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的城市空间演化机理及经济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价值链的城市空间演化机理及经济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世界是不平的”。空间不均衡是由空间价值链的差异造成的。大量的经济活动在城市集聚必然形成区际分工与专业化。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在价值链整合与重组过程中不断自我强化。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都是高度集聚在少数几个大城市的都市圈里的,城市群已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分工的边界正从产业、产品层次转向城市层次,区域分工的内容也不断深化为价值链分工。长期以来,在处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方面没有令人满意的技术工具。大量的研究将经济的空间集聚视为“黑箱”来处理,空间的价值属性与空间价值的逐利性是城市空间演化的根本动力。城市空间演化不仅是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城市面积的扩张,更深层次的表现为城市空间功能转换和价值变迁,因此,城市问题本质上是空间问题。在城市扩张面临土地要素、资源环境和拥挤等刚性条件约束下,寻求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需要突破传统地理框架的束缚,应从更深层次的价值链角度透视城市“暗箱”,探讨未来城市发展问题。城市间的等级职能正以新的国际分工理论为指导进行重组。在全球化时代,评价一个城市的地位与竞争力,不在于人口规模大小,而在于各城市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以及占有、处理和支配资本和信息的能力。基于价值链的城市空间演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模式。城市群是以城市价值链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空间经济组织。动态演化是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核心特点,应该从动态演化的角度分析城市(群)发展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中小城市制造业的集聚必然伴随着服务业向中心城市的集聚,反过来,服务业向大城市的集聚的同时,大城市原有的制造环节也必然会向外围城市转移和扩散,集聚与扩散两种力量使区域经济处于动态均衡之中,是城市空间演化的内在动力。城市空间既是构成城市物质环境的基础,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因此,研究城市空间演化必须将物质层面的空间研究与经济社会层面的空间研究纳入到同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中解析。城市价值链是有空间意义的价值增值系统。价值链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应是利益链和优势链。应该突破波特对价值链的认识,上升到优化与整合层次重新解读价值链的时空内涵,显然,将空间纳入价值链体系是分析目前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必然路径。未来城市结构体系是以不同价值环节网络为基本构架,以促进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在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形成具有整合能力、重组能力、集散能力的空间价值体系。区位跟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一样具有流动性。相对产业价值链来说,可以有不同相匹配的区位可供选择,对某一区位来说它的功能、价值和用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价值链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区位的可流动性假设为区位在产业价值链基础上进行重组和整合提供了可能。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下以产业集群增值的创造力和竞争优势为依托,对区位展开公平竞争,有必要赋予静态的区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流动性和成长性。企业、产业通过空间集聚发现、改变和重塑空间价值进而引起区域空间结构演化问题,因此,城市空间演化的过程也是外部经济不断内在化的过程,城市空间价值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的基本要素和出发点,价值链分工体系正在改变着城市的空间演化模式。本文对城市价值链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界定空间价值、城市价值、城市群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将城市价值链分为城市内部价值链和城市间(群)价值链,对城市和城市群进行系统研究,将空间视作具有价值的稀缺性要素,并遵循价值链规律,着力分析了价值链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化机理,探索从企业微观层面、产业中观层面和区域宏观层面全方位的城市空间演化动态立体分析框架,做出城市空间经济的新解释,并构建了城市内部价值链和城市间(群)价值链模型,得出了城市空间演化是城市内部价值链和城市间价值链共同驱动的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城市价值链理论。在城市空间演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些经济效应,这些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效应、空间外溢效应、产业升级效应、规模门槛效应、乘数效应以及生态环境改进等六大效应。通过对各类经济效应发生机理的深入研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模型。在前述理论探讨基础上本文对城市空间演化的价值链规律和六种经济效应产生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城市空间演化的六大经济效应和价值链布局的内在机理。各类经济效应在经济运行中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并推动城市空间演化,从而形成了城市空间演化与各类经济效应互动影响的关系。在对六大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中,根据不同的问题选取不同的样本区域,以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为重点,并在演化视角下,将空间作为重要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借助Matlab R2013b和ArcGIS10.0等软件得出了符合实际的一般结论。