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14:05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入有限供给。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我国的乡城人口转移模式独具中国特色,体现为从农民到市民的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的非同步化、非合一性和非彻底性,人口的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进程等特殊现象。“十八大”以后,我国针对上述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但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却面临着巨大的成本问题,即农业人口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不仅是户籍身份的转变,而且是公共服务内容和水平的提升,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央政府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体现了政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决心和所面临的困境。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特殊性及市民化成本巨大的双重挑战,在分析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及市民化成本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个系统可行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最终促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的有序转移,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顺利进行。本文从上述研究背景和目的出发,围绕研究主题,按照层进式研究思路,在内容上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研究前提和理论基础部分,包含绪论、国内外文献综述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三章;第二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基础的研究,是文章的第四章部分;第三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什么的分析,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产生的原因、特征及测算规模等;第四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影响的分析,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利用扩展的家庭联合迁移模型,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市民化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为什么进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的原因分析,主要解决成本分担的原因及成本分担机制是如何演化的问题;第六部分是如何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研究。最后部分是对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旨在有效分担市民化成本,促进农业人口或家庭向城镇有序转移,推动新型城镇化顺利实施。本文的研究发现:(1)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乡城人口转移的现象,具有特殊的“两步转移”模式——即经历了“农民→农民工→市民”和“农民→征地农民→市民”的转移过程。(2)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总成本构成中,私人发展成本占比约14%,社会发展成本占比为86%,且市民化成本规模巨大,单一主体不可能完全负担。(3)当土地收益(包括转租、宅基地收益)能够弥补城镇租房支出时,可以极大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4)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产生的原因来自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长期存在的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缓慢的土地制度、不健全的城镇就业制度等是引起市民化成本长期存在的重要制度因素,而经济发展权和政治发展权的缺失,是引起市民化成本产生的间接非制度因素。社会发展成本具有外部性和收益伴生性,而私人发展成本可以在市民化过程中通过内部化解决。(5)主动市民化过程给农业人口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各级地方政府带来的正外部性大于负外部性;被动市民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驱动下,征地政策的非理性增加了农业转移人口失去土地使用权的机会成本。(6)通过演化式博弈分析发现,在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政府和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成本分担方面的博弈具有双重均衡点(市民化,分担)和(维持现状,不分担)。通过完全信息下多元博弈分析,发现只要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增加社会发展成本分担的比例,都将有利于多元博弈实现(主动,合作,配合)的策略均衡。(7)市民化成本分机制构建方面。私人发展成本沿着确权、颁证、赋权到分利的路径,实现增加农业转移人口或家庭土地财产的收益,提高自身市民化私人发展成本承担的能力。社会发展成本分担,从中长期看,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三步改革”创新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降低市民化过程中的制度性成本;在短期,通过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益、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及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满足公共物品支出和社会服务支出。本文可能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无论是农业转移人口主动市民化还是被动市民化,必须考虑土地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可能的土地收益问题,这有助于准确核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的真实成本(避免高估或低估)和各级成本分担主体的责任范围。(2)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单位,除了以宏观因素为重点研究层面的同时,兼顾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层面,从家庭市民化成本与收益角度出发,尝试建立了以“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市民化”为对象的乡城人口流动模型。(3)进一步验证了经济理性因素和政策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为主动市民化和被动市民化现象。(4)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方面,本文在重新审视成本构成的基础上,基于“边际”和“增量”的测算方法,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私人发展成本和社会发展成本进行测算,得出了更为严谨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额度。(5)在政策建议方面,基于研究结论和机制设计理论,批判性地扬弃了学者针对推动农民工个人的城镇化政策措施,继而提出了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城镇化的政策建议,旨在彻底解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过程中引起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成本 成本分担 新型城镇化 分担机制制度因素 城乡二元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6;F299.2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9
