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07:17

  本文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进步、高新区不断辐射带动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两个问题渐渐引起了相关领域的讨论和关注:一是外资的注入是否能够真正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高相似度的高新技术产业间是否存在溢出效应;二是高新区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能否促进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不同集聚度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是否存在差异。现有的关于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结果并不统一。一方面原因在于研究采用的样本、指标、时间、方法等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技术差距的差异导致了溢出效应的不同。在理论方面,对比封闭系统的增长理论,基于开放系统的内生增长理论需要进行纵深研究,如何基于技术差距的视角,将FDI技术溢出、产业集聚等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综合考察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对所在区域的影响问题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或着微观企业层面,在中观层面,以城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为视角,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FDI技术溢出对城市经济增长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的研究文献更是少见。本文正是基于技术差距这一视角,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FDI对城市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溢出效应,探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FDI在不同集聚度和技术差距下的溢出差异,以期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技术差距的视角,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FDI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遵循“理论分析——提出假设——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重点探讨和检验以下五个命题:第一,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相互吸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外资对内资企业具有溢出效应;第三,高新技术产业间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第四,高新区对所在城市经济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第五,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特征,存在技术差距的门槛。为检验以上命题,首先,通过理论分析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和基于FDI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阐述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的相互促进关系,论证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必要性,并从理论层面基于技术差距门槛提出高新区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模型;其次,从资本和溢出效应两个方面,实证检验了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为后续对高新区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提供了实证参考。再次,通过生产函数模型和滚动估计方法测算高新技术产业间溢出效应,验证相似度较高的产业间溢出效应与相似度较低的产业间溢出效应是否有不同。然后,以高新区为对象,将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纳入同一生产函数中,通过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产业集聚、技术溢出对高新区城市的经济影响以及二者的交互性影响,同时将高新区产业集聚度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分别考察不同产业集聚度的高新区对城市经济的增长的影响差异。最后,基于技术差距的门槛,通过门槛回归模型证明了存在三个门槛值使得产业集聚与FDI溢出效应呈现非线性规律,并进一步从整体样本和四个分组样本出发验证二者对高新区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以上实证检验,再结合我国高新区与城市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产业间技术溢出、高新区建设升级和城市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研究结论:第一,FDI对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溢出效应影响显著,但对内资企业溢出效应影响甚微;第二,高相似度的产业间更易产生技术溢出。通过对8个高新技术产业相似度的测算发现8个高新技术产业中除了医药制造业与其它7个高新技术产业相似度很低外(低于0.01),其他7个高新技术产业间相似度非常高(平均在0.9左右),通过验证发现相似度高的产业间更容易发生技术溢出。每五年的滚动估计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7个高相似度高新技术产业间和产业内的技术溢出效应呈逐渐下降之势;第三,产业集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FDI技术溢出存在负效应。在控制了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科研投入、制度变量的条件下,产业集聚通过了10%统计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显著促进经济增长;技术溢出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无论是整体上还是在各高新区不同集聚水平下,技术溢出系数均为负,说明FDI技术溢出不但没有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反而是一种阻碍。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的交互性作用不明显;第四,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城市经济发展间存在技术差距间门槛。通过对55个城市的门槛回归及检验,证明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在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上,基于技术差距存在三个门槛值。对55个城市整体样本进行静态固定效应(Fixed Effect)和动态系统广义距方(SYS—GMM)回归,都显著性的通过了检验。结果表明当城市技术差距过大或者过小时,FDI技术溢出与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均不显著。只有在中等技术水平城市(2.1504≤GAP≤4.6202),产业集聚与FDI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论文创新之处:第一,基于外部性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本文的两个重要推论:一是FDI对高新技术产业内和高新技术产业间具有溢出效应: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FDI技术溢出对集聚区所在城市经济增长呈现非线性特征,存在技术差距的门槛。并在两个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FDI技术溢出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技术差距的关系模型;第二,从高新技术产业层面实证检验了FDI对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间的溢出效应问题,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提供现实支撑;第三,以我国55个高新区为研究视角,实证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FDI对高新区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弥补了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益中观层面研究的不足;第四,基于技术差距的视角验证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FDI技术溢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关系,证明了存在3个技术差距门槛,提出在中等技术水平城市状态下集聚与溢出效应达到最佳,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高新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实证参考。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集聚 FDI 技术溢出 城市经济增长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6.44;F832.6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6
  • 第一章 导论16-32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6-22
  • 1.1.1 选题背景16-21
