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大资管”时代信托业创新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17:09

  本文关键词:“大资管”时代信托业创新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早在1979年,中国便引进了信托制度。然而,由于相关法律基础并不健全,信托业发展乱象横生。在历经五次整顿之后,中国信托业在2007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资产管理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突破万亿大关。随着2012年5月起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全面“松绑”,信托公司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独具的“全牌照”优势不复存在,其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关系也由曾经的“X+信托”的合作模式转变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模式。“大资管”时代的全面到来,必将给信托业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国际比较的视角对“大资管”时代中国信托业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刻思考。第一章对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在总结信托原理、资产管理理论和金融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了“大资产”时代信托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并梳理了信托发展模式、业务创新及监管的相关文献。第二章探讨了“大资管”时代信托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大资管”时代,提高了资产管理市场的效率,推动了产品创新;然而,信托公司的“全牌照”制度红利将不复存在,依赖“管道类”业务所形成的利润空间将被大幅挤压。“大资管”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托业不但面临激烈的行业内竞争,更必须应对其他具有技术优势、渠道优势的金融机构的冲击,信托业将面临“大浪淘沙”似的筛选。此外,由信托公司兼并、破产所带来的负外部性将成为监管机构必须审慎应对的难题。第三章对“大资管”时代信托业务模式创新进行了国际比较。根据资金初始形态和投向的不同,信托业务模式可分为收益权信托、债权信托、股权信托和夹层信托四类。通过对美、英、中三国信托业务模式创新发展的国际比较,为“大资管”时代中国信托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从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前景来看,可借鉴美、英等发达国家信托业发展经验,结合中国金融政策和监管方向,发展如家庭财产信托、“农业+信托”、供应链金融信托等创新业务模式,探索符合“新常态”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托业务模式。第四章对“大资管”时代信托业创新发展环境进行了国际比较。英国标榜“绅士文化”,而美国更加偏重对利益的追求。这种文化差异造就了信托业创新发展内外部环境的不同:从内部发展环境来看,英国信托业创新不及美国;从外部环境来看,英国的信托业监管对行业自律较为依赖,而美国则通过多重监管机制对信托业展开监管,方式也更加严苛。在中国信托业的创新发展中,除了必要的监管部门以外,更需要信托自律组织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第五章对“大资管”时代信托业风险管理进行了国际比较。英国是现代信托制度的发源地,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信托法律体系,“单层多头”监管模式+行业自律,为英国信托业风险防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信托相关法律亦相当完善,其监管采取“双层多头”模式,行业自律组织的风险监管作用相对较弱,信托机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对美国信托业的创新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相比而言,中国信托业发展明显落后,信托业风险监管的经验和手段存在明显不足。当前中国信托业风险防范,需强调三个方面:一是需不断增厚固有财产,以提高公司应对刚性兑付风险的能力;二是应灵活调整业务结构,以增强行业竞争力;三是稳步提升信托机构资产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第六章为“大资管”时代中国信托业创新发展提出了对策。首先,应促进信托受益权资产证券化,增强产品的流动性;其次,应加强信托产品市场建设,使信托产品的供给从数量上、质量上都更好地贴合投资者的需求,同时建立和完善二级市场,为信托产品的流通提供良好、稳定的平台;最后,应加强网络布局,借助网络实现自身业务活动。
【关键词】:“大资管”时代 信托业 国际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4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4
  • 引言14-22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4-19
  • (一)选题背景14-16
  • (二)研究意义16-19
  • 二、研究方法19
  • (一)比较分析19
  • (二)历史分析19
  • 三、篇章结构19-20
  • 四、创新与不足20-22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22-51
  • 第一节 信托原理22-37
  • 一、信托的起源与本质22-28
  • 二、信托的功能与定位28-33
  • 三、信托业发展的基本理论33-34
  • 四、信托监管理论34-37
  • 第二节 资产管理理论37-41
  • 一、定向资产管理37-38
  • 二、集合资产管理38-40
  • 三、专项资产管理40-41
  • 四、“大资管”的理论基础41
  • 第三节 金融创新理论41-44
  • 一、从供给角度分析41-42
  • 二、从需求角度分析42-43
  • 三、从供求角度分析43
  • 四、对金融创新过程的理论分析43-44
  • 五、对金融创新环境的理论分析44
  • 第四节 文献综述44-49
  • 一、信托发展模式44-45
  • 二、信托业务创新45-46
  • 三、信托监管46-49
  • 本章小结49-51
  • 第二章 信托业发展与“大资管”时代51-71
  • 第一节 历史视角下国际信托业的产生和发展51-57
  • 一、英国信托业的历史分析51-53
  • 二、美国信托业的历史分析53-54
  • 三、中国信托业的历史分析54-56
