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及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及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全球经济发展多年来持续低迷,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融入全球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的金融体系也越来越多遭受到系统风险的暴露。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多次爆发经济危机,实践表明,金融危机具有“传染”性,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造成的,市场的关联性、投资者心理波动或者交叉持股等原因使得单个市场或者单个金融机构发生危机,会影响到相关的金融机构或者市场。 米什金(米什金,2009)认为,有多重原因诱发金融危机,危机的传递路径也有许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条传递路径是:一国爆发金融危机(比如美国)——产生溢出效应并传递到其它国家(比如中国)——被传递国股市下跌——传递到银行系统——单个银行发生危机产生溢出效应影响整个0银行0体系——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加剧——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对中国来说,金融开放度越来越高,银行体系又是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作为金融监管当局,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来防范风险溢出所带来的跨境风险和自身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分析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跨国风险溢出效应——测度中国银行体系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借鉴发达国家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经验、结合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前文的实证结果给出宏观审慎监管的建议。基于上述思路,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系统介绍了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演进过程。对均值方差理论、在险价值理论、敏感性测度方法、条件自回归风险值方法、条件风险价值几大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进行了梳理;对GARCH族模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包括其定义、特征、主要应用、计算方法和几种主要的拓展模式;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理论做了介绍。 使用风险-格兰杰方法对跨国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此方法是由hong (2001)提出,通过构建基于核函数的统计量,风险-格兰杰关系可以检验两个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本文扩展了风险-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应用,使用中国沪深300指数和美国标普500指数,检验2006年至2015年这段时间两国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中美股市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并且美国股市对中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更为显著,溢出效应强度较大,中国股市对美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中国的金融体系相较于美国更为脆弱。 使用GARCH-CoVaR方法测度了中国国内上市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通过选取中国的十六家上市银行以及代表整个银行体系的WIND指数,找出银行体系内的“系统重要性(systematically important)"金融机构。在方法上,本文使用各种GARCH模型计算CoVaR的方法进行测试,分别计算CoVaR,根据计算结果选族最优的GARCH模型进行计算,通过计算CoVaR,可以得出单个的银行对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贡献状况,以此来评估哪些银行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研究表明,国有银行VaR值较小,表明其风险也较小。另外一方面,CoVaR则跟VaR值没有明显的联系,这说明,即使有些银行虽然风险较大,但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影响较小,有的银行虽然风险较小,却对整个银行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将银行的规模大小作为衡量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唯一标准,而要按照科学严谨的度量标准来测量。CoVaR可以作为VaR的一个必要补充,用来测度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 总结提炼了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历史和措施,特别是次贷危机之后监管机构体系、监管法规、监管措施的变化,针对前文的实证结果,从中提炼了对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有借鉴意义的几个要点,即应明确监管责任、重视跨国监管机构合作、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对衍生品及工具的监管以及重视对普通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 回顾了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历史,在结合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经验、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文实证结论的条件下,对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建立系统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体系;注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加强国际监管合作,防范系统风险的跨境传染;重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和评估、打造金融监管的良好环境。 最后,对全文所做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未来后续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风险溢出效应 金融系统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 风险-格兰杰方法 在险价值 GARCH-CoVaR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1 引言12-29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12-15
- 1.2 文献综述15-24
- 1.3 文章的结构和创新之处24-29
- 2 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及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理论29-51
- 2.1 金融风险及其溢出效应29-34
- 2.2 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概述34-41
- 2.3 GARCH族模型概述41-46
- 2.4 宏观审慎监管概述46-50
- 2.5 本章小结50-51
- 3 基于风险-格兰杰方法的跨国股市风险溢出效应研究51-67
- 3.1 模型设计53-58
- 3.2 基于GARCH模型及风险-格兰杰因果关系的跨国股市风险溢出效应检验58-65
- 3.3 本章小结65-67
- 4 中国银行系统之间的风险溢出度量67-77
- 4.1 GARCH-CoVaR模型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68-70
- 4.2 实证研究过程70-76
- 4.3 本章小结76-77
- 5 各国金融系统风险的监管及经验借鉴77-96
- 5.1 巴塞尔委员会监管的实践77-83
- 5.2 美国的金融监管变革83-86
- 5.3 欧盟的金融监管改革86-88
- 5.4 英国的金融监管改革88-92
- 5.5 日本的金融监管实践92-93
- 5.6 本章小结93-96
- 6 中国金融体系监管探究与宏观审慎监管建议96-117
- 6.1 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及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96-101
- 6.2 防范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的监管措施的建议101-115
- 6.3 本章小结115-117
- 7 总结与展望117-120
- 致谢120-121
- 参考文献121-12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参与的课题1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亭亭;;宏观审慎监管:原理、工具及应用难点[J];中国金融;2010年12期
2 朱小川;;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05期
3 朱小川;;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澳大利亚金融审慎监管启示[J];西南金融;2010年05期
4 郭田勇;;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0年24期
5 封光裕;;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平衡[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1期
6 项莉;;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动态平衡研究[J];华北金融;2010年06期
7 李健全;;系统性风险新认识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探索[J];金融与经济;2010年07期
8 雷邵红;;宏观审慎监管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0年17期
9 黄韩星;;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J];海南金融;2010年09期
10 彭刚;苗永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国际借鉴与中国的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曾少军;杨丽;;我国金融业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经验与发展建议[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2 李爱君;;现代金融本质特征与金融宏观审慎监管[A];金融法学家(第三辑)[C];2011年
3 王刚;姚博元;;宏观审慎监管治理机制研究——基于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实践的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王波;刘水林;;金融监管的“一机两翼”论——一个整体主义视角[A];金融法学家(第二辑)[C];2010年
5 邓张伟;;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法律问题[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田辉;我国金融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现状[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2 记者 曹金玲;把脉“亚洲式平衡”: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之“度”[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3 宋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宏观审慎监管三共识[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4 朱伟一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审慎监管”的多维解释[N];上海证券报;2014年
5 记者 韩雪萌;寻找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动态平衡[N];金融时报;2010年
6 李刚;宏观审慎监管助推金融整体稳健发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7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李朝锋 夏雨;巴克莱丑闻与宏观审慎监管[N];法制日报;2012年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 田辉;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安排框架[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莹莹;王兆星:提高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有效性[N];中国证券报;2012年
10 记者 周萃;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 高层政策论坛在京举行[N];金融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先良;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2 任培政;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及宏观审慎监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远;中国证券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方意;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王晨姝;我国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6 麦强盛;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王作文;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8 刘泽云;巴塞尔协议Ⅲ、宏观审慎监管与政府财政角色安排[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9 李青川;巴塞尔协议Ⅲ与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10 聂召;风险预警、信贷危机与宏观审慎管理策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钦波;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刘宁一;中国上市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影响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3 王春慧;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4 陈亮;后危机时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李宇;我国银行业审慎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胡腾宇;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国际经验与我国实践[D];暨南大学;2012年
7 蒋幽琴;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8 诸霄;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
9 白洁;面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10 朱晓蒙;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本文关键词: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及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1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11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