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3 13:14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关注的重要课题。从2004年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发布开始,中央已经连续12个年头在一号文件中关注三农问题。而在现代社会里农业要发展,农村要建设,农民要富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业作为货币融通的行业,经营过程中要面对各种风险,因此其运行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律。一般情况下,传统金融服务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应的抵押品等担保,贷款流程也十分严格,以降低经营风险。但是,从“三农”融资的环境来看,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收益低、风险高、生产的季节性强,因此,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很多需要资金的农民几乎没有或者具有很少的抵押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涉农金融机构债权保护不到位和信用意识缺失,导致提供涉农金融服务具有较大风险,这就需要在农村地区发展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的金融业态。本文尝试探讨农村地区的微型金融发展问题,以期为更好地满足我国“三农”金融需求提供新的思路。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导论介绍了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之处。第一章澄清了微型金融、小额贷款和普惠金融几个易混淆的概念。之后,简要介绍了微型金融的相关理论,即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以及团体贷款与关系型贷款理论。第二章对我国农村传统金融体系的历史进程做以简单梳理,并在总结大量前人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阶段划分,提出了关于我国农村传统金融发展的五个阶段。同时,在对我国传统金融历史脉络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借鉴金融相关率(FIR)理论,采集并加工了大量经济及金融数据,通过测算,得出我国农村理论金融资产总量和实际金融资产总量,进而求出农村金融资产缺口。测算的结果显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加速和金融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传统金融缺口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这印证了关于传统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缺失的判断,由此发展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业务就凸显其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第三章对国际微型金融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早就开始了微型金融的有益探索,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利益。本文梳理了目前世界上几种较为成功的微型金融业务模式,其中包括众所周知并被广为学习的格莱珉模式,又称GB模式,其团体贷款制度、强制储蓄制度、灵活的还款安排等创新非常成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本文还介绍了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Banco Sol)、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BRI)以及国际社区基金会村庄银行(FINCA)等其他有着自己鲜明特性的微型金融模式。此外,本章还对国际上商业银行开展微型金融的业务渠道以及微型金融的监管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四章讨论了邮政储蓄以及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对微型金融业务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并指出社区银行将是我国未来微型金融主要的新模式,结合浙江台州商业银行的具体实践,对社区银行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特色做了介绍。另外,由于微型金融服务群体大都是享受不到或者说没有机会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社会中低阶层人员和小微企业,微型金融的贷款服务具有笔数多、金额小、风险高的特点。因此微型金融服务的贷款定价便不能适用传统的贷款技术,本章便对微型金融特殊的贷款定价技术做了介绍,从贷款组织形式上,分为团体和个人两类,从具体定价方法上来看,则包括成本加成定价法、基准利率法等三种,其中本文对我国当前农村微型金融机构所采用最多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做了详细的介绍。本章的最后介绍了我国农村微型金融监管的现状。第五章分析了我国当前微型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即使命漂移问题加剧农村金融服务的缺失,新型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面临着融资困境与政策限制,农村微型金融机构不合理的定价模式以及不完善的监管体系。第六章针对第五章的问题与障碍,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通过差别定价化解使命漂移问题,积极推动政策创新,拓宽农村新型微型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实行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方法等,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发达程度,创造性提出了专门立法、分类监管的农村微型金融监管模式,从而为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了一个可以尝试的监管模式。结论部分对本文的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指出了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综上,本文在论述我国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必要性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国际微型金融业务模式的比较研究,详细讨论我国当前农村微型金融业务开展和监管的现状,从微型金融的使命漂移、融资渠道、定价方法与监管四个维度深刻剖析了阻碍当前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种种问题与障碍,并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及金融市场的发育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使得广大的农村低收入群体能够更好地享受到现代、快捷、便利的微型金融服务。
【关键词】:农村金融 小额贷款 微型金融 团体贷款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3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导论13-25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3-15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15-20
-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20-22
-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之处22-25
