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18 20:14

  本文关键词: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经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过程,这一过程既有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有城市活动、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变化。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的中心地区,是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功能体现的焦点。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扩展和功能增多,中心城区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衰落与振兴,特别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交互作用的背景下,中心城区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心城区转型升级是城市经济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一个热门话题。纵观历史和国内外,曾出现不少次较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过程中,有相当一批当年辉煌一时的工业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走向不景气,其中一些城市及时转型升级,重新走向辉煌,另有一些城市没能很好地完成转型升级,彻底走向没落。为什么中心城区转型升级有成功和失败,原因何在?这可以从不同学术视角来进行分析。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从经济学视角来分析中心城区转型升级。尽管中心城区转型升级也涉及人口流动与迁移、城市形态变化、社会构架重塑以及文化嬗变等内容,但核心是经济功能及产业调整。因此,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中心城区转型升级,实质是剖析中心城区经济功能及产业调整问题。这一问题分析透彻了,也就找到了中心城区转型升级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实践活动。上海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城市之一,在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城市功能不断提升、郊区新城建设已全面布局,空间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约束趋紧和商务成本迅速上升,中心城区正面临着诸多竞争压力和挑战,其功能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城市化及城市经济的相关理论,分析现有的城市体系,研究国内外典型案例,进一步抽象到理论思考层面,开展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相关经济学研究,这对上海中心城区转型升级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对中心城区升级的内涵及其演进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城市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城市化的每个阶段中,中心城区都起到主体和关键作用。城市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心城区发展转型的过程。本文从研究对象、内涵界定、阶段性特征、升级的衡量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心城区升级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深入探讨了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一般机理:城市产业空间分工细化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是实施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根本前提,城市空间由于受到多种作用力的驱动而带来了不同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城市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其次,通过分析国外典型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揭示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本文在对德国柏林城市重建、挪威奥斯陆阿卡布吉滨水区改造、日本六本木新城再开发、香港中环cbd建成等经验中发现国外中心城区的转型升级得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先进开发理念与目标定位、产城深度融合与多元素有机结合、基于流动空间的功能升级导向、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与全面规划和基于多元主题协同的开发模式与机制。第三,基于经济学视角对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中心城区的转型升级虽然涉及主要经济功能及其产业调整,但这是在一个极其特殊空间(城市核心区)中的经济功能及其产业调整,有其特殊的调整方式和作用机制。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一般关系、中心城区功能与产业的演化过程得出了基于经济学视角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需要依据以下几点准则: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平衡发展,在路径依赖中找到创新点,中心城区转型升级要有机统一旧元素扬弃与新元素注入。本文通过数理模型深入分析了城市转型所带来的产业模式和产业更替,即城市转型推动制造业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城市转型会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向城市中心区域集聚,而现代服务业企业向中心区域集聚会推动城市转型的进行。第四,对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溢出效应和外部性进行分析。中心城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核心的地位,不同城市在转型升级中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的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本文从调整型扩散、辐射型扩散和关联型扩散三大类论述了中心城区功能扩散的特点;并对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进行了功能性产业转移、“后台”型产业转移和“分叉型”产业转移三个角度的论述。并指出,中心城区作为连接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桥梁,其在网络节点的作用体现在连通性、流动性、控制性和中介性。第五,在前文的基础上运用动态经济学方法进一步充分论证城市转型对现代服务业影响的动态过程,得出了大型城市更加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小城市大力加大城市转型力度的同时伴随着现代服务业规模的增加以及现代服务业规模扩大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等结论;随后选取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转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型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指出上海国际大都市城市转型将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选取2004-2010年上海市的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城市转型对现代服务业分行业发展的影响。最后,本文通过博弈论分析揭示了参与开发的主体行为方式及其博弈过程以及应选择的开发模式和协作机制,对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意义。总之,本论文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中心城区转型升级,剖析中心城区经济功能及产业调整问题,具有视角创新的优点。同时,本文进一步将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抽象到理论思考层面,归纳和梳理其中的共性,构建了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型,在理论上颇有创新优势。但是,本论文仍有继续深化研究的空间。中心城区的转型升级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仍具有诸多亟需认真分析和研究的问题。从空间布局上讲,中心城区转型升级问题也是城市功能重塑的过程,需要从宏观经济和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总体把握。再者,如何从世界城市和全球产业链的网络节点角度研究中心城区的转型升级,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中心城区 转型升级 经济学分析 开发模式 协作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7
  • 第一章 导论17-22
  • 第一节 研究背景17-19
  • 一、问题的提出17-18
  • 二、研究的意义18-19
  •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9-22