  • 1.1.2 研究意义21-22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22-26
  • 1.2.1 研究思路22-24
  • 1.2.2 研究框架24-26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26-29
  • 1.3.1 研究对象26-27
  • 1.3.2 相关概念界定27-29
  • 1.3.3 研究方法29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29-32
  • 第二章 文献述评32-52
  • 2.1 产业集聚相关研究32-37
  • 2.1.1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33-35
  • 2.1.2 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35-36
  • 2.1.3 研究评论36-37
  • 2.2 FDI技术溢出相关研究37-44
  • 2.2.1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路径研究37-39
  • 2.2.2 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研究39-40
  • 2.2.3 FDI技术溢出的测度方法研究40-43
  • 2.2.4 研究评论43-44
  • 2.3 FDI技术溢出与技术差距研究44-47
  • 2.3.1 FDI技术溢出与技术差距关系研究45-46
  • 2.3.2 研究评论46-47
  • 2.4 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相关研究47-50
  • 2.4.1 国外关于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研究48
  • 2.4.2 国内关于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研究48-49
  • 2.4.3 研究评论49-50
  • 2.5 小结50-52
  • 第三章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理论分析框架52-72
  • 3.1 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及理论分析52-60
  • 3.1.1 产业集聚形成的基础52-55
  • 3.1.2 产业集聚形成的内外部诱因55-57
  • 3.1.3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形成及理论57-60
  • 3.2 基于FDI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机制60-65
  • 3.2.1 FDI产业集群的形成与主要类别60-62
  • 3.2.2 FDI技术溢出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互动效应62-65
  • 3.3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FDI技术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分析65-71
  • 3.3.1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路径65-68
  • 3.3.2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FDI技术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68-69
  • 3.3.3 基于技术差距门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FDI技术溢出效应模型69-71
  • 3.4 小结71-72
  •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外资对内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72-88
  • 4.1 高新技术内外资企业发展比较与问题假设72-77
  • 4.1.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72-73
  • 4.1.2 高新技术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较73-77
  • 4.1.3 高新技术产业外资对内资企业溢出效应问题假设77
  • 4.2 高新技术产业内技术溢出途径及测度77-81
  • 4.2.1 高新技术产业内技术溢出途径分析77-79
  • 4.2.2 产业内技术溢出测度79-81
  • 4.3 计量模型构建81-84
  • 4.3.1 模型设定81-82
  • 4.3.2 数据说明82-84
  • 4.4 高新技术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溢出实证分析84-86
  • 4.4.1 FDI产业内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84-85
  • 4.4.2 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溢出效益实证分析85-86
  • 4.5 小结86-88
  • 第五章 高薪技术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88-102
  • 5.1 高新技术产业间关联关系及形式88-91
  • 5.1.1 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关系88-90
  • 5.1.2 高新技术产业关联方式90-91
  • 5.2 高新技术产业间技术溢出途径及测度91-95
  • 5.2.1 高新技术产业间技术溢出途径分析91-93
  • 5.2.2 产业间技术溢出测度指标93-95
  • 5.3 计量模型构建95-97
  • 5.3.1 模型设定95-96
  • 5.3.2 数据说明96-97
  • 5.4 高新技术产业间技术溢出实证分析97-100
  • 5.5 小结100-102
  • 第六章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FDI技术溢出对城市经济影响102-122
  • 6.1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现象与事实102-107
  • 6.1.1 高新区发展现状102-104
  • 6.1.2 高新区发展问题考察与研究假设104-107
  • 6.2 理论分析框架与测度指标107-112
  • 6.2.1 理论分析框架107-109
  • 6.2.2 产业集聚测度指标109-112
  • 6.3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112-116
  • 6.3.1 模型与相关说明112-113
  • 6.3.2 解释变量与数据来源113-115
  • 6.3.3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115-116
  • 6.4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116-119
  • 6.4.1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FDI技术溢出对城市经济影响实证分析116-118
  • 6.4.2 高新区不同产业集聚度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118-119
  • 6.5 小结119-122
  • 第七章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FDI技术溢出与技术差距的门槛122-138
  • 7.1 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的非线性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22-125
  • 7.1.1 技术溢出与技术差距的非线性122-123
  • 7.1.2 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的非线性123-124
  • 7.1.3 基于技术差距门槛的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效益模型与研究假设124-125
  • 7.2 计量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125-128
  • 7.2.1 计量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125-127
  • 7.2.2 变量与数据说明127-128
  • 7.3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FDI技术溢出与技术差距门槛的实证分析128-136
  • 7.3.1 单位根检验与内生性说明128
  • 7.3.2 技术差距门槛值的估计128-129
  • 7.3.3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非线性的实证结果分析129-136
  • 7.4 小结136-138
  • 第八章 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138-146
  • 8.1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138-142
  • 8.1.1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138-140
  • 8.1.2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40
  • 8.1.3 实施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建设140-141
  • 8.1.4 拓宽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渠道141-142
  • 8.2 高新区利用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效应的政策建议142-143
  • 8.3 基于产业集聚与溢出效应的城市经济发展政策建议143-145
  • 8.4 小结145-146
  • 结论与不足之处146-150
  • 主要结论146-148
  • 不足之处148-150
  • 参考文献150-16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160-162
  • 致谢162-164
  • 作者简介1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清文;蓬勃发展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J];中国外资;2000年03期