- 第一章 微型金融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5-45
- 第一节 微型金融的相关概念25-30
- 一、小额信贷25-26
- 二、微型金融26-29
- 三、普惠金融29-30
- 第二节 微型金融的理论基础30-45
- 一、金融发展理论30-36
- 二、农村金融理论36-39
- 三、信息经济学理论39-40
- 四、团体贷款与关系型贷款理论40-45
- 第二章 农村微型金融:弥补传统金融缺失45-65
- 第一节 我国农村传统金融发展历程回顾45-56
- 一、初步形成阶段(1949 年-1957 年)46
-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 年-1978 年)46-47
- 三、恢复创立阶段(1979 年-1991 年)47-48
- 四、改革深化阶段(1992 年-2005 年)48-52
- 五、完善创新阶段(2006 年至今)52-56
- 第二节 我国农村传统金融缺失分析56-62
- 一、我国农村传统金融缺失测算的基本构想56
- 二、我国农村金融资产缺口的具体测算56-60
- 三、我国农村传统金融缺失的影响60-62
- 第三节 农村微型金融弥补传统金融缺失的作用机理62-65
- 一、灵活多元的信用评价标准63
- 二、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与风险控制机制63-64
- 三、独特易行的关系型贷款方式64
- 四、方便快捷的贷款流程64-65
- 第三章 国际微型金融模式比较研究65-86
- 第一节 国际微型金融典型业务模式研究65-73
- 一、GB模式的基本特点65-70
- 二、BancoSol模式的基本特点70-71
- 三、BRI模式的基本特点71-72
- 四、FINCA村庄银行模式的基本特点72-73
- 第二节 国际商业银行开展微型金融业务渠道研究73-79
- 一、国际微型金融机构主要类型及客户定位73-74
- 二、国际商业银行开展微型金融的业务渠道74-79
- 第三节 国际微型金融监管的基本模式79-82
- 一、基于现有银行立法的监管模式79-80
- 二、专门微型金融立法下的监管模式80-81
- 三、微型金融自律监管模式81-82
- 第四节 国际微型金融模式比较研究的启示82-86
- 一、积极培育农村微型金融市场体系83
- 二、有效地引入格莱珉银行的贷款模式83-84
- 三、扩大微型金融资金来源84
- 四、加强微型金融的创新84-85
- 五、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微型金融业务的渠道选择85-86
- 第四章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现状86-108
- 第一节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业务开展现状86-94
- 一、邮储银行开办微型金融业务的有益尝试86-88
- 二、农村新型微型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88-91
- 三、社区银行——值得推广的新型微型金融机构91-94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的贷款组织形式与定价方法94-105
- 一、小额贷款组织形式94-97
- 二、小额贷款定价方法97-100
- 三、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具体计算100-105
- 第三节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监管现状105-108
- 一、多头的微型金融监管体制105-106
- 二、新型微型金融机构的监管106
- 三、存款保险制度初步覆盖微型金融机构106-108
- 第五章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问题与障碍108-118
- 第一节 使命漂移加剧农村金融服务缺失108-109
- 一、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使命漂移的困境及衡量108-109
- 二、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使命漂移问题的现实影响109
- 第二节 新型农村微型金融机构融资困境与政策限制109-111
- 一、新型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融资困境110
- 二、新型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政策限制110-111
- 第三节 不合理的微型金融定价机制111-115
- 一、不健全的信用环境导致定价依据不足112-113
- 二、传统的定价方法导致定价不够科学113-115
- 第四节 不完善的微型金融监管体系115-118
- 一、微型金融监管立法滞后115-116
- 二、监管链条过长,基层监管资源不足116
- 三、监管标准和要求有待完善116-117
- 四、某些微型金融活动游离于监管之外117-118
- 第六章 促进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118-135
- 第一节 利用差别性定价和政策性引导弱化使命漂移问题118-120
- 一、探索差别性定价,化解使命漂移难题118-119
- 二、加强政策性引导,纠正使命漂移问题119-120
- 第二节 培育农村新型微型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120-125
- 一、打造多层次农村新型微型金融组织体系120-121
- 二、采用多种手段拓展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空间121-125
- 第三节 健全农村微型金融定价机制125-130
- 一、健全农村微型金融的信用保障体系125-127
- 二、实现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机制127-130
- 第四节 完善农村微型金融的监管体制130-135
- 一、明确微型金融监管的特殊要求130-132
- 二、逐步向专门微型金融立法下的监管模式转型132
- 三、探索实施农村微型金融的分类、分层监管132-133
- 四、建立差别化的农村微型金融监管标准与要求133-135
- 结论135-139
- 一、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135-137
- 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37-139
- 参考文献139-146
- 后记146-1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燕玲;论利率市场化后的贷款定价模式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仲艳维;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经验教训[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3期
3 白海洁;宋瑞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微型金融业务拓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4 谢欣;;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草尖金融[J];银行家;2008年06期
5 张卫国;冉晖;陈苏苏;;中小企业团体贷款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10年05期
6 郑晓云;刘丽;;小额贷款公司利率定价模型设计[J];财会月刊;2012年35期
7 李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要解决的问题[J];财会月刊;2012年26期
8 杨志华;;发展微型金融的SWOT分析——基于天津金融的视角[J];东岳论丛;2015年01期
9 鞠正江,郑忠宁;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变迁及其深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张卫国;冉晖;;中小企业团体贷款研究综述与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昭祥;基于客户盈利分析的贷款定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8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1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