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预算调整及其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3 08:16

  本文关键词:预算调整及其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预算是财政制度与管理的核心内容,而预算调整是预算程序的重要环节。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调整管理制度,是预算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有效规范政府行为,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目标。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目前预算调整现状进行了考察,认为现阶段我国财政预算调整主要不是基于年度宏观经济、社会形势等发生较大变化而出现的必要调整,更大程度上是因财政和预算管理制度不科学而引起的预算变化。我国预算调整不受重视、严重低估、缺乏约束、监管薄弱;加上年初预算本身内含的约束能力有限,导致了我国预算调整管理薄弱。在制度上,新预算法为预算调整及其管理带来了曙光,但政府对于预算调整及其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仍然不足,与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财政管理进入新常态、预算调整应在国家治理中实际发挥的作用不相符。本文将预算调整定义为“年初预算—预算调整数—决算数”全过程预算偏离,其中:“年初预算—预算调整数”属于预期层面,是收入的预测变化和支出的资源配置过程,通过预算调整偏离度指标衡量;“预算调整数—决算数”属于实际层面,是收入的实际汲取和支出的拨款确认过程,通过拨款(汲取)偏离度指标衡量;“年初预算—决算数”是合并运行的结果,通过预决算偏离度指标衡量。在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中,支出预算调整偏离程度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其中:支出预算调整偏离度指标与政府资源配置、资金分配决策紧密相连,相比较支出预算拨款偏离度、预决算偏离度指标,是更为关键的指标。通过实证,本文判断:我国预算调整程度较高且被严重低估,各级政府支出预算调整偏离度指标实际大大高于学界常用的支出预决算偏离度指标,同时,由于受政府间预算编制管理相关因素的影响,各省的支出预算调整偏离度大大高于全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汇总)层次偏离度水平。在对支出预算调整偏离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本文通过对1994-2012年地方政府(汇总)数据运用VAR模型,检验到支出预算调整偏离度波动能够解释自身波动近56.2%,超收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波动能够解释支出预算调整偏离度波动近43.8%,接近自身波动解释力度的80%。通过对2012年全国各省数据运用截面数据OLS回归模型,检验到上年结余占比、中央补助收入占比对各省支出预算调整偏离度存在显著影响,超收及非税收入占比对各省支出预算调整偏离度没有显著影响。预算不是目的,预算必须是动态的,能够适应治理的需要和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预算和预算调整都体现政府治理决策甚至是国家战略决策,并制约政府收支行为。必须重新审视并定位我国公共预算调整,既认清国情、尊重我国预算调整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又牢记风险,维护年初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主观随意损害政府公信力。现阶段,我国公共预算调整可以考虑定位为:预算调整是动态、可持续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预算在受约束条件下,应对经济波动、公共服务需求以及特定环境变化,实现政府治理目标的必要方式。进一步,有效的公共预算调整管理可以考虑定位应为:在当前财政年度内,将预算调整控制在这样一个范围内,即确保年初预算内含的国家治理政策意图,能够在受约束的条件下,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持续发挥作用,实现治理目标。在对策上,本文提出以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法治政府要求为指导思想,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管理和监督机制为目标,完善预算调整管理指标体系、行为规则、权责关系,并倒逼提升年初预算自身的约束能力,提高年初预算预见性、强化政策过程与年初预算过程的统一,逐步改善以预算法治、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构建社会共同治理体系、改进政府治理方式以及推进预算信息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预算调整宏观管理环境。通过合理的预算调整制度安排,确保预算过程是负责任的、受约束的、动态的,并促使预算真正发挥在财政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关键词】:预算调整 管理 国家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1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6
  • 1 导论16-56
  • 1.1 选题的背景16-20
  • 1.1.1 财税改革新形势对预算调整的规范管理提出迫切要求16-18
  • 1.1.2 社会公众对预算调整的不解和质疑18
  • 1.1.3 预算调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18-19
  • 1.1.4 财政管理实践中对预算频繁调整的困惑19-20
  • 1.2 选题的意义20-23
  • 1.2.1 理论意义20-22
  • 1.2.2 现实意义22-23
  • 1.3 国内外预算调整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23-47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23-39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39-46
  • 1.3.3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价46-47
  • 1.4 本文研究方法47-48
  •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框架48-52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52-56
