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自组织演化研究—理论模型与上海实证
发布时间:2017-06-07 00:17
本文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自组织演化研究—理论模型与上海实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园区的建设为文化创意观念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最直接的渠道。本文以对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实地调研为基础,从自组织理论体系的视角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演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以此对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实证研究。第一部分是基础的理论准备。首先回顾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定义及产业范畴,以及现有的主要的产业园区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主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理论。随后主要介绍了自组织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其理论的体系结构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超循环理论和突变论等自组织相关理论,并进一步回顾了自组织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相关应用情况。最后建立了运用自组织理论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研究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概念,将其细分为企业子系统、园区子系统和区域子系统。计划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形成机制、动力机制和演化途径三个方面对园区体系的自组织演化进行研究分析。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部分。首先通过耗散结构理论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形成自组织系统的基本条件进行了研究,从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状态、非线性作用以及随机涨落机制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所具备的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进而引入熵流分析,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主要正熵来源和负熵来源。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在形成耗散结构后必须保持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力及信息交换,由外部不断补充负熵,才能维持其有序的演化发展。并进一步通过Brusselator模型,确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维持耗散结构的判断依据。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生命周期与园区体系的熵流相结合,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对应的熵流情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为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提供了划分标准。然后通过协同理论,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演化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从各子系统的层面,分析了其在整个园区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各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明确了各子系统在整个系统协同机制中的定位。根据各子系统在协同动力机制中承担的角色不同,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细分为集聚动力子机制、融合动力子机制和反馈动力子机制。详细分析了各动力子机制的作用机理、主要驱动因素及各驱动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协同理论中序参量的内涵和特点,总结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在其内部各子系统协调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序参量——协同创意资本,分析了协同创意资本的产生过程及作用模式。接着引入超循环理论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内部各子系统及动力子机制串联起来,形成了园区体系子系统层面的创意企业集聚反应循环、创意发展水平增强反应循环和创意服务支持反应循环;园区体系内层系统中的集聚—反馈催化循环;以及最终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超循环。由此确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其自组织演化发展过程中内部动力机制的作用途径。最后以突变理论为基础,研究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自组织演化发展的外部表现。首先明确了自组织理论意义上的渐变与突变及其相互的关联,再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子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园区体系中的渐变;从系统整体角度,分析了园区体系的突变。确定了一般性突变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发生突变的主要类型。第三部分是实践运用部分。首先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主要建设环节划分为创意环境营造环节、创意资源集聚环节和区域发展融合环节,确定了各个环节发挥主要作用的园区子系统。以此为依据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发展模式分为集聚型发展模式、融合型发展模式和管理型发展模式。然后运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自组织演化理论,对三种发展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分别从熵流、主导子系统、动力机制和突变表现等方面进行自组织理论分析。并结合不同发展模式的典型园区案例,研究分析了不同发展模式园区体系的自组织特点。发现对于集聚型发展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园区的发展对于园区中创意企业的自主集聚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其发展中园区经营者应当充分发掘园区中创意资源集聚的优势,扩展创意衍生增值收入。对于融合型发展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适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建立良好的创意服务支持体系。将园区体系与区域经济体系融合发展,形成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对于管理型发展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园区经营者必须具备灵敏的市场嗅觉、深厚文化内涵以及开放的创意思维。根据文化创意企业需求建设园区完善创意服务支持体系,不断扩大园区规模,最终形成园区集群的经营特点。随后依据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地调研所获取的数据,从区位分布、产权性质、经营者性质、园区主导产业等方面梳理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并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出发,以实际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园区形成耗散结构的四大条件,从实证角度论述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自组织发展的基础。以园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为标准,通过运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生命周期和文化创意创业园区体系发展模式,对本次调研的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集聚型发展模式的园区在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后,整体走向了生命周期的中后期,面临着比较大的转型升级的压力;融合型发展模式的园区则处于生命周期的前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管理型发展模式的园区正处于发展能力最强的园区生命周期中段,整体的经营状况良好,规模不断扩大。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整体状况。认为其正处于生命周期的中段,在具备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隐藏着潜在的衰退风险。需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部门通过推动园区整合,加强软件建设投入等措施来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而进一步对上海各区域及各区县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进行的分析发现:处于成熟阶段的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数量呈现由内而外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处于建设期和导入期的园区,其数量呈现由内而外逐步增加的趋势。集聚型发展模式的园区分布最为均衡;管理型发展模式的园区基本分布于中心城区;融合型发展模式的园区基本分布于中环以外的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各区县中,长宁区、黄浦区和徐汇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处于领先水平;杨浦区、静安区和普陀区则具备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潜力;嘉定区和浦东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宝山区、虹口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整体发展水平已经落后。