最后,对城市发展政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价值链导向的城市发展建议。推动区域经济从“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的转变,主张城市应由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化,城市空间演化的动力由产业整体驱动向价值链系统驱动转化,建立城市价值链,重视核心城市的作用,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推动城市集群发展,城市需要定位好自身空间归属,促使城市价值链不断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价值链 城市 空间 演化 经济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4
- 第一章 绪论14-31
- 1.1 选题的背景14-20
- 1.1.1 选题的现实背景14-16
- 1.1.2 理论背景16-18
- 1.1.3 研究动因18-20
- 1.2 研究的意义20-23
- 1.2.1 理论意义20-21
- 1.2.2 实践意义21-23
- 1.3 研究内容23-25
-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25-26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26-29
- 1.5.1 研究方法26-27
- 1.5.2 研究思路27-29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29-31
- 第二章 理论研究进展与本研究的理论框架31-63
- 2.1 城市与城市群的形成与特征31-35
- 2.2 城市空间演化的动因35-38
- 2.3 城市空间演化研究的基础理论38-48
- 2.3.1 分工理论38-40
- 2.3.2 集聚经济理论40-41
- 2.3.3 需求多样化理论41
- 2.3.4 空间理论41-46
- 2.3.5 区位理论46
- 2.3.6 演化理论46-47
- 2.3.7 哈维“资本积累”理论47-48
- 2.4 城市空间演化的经济效应48-51
- 2.4.1 城市空间演化的经济效应假说48-50
- 2.4.2 城市空间演化及其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50-51
- 2.5 城市空间演化研究的三个层面51-55
- 2.5.1 企业层面51-52
- 2.5.2 产业层面52-53
- 2.5.3 区域层面53-55
- 2.6 城市空间增长理论55-57
- 2.6.1 门槛理论55
- 2.6.2 精明增长理论55-56
- 2.6.3 空间生产理论56-57
- 2.7 主要文献评述57-59
- 2.8 城市空间演化的研究构想59-63
- 第三章 城市空间演化概述63-156
- 3.1 价值链63
- 3.2 空间价值问题的提出63-67
- 3.3 对空间“价值属性”的再认识67-72
- 3.4 已有演化理论评述72-74
- 3.5 空间演化分析框架74-80
- 3.6 城市空间演化机理80-113
- 3.6.1 城市空间价值80-83
- 3.6.2 城市价值链83-94
- 3.6.3 城市空间演化94-109
- 3.6.4 全球城市价值链109-111
- 3.6.5 分工与城市空间演化111-113
- 3.7 城市内部价值链与城市间价值链113-120
- 3.7.1 城市内部价值链形成机制113-116
- 3.7.2 城市间价值链形成机制116-119
- 3.7.3 空间势能119-120
- 3.8 城市空间演化各阶段特点120-122
- 3.9 城市群内涵与特点122-124
- 3.10 城市空间演化的价值链增值效应124-128
- 3.11 城市空间演化的因素分析128-132
- 3.12 城市集聚的动力机制132-150
- 3.12.1 自上而下的外生整合力驱动下的集聚132-134
- 3.12.2 自下而上的内生自然力驱动下的集聚134-136
- 3.12.3 整合力与自然力动态均衡分析136-138
- 3.12.4 效用最大化与城市空间演化138-141
- 3.12.5 城市空间演化的价值链增值机理141-144
- 3.12.6 交易费用对城市空间演化的进一步解释144-150
- 3.13 从制造城市到服务城市的演进150-153
- 3.14 区域价值链153-156
- 第四章 城市空间演化的价值链机理实证156-203
- 4.1 我国城市经济总体环境156-168
- 4.1.1 我国产业发展现状156-161
- 4.1.2 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61-165
- 4.1.3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趋势165-168
- 4.2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价值链168-181
- 4.2.1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价值链概况168-171
- 4.2.2 上海市城市内部价值链概况171-173
- 4.2.3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价值链空间布局173-176
- 4.2.4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格局176-181
- 4.3 我国不同发展水平的三大城市群价值链布局181-188
- 4.3.1 三大城市群城市价值链重组水平的测度181-186
- 4.3.2 产业结构变迁驱动下的城市空间演化时空分异186-188
- 4.4 影响我国城市空间演化的因素及实证研究188-191
- 4.5 国际城市空间演化的实践191-201
- 4.5.1 美国产业结构演变191-193
- 4.5.2 纽约大都市圈空间演化193-194
- 4.5.3 伦敦大都市区域194-197
- 4.5.4 东京大都市区域197-199
- 4.5.5 全球城市空间演化199-201
- 4.6 结论与启示201-203
- 第五章 城市空间演化的空间溢出效应203-224
- 5.1 城市空间演化的空间溢出机制204-206
- 5.2 模型设定与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206-211
- 5.3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211-214
- 5.4 计量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214-223
- 5.4.1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214-216
- 5.4.2 空间杜宾模型估计216-223
- 5.5 结论与启示223-224
- 第六章 城市空间演化的规模门槛效应224-236
- 6.1 规模门槛效应简析224-226
- 6.1.1 门槛概念224-225
- 6.1.2 规模门槛效应225-226