2 周路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面临四大挑战[J];深圳特区科技;2000年05期

3 ;京沪深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J];领导决策信息;2000年01期

4 李玉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经济发展[J];经济视角;2000年03期

5 陈紫兰;;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J];上海城市规划;2000年03期

6 赵大伟;;浅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J];未来与发展;2000年04期

7 杨秀;;北京,奏响高新技术乐章——祝贺第三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J];科技潮;2000年05期

8 张威;李光辉;宋志勇;;国际高新产业与经济发展系列报道(一)——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扫描[J];适用技术市场;2000年07期

9 肖伯男;鲁忠;田炳云;;试论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J];中外科技信息;2001年Z1期

10 丛民;李学峰;;高新技术产业:经济腾飞的助推器[J];改革与开放;200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程甸;胡舜;;促进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制创新探析[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本禄;;发挥高校优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傅毓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分析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喻德华;靳丽贤;;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5 李云玲;王士卿;;关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灰领[A];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运行机制变革研讨会议论文[C];2004年

6 许统生;陶然;;美、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制度安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7 傅有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集资金的问题探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8 赵海林;;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体制创新[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3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肖勤;;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制度安排[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南京大学课题组;袁勤俭;;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赵乐琴;专家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难题与对策[N];北京科技报;2002年

2 ;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60%[N];北京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廖琪钟;高新技术产业瞄准更高目标开始新的跨越[N];贵州日报;2004年

4 孙林;高新技术产业占深圳工业半壁江山[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5 萧灼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发展前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高新技术产业基本情况[N];国际商报;2000年

7 张文丽;构筑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8 记者 梁兴超;“七一”讲话成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竭动力[N];深圳商报;2001年

9 柳悦 黄海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N];天津日报;2005年

10 通讯员 赵伦光;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势分析[N];孝感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俊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李拓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刘建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陈大雄;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与发展研究——兼论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D];中南大学;2004年

5 卢焱群;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韩立华;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彭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财政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艺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9 谢沛善;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唐中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54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754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0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