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11:03
本文关键词: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世纪末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突出地位以来,我国各地区一直立足自身既有条件,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模式和实施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努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要在全国范围内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对现阶段各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现状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以期探寻各自发展道路上的成绩与不足,及时发现问题,为下阶段的工作提供导向参考。生态文明建设涉及范围广、问题多,其中资源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干预因素之一。只有客观、全面的了解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成因,科学地辨别资源环境问题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情况,才能够使不同自然属性、不同发展特征区域的生态文明评价考评结果更加真实、客观、合理。从而更加直观地辨别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阶段,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江河断流、雾霾侵扰、垃圾围城、水体污染等粗放型增长导致的“后遗症”已使我国许多地区群众生命、生活和生产遭受严重威胁,转变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量化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有效的手段,是满足领导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必要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动态、综合的社会实践过程,我们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把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向社会实践拉近拉实。因此,必须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量化,使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具体实践相结合,使科学理论逐步拓展为具体的直观体现。在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对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分析,更加客观科学地构建出适用于不同区域的差异化指标体系,通过测算结果对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状况进行客观评价,从“厘清问题”“关注进展”到“促进提高”的层面上,把生态文明理念和思想转化为更具实效的生态文明测算,用可以度量的水平指数改变单一的GDP增长评价标准,鼓励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用具体化的、可以持续观测和比较的数量标准解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绩效和问题。首先,在整合目前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经济发展特征,着重考虑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并参照科学性、完备性、统筹协调、区域独特和可操作性等原则,考虑地域差异、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差异分别构建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各区域、各评价主体开展生态文明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然后,运用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从国土空间优化布局、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层面及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总层面分别计算得出了我国31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静态得分和动态综合得分,并以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测算结果作为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及演化格局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基本与普遍认知一致。运用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武汉市为评价对象,选择GRA-TOPSIS的评价方法,计算得出了2005-2012年武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基本得分。最后,本文从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和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整体包含有八章。每一章节力图能够进行合理的衔接,具体的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是从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方法展开说明,然后通过文献的大量阅读,对国内外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工作的现状。最后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和论文的写作框架,并提出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针对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科学内涵、本质特征、构建路径及现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合评价展开了深入的总结与探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发展方向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本章首先以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分析为基础,分别从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出发,并针对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多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及评价工作的重点和具体要求。分别包括落实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推进自然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几个方面。应以此为依据,建立系统完整的工作体系、考评体系及制度保障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常态化、监测化、制度化。第三章,我国现阶段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伴生的一系列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的载体,所出现的问题也必将愈发突出,在区域间的表现形式也将不尽相同。理清资源问题的区域差异状况,探究差异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认识的基础。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及区域差异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依据设计适用于不同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考评提供参考。本章选择水资源问题、森林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并从资源禀赋、要素流动、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探讨了资源问题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为后文各区域资源问题相关指标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指出,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省域和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分区域、划重点,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维度及具体指标。这样,才能使各区域资源问题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合理。第四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问题突出,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理清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状况,探究差异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认识的基础。应对我国的环境问题及区域差异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依据设计适用于不同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考评提供参考。本章选择水污染、大气污染、其他环境污染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并从经济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生态系统白身特征、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探讨了环境问题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为后文各区域环境问题相关指标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指出,在东部、中部、两部地区、省域和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分区域、划重点,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维度及具体指标。这样,才能使各区域环境问题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合理。第五章,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立足于已有的生态文明评价、考评体系与实施办法,并传承现有研究的通用指标与具体做法,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才能使现有的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合理。本章首先针对生态省(市、区、县)创建指南、模范环境城市指南、两型社会指南、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中国省市区生态文明水平报告》(ECI)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并对已有研究成果中所出现的指标进行了频度分析,在指标选择过程中对重点指标进行重点考虑。然后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问题及试图做出的创新,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以此为依据,在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指导下,分别构建了考虑地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虑城市规模城市功能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型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指标维度选择为: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绿色管理制度实施;西部地区维度选择为: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绿色管理制度实施;省域生态文明评价维度选择为: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特大型城市评价维度选择为: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制度保障;中小型城市评价维度选择为: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制度保障;资源型城市评价维度选择为: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产业调整、民生改善。为我国不同类型区域、不同规模功能城市开展生态文明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第六章,本章首先针对现有生态文明评价模型与评价方法的优势劣势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选择了生态文明指数法作为本章的评价方法,运用动态因子分析从国土空间优化布局、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分级层面及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总层面分别计算得出了我国31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静态得分和动态综合得分,并以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测算结果作为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及演化格局进行了分析。通过各地区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的收敛性分析可以看出,全国呈现平稳收敛的发展趋势,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收敛较为显著。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评价选择武汉市为例,运用GRA-TOPSIS的评价方法,计算得出了2005-2012年武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基本得分。武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总体趋势是先平稳后逐渐增强,从2009年开始,武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与国家批准在武汉城市圈设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系列政策的实施呈现一致性,政策意义与实施效果凸显。