  • 四、国际信托业发展的历史经验56-57
  • 第二节 制度红利与信托在中国的发展57-62
  • 一、旧有制度红利推动信托业发展57-58
  • 二、旧有制度红利逐渐消失58-59
  • 三、资管新政的“机会效应”59-61
  • 四、信托独具的制度优势61-62
  • 第三节“大资管”时代的基本分析62-66
  • 一、何谓“大资管”时代62-63
  • 二、“大资管”时代的典型特征63-64
  • 三、“大资管”时代的资管新政64-66
  • 第四节“大资管”时代信托业发展存在的机遇66-68
  • 一、行业内部环境变化带来机遇66-67
  • 二、行业外部发展环境得以改善67-68
  • 第五节“大资管”时代信托业发展面临的挑战68-69
  • 一、行业内竞争日趋白热,行业间竞争挤压信托业发展空间68
  • 二、信托监管滞后于信托创新,行业风险隐现68-69
  • 本章小结69-71
  • 第三章“大资管”时代信托业务模式创新的国际比较71-95
  • 第一节 收益权信托发展的国际比较71-75
  • 一、英国的收益权信托72-73
  • 二、美国的收益权信托73-74
  • 三、中国的收益权信托74-75
  • 第二节 债权信托发展的国际比较75-79
  • 一、英国的债权信托76
  • 二、美国的债权信托76-77
  • 三、中国的债权信托77-79
  • 第三节 股权信托发展的国际比较79-81
  • 一、英国的股权信托79-80
  • 二、美国的股权信托80
  • 三、中国的股权信托80-81
  • 第四节 夹层信托发展的国际比较81-82
  • 一、英国的夹层信托81
  • 二、美国的夹层信托81-82
  • 三、中国的夹层信托82
  • 第五节“大资管”时代信托业务模式创新的国际经验82-93
  • 一、发达国家信托业务模式发展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83
  • 二、中国信托业发展现状83-90
  • 三、中国信托产品发展趋势展望90-93
  • 本章小结93-95
  • 第四章“大资管”时代信托业创新发展环境的国际比较研究95-112
  • 第一节 英国信托业创新发展环境95-99
  • 一、英国信托业发展环境95-97
  • 二、英国信托监管环境97-98
  • 三、“大资管”时代英国信托业创新发展环境的变化98-99
  • 第二节 美国信托业创新发展环境99-103
  • 一、美国信托业发展环境99-101
  • 二、美国信托监管环境101-102
  • 三、“大资管”时代美国信托业创新发展环境的变化102-103
  • 第三节 中国信托业创新发展环境103-106
  • 一、中国信托业发展环境103-105
  • 二、中国信托监管环境105-106
  • 三、“大资管”时代中国信托业创新发展环境的变化106
  • 第四节“大资管”时代信托业创新发展环境的国际经验106-110
  • 一、发达国家信托业发展环境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106-108
  • 二、中国信托业内部环境的发展现状和演化趋势108-109
  • 三、中国信托业外部环境的发展现状和演化趋势109-110
  • 四、中国信托业监管环境的发展现状和演化趋势110
  • 本章小结110-112
  • 第五章“大资管”时代信托业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112-128
  • 第一节 英国信托业的风险管理模式112-115
  • 一、“单层多头”模式下的英国信托业监管112-115
  • 二、英国信托业风险管理的特点115
  • 第二节 美国信托业的风险管理模式115-119
  • 一、“双层多头”管理模式下美国信托业监管115-118
  • 二、美国信托业风险管理的特点118-119
  • 第三节 中国信托业的风险管理模式119-124
  • 一、“一法三规”指引下中国信托业的监管119-123
  • 二、信托业风险防范机制123-124
  • 第四节“大资管”时代信托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124-126
  • 一、发达国家信托风险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意义124-125
  • 二、中国信托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与演化趋势125-126
  • 本章小结126-128
  • 第六章“大资管”时代中国信托业创新发展的对策128-142
  • 第一节 中国信托业发展的短板128-134
  • 一、缺乏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128-130
  • 二、信托受益权缺乏流动性,二级交易市场缺位130-133
  • 三、营销环节薄弱133-134
  • 第二节 中国信托业创新发展的对策134-139
  • 一、信托受益权资产证券化134-136
  • 二、加强信托产品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二级市场136-137
  • 三、加强网络布局137-139
  • 第三节 信托业转型:财富管理+实业投行139-140
  • 一、立足财富管理功能139
  • 二、变身实业投行139-140
  • 本章小结140-142
  • 结论与展望142-143
  • 参考文献143-148
  • 致谢148-149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媛;王莹;;试论信托业的中央监管模式[J];生产力研究;2011年11期

2 陈岩;;中国信托业的发展趋势[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陈荆;;中国信托业发展趋势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李廷芳;吕楠;;后危机时代的信托业监管体制演进趋势[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林刚;孔刘柳;;我国信托产品创新模式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许雄斌;;信托创新的采纳与扩散机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18期

7 邢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本土化中的约束瓶颈与模式选择[J];现代商业银行;2007年12期

8 邵传林;;西方金融创新理论演变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范钧;周永亮;宋丽娟;;收益权信托产品风险控制的理论与实践——以浙江永康步行街项目为例[J];企业经济;2007年08期

10 冯季英;;中外信托业监管制度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本文关键词:“大资管”时代信托业创新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57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f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