  • 第1章 绪论19-28
  • 1.1 问题的提出19-20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0-22
  • 1.2.1 研究的目的20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20-21
  •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21-22
  • 1.3 研究的方法22-24
  • 1.3.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22-23
  • 1.3.2 边际分析与均衡分析23
  • 1.3.3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23
  • 1.3.4 博弈论分析法23-24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24-26
  • 1.5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26-28
  • 1.5.1 可能的主要创新点26-27
  • 1.5.2 不足之处27-28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28-44
  • 2.1 国外文献综述28-32
  • 2.1.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28-29
  • 2.1.2 农业转移人口以家庭为单位市民化迁移决策研究29-31
  • 2.1.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收益研究31-32
  • 2.2 国内文献综述32-42
  • 2.2.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必要性33-34
  • 2.2.2 农业转移人口以家庭为单位市民化研究34
  • 2.2.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困境研究34-37
  • 2.2.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内涵及具体内容37-38
  • 2.2.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产生原因38-39
  • 2.2.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39-40
  • 2.2.7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的公共政策选择40-42
  • 2.3 国内外文献述评42-43
  • 2.3.1 研究对象、细节分化明显42
  • 2.3.2 概念界定存在分歧42
  • 2.3.3 测算结果不尽相同42-43
  • 2.3.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问题亟待关注43
  • 2.3.5 农业人口城乡迁徙的侧重点不同43
  • 2.4 本章小结43-44
  • 第3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44-57
  • 3.1 基本概念界定44-48
  • 3.1.1 农业转移人口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44-45
  • 3.1.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45-46
  • 3.1.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46
  • 3.1.4 与西方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念的异同46-47
  • 3.1.5 农村人口迁移的方式47-48
  • 3.2 理论基础48-55
  • 3.2.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决策行为的基本理论48-51
  • 3.2.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理论51-52
  • 3.2.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理论52-54
  • 3.2.4 各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54-55
  • 3.3 本文研究的前提假定55-56
  • 3.4 本章小结56-57
  • 第4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57-84
  • 4.1 农业人口转移的历史回顾57-65
  • 4.1.1 改革开放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历程58-60
  • 4.1.2 改革开放后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的历程60-65
  • 4.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阶段性特征65-71
  • 4.2.1 由以“物”为重心的城镇化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转变65-66
  • 4.2.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式由“主动单一型”向“主、被动复合型”转变66-67
  • 4.2.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带有深刻的城市发展政策历史烙印67-70
  • 4.2.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两步转移”的特征70-71
  • 4.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分析71-82
  • 4.3.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71-74
  • 4.3.2 农业转移人口承担市民化成本的承担能力不足74-77
  • 4.3.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步转移”问题突出77-82
  • 4.4 本章小结82-84
  • 第5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析84-104
  • 5.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产生的因素84-88
  • 5.1.1 二元户籍制度约束84-85
  • 5.1.2 土地制度及土地市场约束85-86
  • 5.1.3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86-87
  • 5.1.4 就业制度不健全87
  • 5.1.5 经济发展权缺失87-88
  • 5.1.6 政治发展权缺失88
  • 5.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构成88-90
  • 5.2.1 社会发展成本88-89
  • 5.2.2 私人发展成本89-90
  • 5.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基本特征90-93
  • 5.3.1 分担主体多元性90
  • 5.3.2 多样性和分层异质性90-91
  • 5.3.3 动态积累性91-92
  • 5.3.4 外部性与收益伴生性92
  • 5.3.5 测算可行性92
  • 5.3.6 可分担化解性92-93
  • 5.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定量分析:以浙江省为例93-103
  • 5.4.1 测算方法说明与目标省份选取93-95
  • 5.4.2 指标体系构成与前提假定95-97
  • 5.4.3 私人发展成本测算97-98
  • 5.4.4 社会发展成本测算98-102
  • 5.4.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结果102-103
  • 5.5 本章小结103-104
  • 第6章 成本—收益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市民化行为分析104-116
  • 6.1 农业转移人口非家庭市民化存在的问题104-106
  • 6.1.1 家庭成员离散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增加104-105
  • 6.1.2 家庭整体结构分化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础损坏105
  • 6.1.3 家庭功能失衡削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潜在能力105-106
  • 6.2 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市民化行为分析:基于成本—收益视角106-115
  • 6.2.1 前提假设106-108