第七章,从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和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中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的政策建议包括:1.加快指标评价立法进程,有力保障监测程序顺利实施;2.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生态统计监测体系:3.加大考评体系研究力度,依托考评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包括: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环境与发展两难选择转向环保驱动发展;2.效率导向转向总量控制,数量控制转向质量改善;3.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4.构建集约高效、宜居适度的城市化格局:5.通过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6.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建立;7.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地方政府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期为日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参考。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提炼和总结论文所展开的相关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未来工作提出科学导向。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问题,并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的做出工作展望。论文通过对各地区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状况及成因进行系统分析,明确了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侧重点,结合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选取了各具地区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构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并以省域和特大型城市为代表进行了相关测算,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的创新点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现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加入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环境问题差异的思考,明确了各地区的评价重点与评价方向,分别研究构建了基于地域差异与城市规模城市功能考虑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2.运用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和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各省份及武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分别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并针对评价结果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及演化格局进行了分析,为促进各区域生态文明在间协调统一发展提供理论与工作支撑;3.从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和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理论视角,引入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生态学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在全面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对科学合理并符合区域发展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立足基本理论,结合省域生态文明评价结果,对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虽有些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希望现有的研究结果能够为政府未来工作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问题 区域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05;X821
【目录】:
- 作者简介6-8
- 摘要8-13
- ABSTRACT13-23
- 第一章 绪论23-41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23-27
- 1.1.1 研究背景23-25
- 1.1.2 研究意义25-27
- 1.2 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27-35
- 1.2.1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进展27-28
- 1.2.2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28-35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35-39
- 1.3.1 研究思路35-37
- 1.3.2 研究内容37-39
- 1.3.3 研究方法39
- 1.4 论文创新点39-41
- 第二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理论基础41-50
- 2.1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41-44
-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具体要求44-49
- 2.2.1 推进自然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44-45
- 2.2.2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45-46
- 2.2.3 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46-47
- 2.2.4 落实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47-48
- 2.2.5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48-49
- 2.3 本章小结49-50
- 第三章 我国资源问题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50-62
- 3.1 我国资源问题区域差异特征分析50-57
- 3.1.1 水资源问题的区域差异51-52
- 3.1.2 森林资源问题的区域差异52-54
- 3.1.3 土地资源问题的区域差异54-55
- 3.1.4 能源问题的区域差异55-57
- 3.2 我国资源问题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57-60
- 3.3 资源问题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的意义60-61
- 3.4 本章小结61-62
- 第四章 我国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62-71
- 4.1 我国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特征分析62-68
- 4.1.1 水污染的区域差异62-65
- 4.1.2 大气污染的区域差异65-67
- 4.1.3 其它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67-68
- 4.2 我国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68-69
- 4.3 环境问题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的意义69-70
- 4.4 本章小结70-71
- 第五章 基于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71-99
- 5.1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评述71-74
- 5.1.1 生态省(市、区、县)创建指南71
- 5.1.2 模范环境城市指南71
- 5.1.3 两型社会指南71-72
- 5.1.4 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72
- 5.1.5 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72-73
- 5.1.6 《中国省市区生态文明水平报告》(ECI)73-74
- 5.2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前提74-80
- 5.2.1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问题74
- 5.2.2 完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74-75
- 5.2.3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75-77
- 5.2.4 生态文明考评体系的评价维度选择77-80
- 5.2.5 已有研究中指标重要性分析80
- 5.3 考虑地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80-91
- 5.3.1 东部地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80-83
- 5.3.2 中部地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83-86
- 5.3.3 西部地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86-88
- 5.3.4 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88-91
- 5.4 考虑城市规模城市功能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91-98
- 5.4.1 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91-94
- 5.4.2 中小型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94-96
- 5.4.3 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96-98
- 5.5 本章小结98-99
- 第六章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99-128
- 6.1 省域生态文明指标评价实证研究99-123
- 6.1.1 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模型的选择99-104
- 6.1.2 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计算结果与相关分析104-117
- 6.1.3 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空间白相关分析117-121
- 6.1.4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收敛性分析121-123
- 6.2 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计算结果与相关分析123-127
- 6.2.1 武汉市生态文明评价模型的选择123-125
- 6.2.2 武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测算125-127
- 6.3 本章小结127-128
- 第七章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评价考核约束机制规范化的政策建议128-135
- 7.1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的政策建议128-130
- 7.1.1 加快指标评价立法进程,有力保障监测程序顺利实施128
- 7.1.2 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生态统计监测体系128-129
- 7.1.3 加大考评体系研究力度,依托考评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29-130
- 7.2 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130-134
- 7.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环境与发展两难选择转向环保驱动发展……130-131
- 7.2.2 效率导向转向总量控制,数量控制转向质量改善131
- 7.2.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131-132
- 7.2.4 构建集约高效、宜居适度的城市化格局132
- 7.2.5 通过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132-133
- 7.2.6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建立133-134
- 7.2.7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地方政府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134
- 7.3 本章小结134-135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135-139
- 8.1 结论135-137
-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137-139
- 8.2.1 研究不足137
- 8.2.2 研究展望137-139
- 致谢139-140
- 参考文献140-1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帆;;论生态文明的新视野[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谢鹏飞;周兰兰;刘琰;张爱华;庞涛;宋芳晓;;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3 成金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矿产资源消耗现状与反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程新金,孙继明,雷恒池,段宁,安俊岭;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的效果评估[J];大气科学;2004年02期
5 朱增银;李冰;高鸣;田爱军;;太湖流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0年06期
6 周民良;论我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政策[J];管理世界;1997年01期
7 姜素红;焦梓p,
本文编号:375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75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