  • 1.6.1 可能的创新52-54
  • 1.6.2 存在的不足54-56
  • 2 预算调整及其管理的理论分析56-82
  • 2.1 对预算调整定义的探讨56-62
  • 2.1.1 预算调整定义的争议56-57
  • 2.1.2 财政部门在实践中使用的预算调整口径57-58
  • 2.1.3 本文对预算调整定义的研究58-62
  • 2.2 预算调整的行为层次分析62-65
  • 2.2.1 政府总收支平衡预算调整行为62-64
  • 2.2.2 政府高层次项目预算调整行为64
  • 2.2.3 部门预算调整行为64
  • 2.2.4 引起资金运行偏离预算的行为64-65
  • 2.3 对预算调整本质的认识65-66
  • 2.4 对预算调整性质的探讨66-69
  • 2.4.1 预算调整的客观性66-67
  • 2.4.2 预算调整的应变性67
  • 2.4.3 预算调整的约束性67-68
  • 2.4.4 预算调整的功能性68-69
  • 2.4.5 预算调整的政治性69
  • 2.5 研究预算调整的基本要素69-74
  • 2.5.1 衡量预算调整程度的方法69-71
  • 2.5.2 预算调整的发起主体情况71-73
  • 2.5.3 预算调整的触发因素分类73-74
  • 2.5.4 预算调整的决策权限研究74
  • 2.6 本文对预算调整分类的研究74-76
  • 2.6.1 按决策权限划分的预算调整74-75
  • 2.6.2 按行为合规性划分的预算调整75
  • 2.6.3 按触发因素可控性划分的预算调整75-76
  • 2.7 形成有约束能力的初始预算是预算调整管理的基础76-77
  • 2.7.1 初始预算预期要真实确定76
  • 2.7.2 初始预算预测要准确完整76-77
  • 2.7.3 初始预算监督制衡机制要健全77
  • 2.8 预算调整管理应遵循六个基本原则77-82
  • 2.8.1 法治原则77-78
  • 2.8.2 限制原则78
  • 2.8.3 规范原则78-79
  • 2.8.4 民主原则79
  • 2.8.5 问责原则79-80
  • 2.8.6 绩效原则80-82
  • 3 现代公共预算制度对预算调整管理的约束82-96
  • 3.1 公共预算时代特点对预算调整管理的约束82-85
  • 3.1.1 预算时代划分及特点概述82-83
  • 3.1.2 传统的公共预算原则约束83
  • 3.1.3 超预算时代预算非弹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约束83-85
  • 3.2 公共预算管理模式对预算调整管理的约束85-88
  • 3.2.1 公共预算控制导向对预算执行灵活性的约束85-86
  • 3.2.2 政府内部支出控制导向对支出部门预算自由裁量权的约束86-88
  • 3.3 预算主体权力关系对预算调整管理的约束88-96
  • 3.3.1 立法机构预算监督能力的影响88-91
  • 3.3.2 政府预算权力配置对预算调整的约束91-93
  • 3.3.3 公民参与预算程度和方式的约束93-96
  • 4 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程度实证分析96-136
  • 4.1 我国政府公共预算调整程度--预决算偏离度96-107
  • 4.1.1 全国公共财政预决算偏离度96-99
  • 4.1.2 中央公共财政预决算偏离度99-101
  • 4.1.3 地方公共财政预决算偏离度101-104
  • 4.1.4 全国、中央、地方预决算偏离度对比104-107
  • 4.2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调整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107-129
  • 4.2.1 地方政府公共预算调整程度实证—净追加107-114
  • 4.2.2 地方政府公共预算调整程度--内部调剂、相互抵消的追加追减(以西部某省为例)114-121
  • 4.2.3 基于VAR模型的地方政府(汇总)支出预算调整偏离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21-125
  • 4.2.4 基于OLS模型全国各省支出预算调整偏离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25-129
  • 4.3 对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程度的基本判断129-136
  • 4.3.1 公共预算调整程度较高且被低估129-130
  • 4.3.2 国家治理和财政管理的新常态表明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符合客观需要130-133
  • 4.3.3 政府治理短视、长官意识以及管理不严为公共预算调整带来主观随意风险133-134
  • 4.3.4 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管理应以成熟的公共预算管理为目标134-136
  • 5 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管理现状分析136-162
  • 5.1 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管理现状分析136-149
  • 5.1.1 公共预算调整的发起主体情况分析136
  • 5.1.2 预算调整的触发因素分析136-145
  • 5.1.3 预算调整管理权限配置情况145-148
  • 5.1.4 公共预算调整行为的制度约束情况148-149
  • 5.2 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管理存在的问题149-155
  • 5.2.1 公共预算调整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定位149-150
  • 5.2.2 预算调整的发起不受约束频繁发生150-151
  • 5.2.3 对预算调整资金来源缺乏有效约束151-152
  • 5.2.4 对公共预算调整行为约束不足152-153
  • 5.2.5 人大对公共预算调整的监管薄弱153-154
  • 5.2.6 政府内部自由裁量权限配置不合理154-155
  • 5.3 公共预算调整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155-162
  • 5.3.1 预算法治意识不强导致行政威权影响预算资金重新分配155-156
  • 5.3.2 政策与预算过程的分离导致刚性预算调整156-157
  • 5.3.3 善治的财政治理理念和机制尚未形成157
  • 5.3.4 预算行政控制影响裁量权限配置157-159
  • 5.3.5 年初预算的不科学、不完整导致大量预算调整159-162
  • 6 新预算法在预算调整管理方面的进步及不足162-176
  • 6.1 新预算法对预算调整管理的促进162-172
  • 6.1.1 营造法治、透明、民主的预算环境163
  • 6.1.2 确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原则利于规范预算调整管理163-164
  • 6.1.3 对政策或体制带来的预算调整行为进行约束164-165