  • 6.2.2 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市民化行为模型构建108-110
  • 6.2.3 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市民化行为模型求解过程110-112
  • 6.2.4 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市民化行为模型分析112-115
  • 6.3 本章小结115-116
  • 第7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的原因分析及分担机制演化过程116-140
  • 7.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的原因分析116-125
  • 7.1.1 市民化主体之间成本与收益不匹配116-121
  • 7.1.2 城乡居民公共服务不均等121-122
  • 7.1.3 社会发展成本具有外部性122-124
  • 7.1.4 城乡劳动要素交换不平等124-125
  • 7.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125-130
  • 7.2.1 成本分担机制的演化动力因素125-127
  • 7.2.2 成本分担机制的演化均衡过程127-129
  • 7.2.3 几个重要变量对演化均衡的影响分析129-130
  • 7.3 包含土地增值收益的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博弈分析130-137
  • 7.3.1 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博弈的条件和模型选择131-132
  • 7.3.2 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博弈模型的构建132-134
  • 7.3.3 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博弈均衡分析134-137
  • 7.4 本章小结137-140
  • 第8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构建140-157
  • 8.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构建原则141-144
  • 8.1.1 财政负担能力与社会公平协调共进141-142
  • 8.1.2 整体规划与渐次推进142-143
  • 8.1.3 增量调整与奖补并用143-144
  • 8.1.4 多元统筹与定向补充144
  • 8.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制度保障144-147
  • 8.2.1 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家庭财富增长144-145
  • 8.2.2 建立城乡一体户籍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动145
  • 8.2.3 创新财税体制,提高地方政府成本分担能力145-147
  • 8.2.4 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保服务均等化147
  • 8.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私人发展成本破解途径147-150
  • 8.3.1 农业转移人口家庭收入概况148
  • 8.3.2 着力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家庭财产性收入148-150
  • 8.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发展成本分担机制的构建150-155
  • 8.4.1 社会发展成本分担机制的中长期构建思路150-152
  • 8.4.2 社会发展成本分担机制的短期途径152-155
  • 8.5 本章小结155-157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157-164
  • 9.1 主要研究结论157-159
  • 9.1.1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为方面157
  • 9.1.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方面157-158
  • 9.1.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的原因方面158
  • 9.1.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演化方面158-159
  • 9.1.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构建方面159
  • 9.2 政策建议159-164
  • 9.2.1 合理匹配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160-161
  • 9.2.2 创新市民化成本融资服务体系161
  • 9.2.3 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预期净收益161
  • 9.2.4 提升住房保障制度的安居功能161-162
  • 9.2.5 剥离公共服务户籍属性,增强转移人口家庭保障和预防功能162-164
  • 参考文献164-180
  • 致谢180-18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81-1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毅;明亮;;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及分摊机制设计[J];财经科学;2015年07期

2 朱柏铭;;人口净流入——补助低溢入与财政转移支付[J];地方财政研究;2015年05期

3 王琛;;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解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03期

4 赵红;王新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研究——基于机制设计理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5 徐爱东;吴国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微观决策机制研究[J];西部论坛;2015年03期

6 李俭国;张鹏;;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测算[J];财经科学;2015年05期

7 李为;伍世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测算及分担——以福建为例[J];东南学术;2015年03期

8 石智雷;朱明宝;;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9 章羽;;城镇化的社会成本及其生成逻辑[J];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04期

10 余小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及政府角色研究[J];中国劳动;201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琛;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2 白晓梅;当代中国农民工就业模式的市民化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曾思康;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丽云;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周小刚;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林燕;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非家庭化转移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马艳霞;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修正与路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杨肖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迁移行为模式及其决定[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9 黄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D];武汉大学;2009年

10 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59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1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