【关键词】:文化创意 产业园区 自组织 耗散结构 协同理论 发展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4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3
- 第1章 绪论13-23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3-16
- 1.1.1 研究背景13-15
- 1.1.2 问题的提出15-16
-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6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6-20
- 1.2.1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现状16-17
- 1.2.2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现状17-19
- 1.2.3 研究现状评价19-20
- 1.3 研究框架及论文结构20-23
- 1.3.1 研究思路20
- 1.3.2 研究方法20-22
- 1.3.3 论文的结构22-23
- 第2章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演化发展的理论基础23-45
- 2.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相关理论23-32
- 2.1.1 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23-28
- 2.1.2 产业园区的基本理论28-31
- 2.1.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相关理论31-32
- 2.2 自组织理论体系32-38
- 2.2.1 自组织理论的起源与发展32-36
- 2.2.2 自组织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36-38
- 2.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演化发展的自组织理论分析框架38-43
- 2.3.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概念38-40
- 2.3.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自组织理论适用性40-41
- 2.3.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研究的逻辑架构41-43
- 2.4 本章小结43-45
- 第3章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形成机制45-67
- 3.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耗散结构条件分析45-48
- 3.1.1 开放系统条件分析45-46
- 3.1.2 非平衡条件分析46-47
- 3.1.3 非线性关系条件分析47-48
- 3.1.4 涨落机制条件分析48
- 3.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耗散结构的模型分析48-51
- 3.2.1 基本假设49
- 3.2.2 模型推导49-50
- 3.2.3 结果分析50-51
- 3.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熵流分析51-62
- 3.3.1 熵的基本理论51-53
- 3.3.2 熵流分析53-58
- 3.3.3 Brusselator模型分析58-62
- 3.4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生命周期与熵流62-66
- 3.4.1 生命周期理论与产业园区62
- 3.4.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生命的周期与熵流62-65
- 3.4.3 园区生命周期的转换65-66
- 3.5 本章小结66-67
- 第4章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演化的动力机制67-86
- 4.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子系统协同功能分析68-71
- 4.1.1 园区子系统的协同功能分析68-69
- 4.1.2 企业子系统的协同功能分析69-70
- 4.1.3 区域子系统的协同功能分析70-71
- 4.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71-80
- 4.2.1 集聚动力子机制分析71-75
- 4.2.2 反馈动力子机制分析75-77
- 4.2.3 融合动力子机制分析77-80
- 4.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序参量分析80-85
- 4.3.1 序参量的基本概念80-82
- 4.3.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序参量82-85
- 4.4 本章小结85-86
- 第5章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演化的途径及表现86-102
- 5.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演化发展的内部途径86-96
- 5.1.1 系统演化发展的超循环模式86-92
- 5.1.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超循环分析92-96
- 5.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演化发展的外部表现96-101
- 5.2.1 突变理论基础96-98
- 5.2.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的渐变与突变分析98-101
- 5.3 本章小结101-102
- 第6章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演化发展的实践探讨102-123
- 6.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总结102-105
- 6.1.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划分标准102
- 6.1.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演化发展的主要环节102-104
- 6.1.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模式104-105
- 6.2 集聚型发展模式的自组织分析105-111
- 6.2.1 主导子系统及园区熵流来源105-107
- 6.2.2 园区发展动力来源及序参量107-108
- 6.2.3 园区演化的突变表现108
- 6.2.4 集聚型发展模式的案例分析及评价108-111
- 6.3 融合型发展模式的自组织分析111-116
- 6.3.1 主导子系统及园区熵流来源111-113
- 6.3.2 园区发展动力来源及序参量113
- 6.3.3 园区演化的突变表现113-114
- 6.3.4 融合型发展模式的案例分析及评价114-116
- 6.4 管理型发展模式的自组织分析116-122
- 6.4.1 主导子系统及园区熵流来源117-118
- 6.4.2 园区发展动力来源及序参量118-119
- 6.4.3 园区演化的突变表现119
- 6.4.4 管理型发展模式的案例分析及评价119-122
- 6.5 本章小结122-123
- 第7章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系演化发展的实证分析123-149
- 7.1 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体样本分析123-133
- 7.1.1 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基本数据123-131
- 7.1.2 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自组织条件分析131-133
- 7.2 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分类研究133-142
- 7.2.1 分类研究的标准133-135
- 7.2.2 分类统计结果135-137
- 7.2.3 分类结果分析137-142
- 7.3 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评价及路径总结142-147
- 7.3.1 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整体发展评价142-143
- 7.3.2 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区域发展评价143-147
- 7.3.3 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路径总结147
- 7.4 本章小结147-149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149-154
- 8.1 主要结论及建议149-151
- 8.1.1 结论149-150
- 8.1.2 政策建议150-151
- 8.2 创新与不足151-153
- 8.2.1 创新点151-152
- 8.2.2 研究的不足152-153
- 8.3 研究展望153-154
- 参考文献154-160
- 致谢160-161
- 附录一 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类结果161-164
- 附录二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调研样表164-168
- 附录三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调研访谈记录168-193
- 附录四 数据表及数据分析193-201
本文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自组织演化研究—理论模型与上海实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27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