- 6.2 城市空间演化规模门槛效应理论模型226-227
- 6.3 城市空间演化规模门槛效应实证227-234
- 6.3.1 门槛回归模型原理228
- 6.3.2 指标选取和模型设定228-229
- 6.3.3 城市空间演化的规模门槛效应实证229-231
- 6.3.4 门槛效应检验231-233
- 6.3.5 模型的估计结果及讨论233-234
- 6.4 结论与启示234-236
- 第七章 城市空间演化的产业升级效应236-255
- 7.1 产业升级效应运行机理236-239
- 7.2 城市空间演化的产业升级模型构建239-240
- 7.3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效应240-249
- 7.3.1 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升级的现状240-241
- 7.3.2 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升级效应的实证241-249
- 7.4 城市空间演化产业升级效应的地统计分析249-253
- 7.5 结论与启示253-255
- 第八章 城市空间演化的乘数效应255-265
- 8.1 城市空间演化的乘数效应内涵255-257
- 8.2 城市空间演化乘数效应产生机理257-259
- 8.3 理论模型构建259-260
- 8.4 乘数效应实证260-264
- 8.5 结论与启示264-265
- 第九章 城市空间演化的经济增长效应265-278
- 9.1 经济增长的内涵265-267
- 9.2 城市空间演化提升城市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理267-269
- 9.3 城市空间演化对城市产出效率的影响实证269-276
- 9.3.1 空间计量分析269-270
- 9.3.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270-272
- 9.3.3 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272-276
- 9.4 结论与启示276-278
- 第十章 城市空间演化的环境改进效应278-291
- 10.1 空间价值内涵的拓展280-281
- 10.2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城市空间演化环境改进机制281-287
- 10.2.1 Logistic模型介绍282-283
- 10.2.2 城市内部层级体系的演化283-284
- 10.2.3 城市集聚的Logistic演化机理284-287
- 10.3 计量模型设定287-288
- 10.4 实证分析288-289
- 10.5 人文社会环境的改进与提升289-290
- 10.6 结论与启示290-291
- 第十一章 基于价值链的城市发展策略291-302
- 11.1 创建“价值链空间再生产”模式291-292
- 11.2 企业—产业—农村—城市的互动发展292-294
- 11.3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城市群经济”的转变294-295
- 11.4 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群或都市圈295-296
- 11.5 重点发展和培育经济区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296
- 11.6 通过“高价值制造”推动城市制造业升级296-297
- 11.7 核心城市应成为总部经济集聚区297-298
- 11.8 城市应追求最高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298
- 11.9 克服价值粘性,突破低端锁定的路径选择298-299
- 11.10 城市群发展建议299-302
- 第十二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02-311
- 12.1 主要结论302-307
- 12.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07-311
- 参考文献311-322
-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322-324
- 致谢324-32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瑜;樊杰;;基于产业-人口集聚分析的都市经济区空间功能分异——以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卢远;韦燕飞;邓兴礼;;城市空间扩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南宁市区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2期
3 马吴斌;褚劲风;;上海产业集聚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1期
4 张毓峰;胡雯;;体制改革、空间组织转换与中国经济增长[J];财经科学;2007年08期
5 王合生,李昌峰;长江沿江区域空间结构系统调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6 王维国,于洪平;我国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度量[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8期
7 袁瑞娟,宁越敏;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J];城市问题;1999年05期
8 许抄军;罗能生;王家清;;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7年08期
9 赵航;;产业集聚效应与城市功能空间演化[J];城市问题;2011年03期
10 胡建绩;张锦;;基于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民盾;横向产业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蕾;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李建伟;空间扩张视角的大中城市新区生长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毕秀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司林杰;中国城市群内部竞合行为分析与机制设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乐;山地城市空间扩展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价值链的城市空间演化机理及经济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4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0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