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我国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1 04:21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十一五”以来,为了大幅度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缓解我国运输能力紧张的矛盾,我国加快了高速铁路建设的步伐。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有1.6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世界规模最大以及运营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网。提升并保持高速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并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是当前理论界和铁路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高速铁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此论文进行了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研究。 本文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相关理论等高速铁路持续性竞争优势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高速铁路竞争优势内涵、分类以及表现形式。其次在分析和借鉴国外高速铁路竞争优势培育的发展经验基础上,从旅客运输需求总规模的影响因素、高速铁路理论需求规模的影响因素以及高速铁路净移入需求规模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高速铁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并从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角度对高速铁路与其它运输方式客运分担率进行测算和研究,在对客运通道中的需求和供给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测算分担率的模型(Logit模型),设定了相关参数以及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京沪客运通道为例,将实际数据进行计算处理,代入Logit模型中进行了具体测算。从测算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京沪高速铁路在客运通道中的分担率较大,京沪高速铁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中短途运输市场上。另外,从高速铁路的交通功能优势、高速铁路的可持续发展优势以及高速铁路正外部性优势等三个方面建立了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建立了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综合评价模型。从实证评价结果来看,在800公里范围,高速铁路的竞争优势是强于航空运输和高速公路并且是可以持续的。 论文最后从继续加强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研究、科学有序组织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不断提高我国高速铁路管理和运营水平、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速铁路 核心竞争力 可持续性竞争优势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3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8
  •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18-22
  • 1.3.1 研究内容18-19
  • 1.3.2 论文创新点19-20
  • 1.3.3 技术路线20-22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22-38
  • 2.1 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理论综述22-26
  • 2.1.1 竞争优势与竞争力概念22-23
  • 2.1.2 竞争力的特性23
  • 2.1.3 竞争力的层次23-25
  • 2.1.4 竞争力理论的演变25-26
  • 2.2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涵及分类26-31
  • 2.2.1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涵26-27
  • 2.2.2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分类27-29
  • 2.2.3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29-31
  • 2.3 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效应31-38
  • 3. 国外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经验38-52
  • 3.1 国外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38-40
  • 3.2 国外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40-43
  • 3.3 经验借鉴43-52
  • 3.3.1 日本铁路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43-45
  • 3.3.2 欧洲铁路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45-48
  • 3.3.3 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我国铁路发展的启示48-52
  • 4.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分析52-74
  • 4.1 旅客运输需求总规模的影响因素52-54
  • 4.2 高速铁路理论需求规模的影响因素54-67
  • 4.2.1 旅客运输需求特性54-55
  • 4.2.2 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55-60
  • 4.2.3 各种运输方式经济技术特征比较60-61
  • 4.2.4 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比价关系61-62
  • 4.2.5 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环境62-67
  • 4.3 高速铁路净移入需求规模的影响因素67-72
  • 4.3.1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67-69
  • 4.3.2 综合运输网络规模69-71
  • 4.3.3 运输市场历史格局71-72
  • 小结72-74
  • 5. 基于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高铁与其它运输方式客运分担率74-112
  • 5.1 影响客运通道各种运输方式分担率的主要素因75-77
  • 5.1.1 需求因素——旅客出行选择75-76
  • 5.1.2 供给因素—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76-77
  • 5.2 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客运分担率测算模型77-81
  • 5.2.1 客运分担率模型的建立——Logit模型78-79
  • 5.2.2 参数的设定和计算模型79-81
  • 5.3 客运分担率测算的实证研究——以京沪客运通道为例81-107
  • 5.3.1 京沪客运通道介绍82-83
  • 5.3.2 数据处理和相关参数的测算83-97
  • 5.3.3 客运分担率的测算和比较97-105
  • 5.3.4 测算结果分析105-107
  • 小结107-108
  • 附录108-112
  • 6.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112-132
  • 6.1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原则和特征112-114
  • 6.1.1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特特征112-113
  • 6.1.2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原则113-114
  • 6.2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方法114-120
  • 6.2.1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模型介绍114-116
  • 6.2.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在评价中的应用116-120
  • 6.3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120-132
  • 6.3.1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指标120-129
  • 6.3.2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评价模型129-132
  • 7. 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培育的对策建议132-142
  • 7.1 继续强化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研究132-133
  • 7.1.1 积极推进我国高铁技术的再创新132-133
  • 7.1.2 形成和完善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133
  • 7.2 科学有序组织高速铁路建设133-134
  • 7.2.1 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和深度133
  • 7.2.2 精心组织高速铁路项目建设133-134
  • 7.3 不断提高高速铁路管理和运营水平134-138
  • 7.3.1 完善高速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134-135
  • 7.3.2 充分培育高速铁路运输市场135
  • 7.3.3 不断改善旅客出行体验135-137
  • 7.3.4 促进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137-138
  • 7.3.5 建立国家地方财政补偿机制138
  • 7.4 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138-142
  • 7.4.1 充分认识我国高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138-139
  • 7.4.2 我国高铁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现实的可行性139-140
  • 7.4.3 我国高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几个关键问题140-142
  • 8.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42-144
  • 8.1 结论142
  • 8.2 论文的创新点142-143
  •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43-144
  • 参考文献144-156
  • 作者简历156-160
  • 学位论文数据集1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朝和;从运输产品特性看铁路重组的方向[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熊永钧;;现代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3 李文兴;铁路运价形成机制改革的设想[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4 马波涛,张于心,赵翠霞;运用Logit模型对高速客流分担率的估计[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邵妍,阮平南;产品竞争力分析及营销预警[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6 游经元;国外高速铁路融资对我国铁路客运专线融资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5年14期

7 方琪根;;高速铁路运营成本的作业成本法测算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8 刘友梅;铁路高速与可持续发展[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04年05期

9 李宝仁;;国际铁路运输通道知多少?[J];大陆桥视野;2006年04期

10 陈学武,王炜;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结构预测的层次分析法[J];东南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速铁路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1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11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6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