  •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19-20
  • 二、研究框架20-21
  • 三、创新点21-2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2-35
  • 第一节 城市化理论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22-23
  • 一、增长极理论22-23
  • 二、核心—外围理论23
  • 第二节 城市经济功能和空间结构理论23-25
  • 一、城市经济功能的内涵23-24
  • 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24-25
  • 第三节 产业空间区域分布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25-28
  • 一、产业空间区域分布理论25-26
  • 二、产业结构理论26-28
  • 第四节 中心城区转型升级中的组织行为学理论28-31
  • 第五节 相关文献综述31-34
  • 小结34-35
  • 第三章 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分析框架35-52
  • 第一节 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对象和内涵35-43
  • 一、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内涵界定35-37
  • 二、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研究对象37-43
  • 第二节 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43-47
  • 一、城市化及城市自身扩展43-44
  • 二、城市经济及产业结构高度化44-45
  • 三、城市空间布局调整45
  • 四、城市功能多元化和一体化45-46
  • 五、土地级差及商务成本46-47
  • 第三节 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一般机理47-50
  • 一、城市产业空间分工细化的内在动力47-48
  • 二、城市空间(区块)的竞争压力48-49
  • 三、城市功能提升与产业升级的推动力49-50
  • 四、动力理论模型构建50
  • 小结50-52
  • 第四章 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国外案例分析52-67
  • 第一节 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不同类型52-57
  • 一、德国柏林城市重建52-53
  • 二、挪威奥斯陆阿卡布吉滨水区改造53-55
  • 三、日本东京六本木再开发55-56
  • 四、香港中环CBD开发56-57
  • 第二节 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趋同点57-60
  • 一、致力于提升服务经济能级57-58
  • 二、形成大体一致的全新产业体系58-59
  • 三、打造全方位立体功能59-60
  • 四、塑造城市网络节点的核心空间60
  • 第三节 国际经验60-65
  • 一、先进开发理念与目标定位60-61
  • 二、产城深度融合与多元素有机结合61-62
  • 三、基于流动空间的功能升级导向62-63
  • 四、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与全面规划63-64
  • 五、基于多元主题协同的开发模式与机制64-65
  • 小结65-67
  • 第五章 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67-97
  • 第一节 城市功能再造与产业升级67-69
  • 一、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一般关系67-68
  • 二、城市产业的主要类型68-69
  • 第二节 中心城区功能与特定产业功能的匹配性69-71
  • 一、中心城区功能与工业发展69
  • 二、中心城区功能与服务业发展69-70
  • 三、中心城区功能与农业发展70
  • 四、城市功能和各产业的平衡发展70-71
  • 第三节 路径依赖与尝新改造71-74
  • 一、中心城区功能与产业的演化过程71-72
  • 二、演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72-73
  • 三、基于路径依赖的创新改造73-74
  • 第四节 产业模式和产业更替74-77
  • 一、中心城区的产业模式74-75
  • 二、产业更替75-77
  • 第五节 城市转型对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分析77-95
  • 一、城市转型对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影响的机制分析77-79
  • 二、城市转型对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影响的数理模型分析79-86
  • 三、城市转型会诱导大都市多中心区域形成的机制分析86-95
  • 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城市转型的机制分析95
  • 小结95-97
  • 第六章 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溢出效应分析97-110
  • 第一节 中心城区功能扩散97-101
  • 一、调整型扩散97-98
  • 二、辐射型扩散98-100
  • 三、关联型扩散100-101
  • 第二节 产业转移101-104
  • 一、功能性产业转移101-102
  • 二、“后台”型产业转移(后台工作往外转移)102-103
  • 三、“分杈式”产业转移(对外另设分支机构)103-104
  • 第三节 网络节点效应104-108
  • 一、连通性效应104-106
  • 二、流动性效应106-107
  • 三、控制性效应107-108
  • 四、中介性效应108
  • 小结108-110
  • 第七章 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外部性分析110-124
  • 第一节 正外部性111-117
  • 一、公共活动空间的外部性111-112
  • 二、广泛网络连通的外部性112-113
  • 三、高度集聚的频繁流动的外部性113-114
  • 四、信息知识交互共享的外部性114-115
  • 五、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外部性115-117
  • 第二节 可能产生的负外部性117-122
  • 一、通道拥堵(包括道路交通、信息通道、商务通道等)117-118
  • 二、生态恶化(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组织等生态)118-120
  • 三、环境污染(包括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信息噪音等)120-121
  • 四、安全风险121-122
  • 小结122-124
  • 第八章 中心城区转型对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的影响分析124-154
  • 第一节 城市转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态模型构建124-125
  • 一、模型设定124-125
  • 二、相图分析125
  • 第二节 数值模拟分析125-131
  • 一、稳定点分析125-126
  • 二、非稳定点分析126-128
  • 三、a的变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128-130
  • 四、城市转型速度对E点位置的影响130-131
  • 第三节 上海市城市转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型分析131-138
  • 一、数理模型设定131-132
  • 二、数理模型结论132
  • 三、时间序列计量模型分析132-138
  • 第四节 城市转型对现代服务业分行业发展的影响138-152
  • 一、现代服务业行业分类138-139
  • 二、数据描述139-143
  • 三、回归结果分析143-149
  • 四、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对于城市转型的敏感性分析149-152
  • 小结152-154
  • 第九章 参与开发的主体及其行为方式154-166
  • 第一节 参与开发主体及利益相关方154-157
  • 一、参与开发主体的构成154-155
  • 二、利益相关方155-157
  • 第二节 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行为方式157-160
  • 第三节 参与开发主体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关系160-164
  • 小结164-166
  • 第十章 开发模式及其机制166-177
  • 第一节 不同的开发模式及其效果评价166-171
  • 一、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166-167
  • 二、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167-168
  • 三、混合的开发模式168-171
  • 第二节 开发模式的选择171-174
  • 一、基础条件分析171-172
  • 二、规划预置条件分析172-173
  • 三、参与主体状况分析173-174
  • 第三节 协同开发机制174-176
  • 一、多元参与主体的角度定位174
  • 二、规划与规则制定174-175
  • 三、谈判协商基础及其途径175
  • 四、争端解决方式及其渠道175-176
  • 小结176-177
  • 第十一章 结束语177-181
  • 一、概要总结177-179
  • 二、贡献179-180
  • 三、展望180-181
  • 参考文献181-189
  • 后记189-1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学鑫;田广增;苗长虹;;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机制与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4期