  • 6.1.4 扩大人大审批预算调整范围165-166
  • 6.1.5 进一步理顺预算调整的法定程序166-168
  • 6.1.6 严格限制预算调整的“直通”渠道168-169
  • 6.1.7 建立总收平衡预算调整的新秩序169-171
  • 6.1.8 在年初预算中为不可预见事件建立预留171-172
  • 6.2 预算法仍需进一步完善172-176
  • 6.2.1 进一步构建人大机构行使预算监督权力的基本规则和机制173
  • 6.2.2 进一步明确必要的预算调整发起要求173
  • 6.2.3 进一步规范政府债务预算和赤字的预算调整管理规定173-174
  • 6.2.4 为预算调整设置限制性比例174
  • 6.2.5 进一步将政府间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纳入人大审批范围174-176
  • 7 国外预算调整管理实践和经验借鉴176-208
  • 7.1 国外预算调整程度176-187
  • 7.1.1 美国联邦预算调整程度176-181
  • 7.1.2 意大利2003-2007年城市预算调整程度181-184
  • 7.1.3 美国弗吉尼亚州中小城市预算调整程度184-187
  • 7.2 预算调整申请的提出以及参与者的积极性187-189
  • 7.3 预算调整触发因素189-192
  • 7.3.1 美国的情况研究189-191
  • 7.3.2 巴西的情况研究191-192
  • 7.4 国外预算调整约束机制192-203
  • 7.4.1 限制和减少预算调整的需要和程度192-193
  • 7.4.2 约束具体的预算调整行为维护初始预算内含的政策意图193-197
  • 7.4.3 议会对预算调整的监督和政府自由裁量权限配置197-202
  • 7.4.4 规范预算调整权限的制度层次202
  • 7.4.5 预算调整的程序管理202-203
  • 7.5 启示与借鉴203-208
  • 7.5.1 预算调整幅度主要为正向调整且存在差异性203-204
  • 7.5.2 尊重预算调整客观性基础上尽量降低预算调整程度204
  • 7.5.3 以维护初始预算政策意图为原则配置自由裁量权限204-205
  • 7.5.4 支出预算调整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配置—支出”全过程体现205
  • 7.5.5 预算调整是政府进行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205-208
  • 8 完善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管理机制208-232
  • 8.1 完善我国公共预算调整管理机制的总体思路208-209
  • 8.1.1 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构建法治政府为指导思想208
  • 8.1.2 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管理和监督机制为目标208-209
  • 8.1.3 完善管理机制应当坚持四个原则209
  • 8.2 建立和完善预算调整管理机制的对策209-225
  • 8.2.1 重视并合理定位我国公共预算调整及其管理209-211
  • 8.2.2 建立预算调整程度考核指标体系211-214
  • 8.2.3 明确依法调整预算的行为规则214-216
  • 8.2.4 建立规范的预算调整主体权责关系216-220
  • 8.2.5 提高年初预算约束能力220-223
  • 8.2.6 推进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的相统一223-225
  • 8.3 完善预算调整管理的宏观环境225-232
  • 8.3.1 依托新预算法确保预算刚性约束落地226-227
  • 8.3.2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并建立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227
  • 8.3.3 构建公共预算人大和社会公众共同治理体系227-229
  • 8.3.4 构建预算信息公开互动机制229-230
  • 8.3.5 改变将财政收支指标与GDP、事业发展成效相挂钩的机械治理方式230-232
  • 参考文献232-24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240-242
  • 后记242-2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蔡琛;;中国政府预算超收资金的形成机理与治理对策[J];财贸经济;2009年04期

2 傅志华;;资源型财政及其预算稳定基金:国际经验与启示[J];财政研究;2005年09期

3 苟燕楠;王海;;公共预算的传统与变迁:美国预算改革对中国的启示[J];财政研究;2009年06期

4 王银梅;;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与财政超收问题探析[J];财政研究;2012年02期

5 江月;牛文安;;美国地方政府公民预算参与有效性及对中国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09期

6 徐涛;侯一麟;;预算稳定基金:应对经济衰退的工具[J];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02期

7 匡小平;马斯格雷夫论当前西方财政若干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08期

8 乌兰;付爱兰;;预算民主视角下中国财政超收问题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9 李九领;王家驹;;从财政超收管窥我国预算体制改革——基于修订《预算法》的视角[J];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16期

10 Robert W.Smith;万莹;;美国预算和财政管理改革的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财经;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培勇;[N];中国税务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素坤;中央部门预算调整及其问责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誉元;我国政府预算与决算执行偏差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预算调整及其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7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17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e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