业2010年到2030年碳排放情况。结果显示,压减情景减排效果最佳;产量调整是CO2排放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结构调整,而规模效应和技术水平的贡献相对较低。四、钢铁工业碳排放强度与宏观经济图景和政策的计量分析。本文建立了概念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1990年到2010年我国钢铁工业CO2排放强度、投资、科技投入,国民经济增长,政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科技投入明显促进碳排放强度降低;碳减排对钢铁产业科技投入有倒逼作用,二者关联显著;固定资产投资扩张显示出对碳减排微弱的消极作用。政策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和碳减排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00年是一个显著的阶段分界点,指令型政策显著影响CO2排放强度变动,没有验证出激励型政策对碳减排的显著影响。
【关键词】:中国 钢铁 产业共生 CO2排放 向量自回归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31;X3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第1章 引言10-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8
  • 1.1.1 我国钢铁工业经历了倍受争议的持续高速增长10-11
  • 1.1.2 我国钢铁工业资源能源消耗及废物排放情况11-13
  • 1.1.3 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着来自于国内外双重的碳减排压力13-14
  • 1.1.4 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14-18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18-19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19
  • 1.4 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19-21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21-38
  • 2.1 钢铁工业(企业) CO_2排放及其计算方法21-25
  • 2.2 钢铁工业(企业)减排途径及产业共生的作用25-28
  • 2.3 钢铁工业(企业) CO_2排放影响因素研究28-34
  • 2.4 向量自回归模型在碳减排中的应用34-36
  • 2.5 本章小结36-38
  • 第3章 钢铁工业的生态化演进38-54
  • 3.1 研究方法38
  • 3.2 中国古代典型钢铁共生体系38-40
  • 3.3 中国近代典型钢铁产业共生体系40-41
  • 3.4 中国现代典型钢铁产业共生体系41-49
  • 3.4.1 高炉-平炉流程典型钢铁产业共生体系42-43
  • 3.4.2 高炉-转炉流程典型钢铁产业共生体系43-45
  • 3.4.3 (废钢-)电炉短流程典型钢铁产业共生体系45
  • 3.4.4 直接还原-电炉流程典型钢铁产业共生体系45-46
  • 3.4.5 熔融还原-转炉流程典型钢铁产业共生体系46-49
  • 3.5 产业共生体系比较及演进分析49-52
  • 3.5.1 主流程的演进51
  • 3.5.2 辅助流程的演进51-52
  • 3.5.3 共生流程的演进52
  • 3.6 本章小结52-54
  • 第4章 过程尺度钢铁工业产业共生的碳减排效应54-74
  • 4.1 钢铁联合企业共生措施定义、识别及分类54-59
  • 4.1.1 固体废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及再利用56-57
  • 4.1.2 气体废物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57-58
  • 4.1.3 显热的回收与梯级利用58-59
  • 4.2 共生措施减排效应的计算方法59-63
  • 4.2.1 共生措施识别59-60
  • 4.2.2 共生措施CO_2减排的计算方法60-61
  • 4.2.3 贡献分配61-63
  • 4.3 案例设计和计算假设63-65
  • 4.4 钢铁联合企业的CO_2排放、共生措施减排量及影响因素65-72
  • 4.4.1 钢铁联合企业的CO_2排放及影响因素65-68
  • 4.4.2 共生措施的CO_2减排量及影响因素68-70
  • 4.4.3 共生系统的CO_2减排量及影响因素70-71
  • 4.4.4 研究说明71-72
  • 4.5 钢铁企业推进共生措施的建议72
  • 4.6 本章小结72-74
  • 第5章 京津冀地区钢铁工业碳减排情景分析74-88
  • 5.1 京津冀地区钢铁工业碳排放的反弹效应74-78
  • 5.1.1 碳排放计算方法74
  • 5.1.2 数据来源74-76
  • 5.1.3 钢铁工业碳排放的反弹效应76-78
  • 5.2 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 LEAP)模型78-79
  • 5.3 京津冀地区钢铁工业碳排放的情景设定79-81
  • 5.4 结果与讨论81-85
  • 5.4.1 四种情景比较81-82
  • 5.4.2 压减情景82-83
  • 5.4.3 市场情景83-84
  • 5.4.4 转型情景84-85
  • 5.5 京津冀地区钢铁工业碳减排对策建议85-86
  • 5.6 本章小结86-88
  • 第6章 中国钢铁工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及政策解析——基于VAR模型88-109
  • 6.1 中国钢铁工业碳排放总量及排放强度88-91
  • 6.1.1 碳排放计算方法88
  • 6.1.2 数据来源88
  • 6.1.3 中国钢铁工业碳排放总量及排放强度88-91
  • 6.2 中国钢铁工业的投资、技术进步与政策91-93
  • 6.2.1 中国钢铁工业投资概况91-92
  • 6.2.2 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92
  • 6.2.3 中国钢铁工业政策分析92-93
  • 6.3 模型和数据来源93-97
  • 6.3.1 概念模型93-95
  • 6.3.2 VAR模型95
  • 6.3.3 数据来源及说明95-97
  • 6.4 中国钢铁工业CO_2排放强度影响因素计量分析97-106
  • 6.4.1 变量数据平稳性检验97-98
  • 6.4.2 模型滞后阶数选择98
  • 6.4.3 VAR模型回归结果98-102
  • 6.4.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102-103
  • 6.4.5 脉冲响应函数103-104
  • 6.4.6 方差分解104-106
  • 6.5 结果与讨论106-108
  • 6.5.1 钢铁工业碳排放强度与投资、科技投入106
  • 6.5.2 经济增长与钢铁工业关系106-107
  • 6.5.3 政策分析107-108
  • 6.6 本章小结108-109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109-111
  • 7.1 结论109-110
  • 7.2 建议110-111
  • 参考文献111-122
  • 致谢122-124
  • 附录124-144
  • 附录A 钢铁联合企业CO_2排放系数124-129
  • 附录B 钢铁联合企业工序清单分析129-140
  • 附录C 中国钢铁工业相关政策汇总140-143
  • 附录参考文献143-144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44-1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殷瑞钰;;钢铁制造流程的本质、功能与钢厂未来发展模式[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8年09期

2 孙逸文;田广亚;张青;闵通宏;周渝生;钱晖;甘菲芳;;建设中的宝钢COREX3000在技术上的主要改进[J];炼铁;2006年04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钢铁工业产业共生及碳减排效应影响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0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60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c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