2 王春兰;;上海城市更新中利益冲突与博弈的分析[J];城市观察;2010年06期

3 张水清,杜德斌;上海中心城区的职能转移与城市空间整合[J];城市规划;2001年12期

4 姜华,张京祥;从回忆到回归——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解读与传承[J];城市规划;2005年05期

5 张永庆,张冰,刘晓慧;大中型城市中心城区都市型产业发展研究[J];城市问题;2005年02期

6 徐明前;上海市中心城区新一轮旧区改造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5期

7 杨卫红;何永秀;吴良器;杨丽芳;李芙蓉;;伦敦城市发展变迁与电网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电力建设;2009年05期

8 沈丽珍;顾朝林;;区域流动空间整合与全球城市网络构建[J];地理科学;2009年06期

9 林彰平;闫小培;;转型期广州市金融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变动[J];地理学报;2006年08期

10 张伟;;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基于“台儿庄古城”项目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京;资源型城市中心城区经济转型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2 汪朝阳;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互动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施彦卿;上海市中心城区RBD的空间结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王江玫;基于休闲理念的延安中心城区市民游憩行为模式及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张建波;长春市城市功能扩散的模式与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杜军;重庆主城区商圈空间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王娟;基于使用者环境行为模式的三河市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D];清华大学;2012年

8 马囡囡;加权复杂网络节点重要度分析及其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9 严帅;青岛建设国际城市的标准及路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张治伟;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拓扑建模及其动力学分析[D];东华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经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7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77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3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