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与风险控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与风险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是关于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与风险控制的研究。以农业发展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商品率绩效理论和风险控制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与风险控制的理论框架,建立农业生产函数和农产品商品率函数,分析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商品率绩效、农产品商品率绩效风险的形成及控制机理,探索了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与风险评估原理,以此为基础,展开了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风险的影响因素、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风险与财政金融服务控制的实证研究,设计了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风险的控制机制与政策框架。论文的研究结论与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①研究的主要结论1)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对农民家庭人均经营收入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传统农业农民家庭经营是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效率但低商品化不富有,规模化专业化改造传统农业农民家庭经营,以提高农民家庭的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家庭可供交易的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商品交易效率,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家庭农产品商品率提高有助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商品率相对较高的地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相对较快。2)农产品商品率及其绩效区域差异较大且提高缓慢。农产品商品率及其绩效受到农民家庭人口、农业风险承受能力、投入要素的可得性、市场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地理地势的差异以及经济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现实考察发现,户籍制度的约束,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农业保险作用的不足、财政激励的偏离、使土地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产业互动区域差异以及各地区农业经营的市场化程度与农民家庭的市场化能力的差异等原因,造成了农产品商品率及其绩效的地区差异且提高缓慢。3)发现2009年成为农产品商品率下降的拐点,商品率呈下降趋势,农民收入呈上升趋势。经过多年的以“土地+技术”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化规模化的传统农业改造,农产品商品率及农民家庭农业经营收入获得了增长。但实证考察发现,2009年开始农民家庭的农产品商品率呈下降趋势,农民收入呈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农民家庭成员更多外出打工及非农收入,构成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产品供应增长的主要来源于农业企业化经营主体的产出,农民家庭农业经营更多地倾向于保证自己的消费。4)传统农业改造的农产品商品率绩效提高过程中农民家庭面临不确定的经营风险。传统农业改造中农民家庭主要面临着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制度风险。实证发现,农产品生产价格对农产品商品率绩效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农民家庭生产销售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农产品商品率绩效的决定性因素,价格上涨,农产品商品率绩效提升。自然灾害对农产品商品率绩效产生负向显著的影响。农业新技术采用促进农产品商品率绩效提升,且影响显著。城镇落户制度对农产品商品率产生正向显著影响。落户门槛低,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落户门槛高,减缓劳动力转移。恰当的制度政策,激励农产品商品率绩效提升,不当的制度政策,降低农产品商品率绩效。5)财政金融服务及有效配合能有效控制农产品商品率绩效风险。传统农业改造需要宏观调控和资金支持,实证证明,财政金融配合服务能有效控制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风险,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及其绩效。财政服务对传统农业改造的农产品商品率绩效提高及其风险控制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减弱;农业贷款对农产品商品率绩效提高及其风险控制存在正向影响,且形成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农业保险对农产品商品率绩效提高及其风险控制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时间推进影响逐渐增大。②研究的重要观点1)传统农业改造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长期重大任务,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商品生产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农业商品生产规模越大商品率越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就要承担更大风险。如何既要不断提高农产品规模和商品率,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要有效控制生产经营风险,确保农业经营主体商品率绩效提升和收入稳定增加,是理论与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2)中国农村农业发展面临最迫切最棘手的问题是:将来谁来种地、谁来养猪、谁生活在农村?因地制宜培育以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推进传统农业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业商品率绩效的基础。家庭农场化、农民职业化、技术科学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现代化是有效防范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风险的关键。3)传统农业改造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性过程。传统农业改造的核心是加快农业商品化市场化,提高农业商品率绩效,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的收入。传统农业改造的具体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各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4)传统农业改造滞后是阻碍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新型四化协调同步发展的农业短板,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农村短板,加快传统农业改造进程刻不容缓。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加快“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化程度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防范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提高农业商品率绩效是促进“小农经济改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美丽村庄”有序转化的最佳途径。③研究的政策建议1)加快传统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提升农产品商品率绩效。第一,完善与建立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机制与模式。加快转变政府为法制型服务型效率型政府,实施农民参与的民主科学的干预机制与模式;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和模式;健全政策诱导机制;完善产业互动机制与模式;根据各地情况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多层次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区域优势产业与粮食种植、肉蛋生产的协调发展。第二,各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及其绩效的提升的实现路径。发展不同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实施不同的规模经营;实施不同的保险制度。根据地理地势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认真分析本区域的比较优势,探寻特色产业发展支撑点;优化特色产业发展的环境,打造特色产业的发展基础;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区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大宣传和推广,提升特色产业的社会影响力。第三,加快建立健全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与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充分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家庭农场;实施职业农民培育战略;完善法律制度,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2)加快建立公平有效适度竞争的价格形成机制。首先,政府应加快建立健全维护农产品公平交易的市场制度。加快农产品公平交易立法,包括农业市场的反垄断和反不当竞争立法、农产品产地保护和农产品品牌保护立法、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立法、农业违法的法律责任、修改不适合市场定价机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加大农业违法的执法力度;扩大执法范围、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的技术标准;建立农产品召回制度;针对优惠政策确立农产品质量奖惩制度。第二,政府应加快建立全域通畅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机制。促进全域统一市场与区域统一市场、农业产业互补市场的建立;促进农民参与国际市场的自由贸易;加快建立全国范围内大流通、大配送的储存运输网络;加快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发布机制。第三,培育企业化的农业市场经营主体。从法律制度上允许农民建立家庭或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制企业等非法人组织形式,允许农民建立股份合作制组织;鼓励与支持农民建立农业协会;引导农民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第四,建立农产品市场价格为主政府干预价格为辅的价格调节机制。鼓励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推进订单或契约化交易;实施农产品拍卖交易;加快推进期货交易;加紧建立网络生产经营模式。政府应加快完善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市场的最低保护价格、储备价格、平抑价格机制;建立市场定价机制下农民家庭的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构建有效的粮食生产消费财政补贴制度。3)建立确保农产品商品率绩效的自然灾害风险控制机制。一是完善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投入体系。建立多元化投入主体协同体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和农业经营主体投入为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体系;加大防洪、防涝、抗旱、冷藏、仓库、通讯、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保险制度。建立以政府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与农民家庭互助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建立多险种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财政对保险的补贴。三是建立健全天气预报播送系统。建立气候的历史记录大数据库;建立完善的天气预报传播系统。四是建立健全良性的粮食生产储备体系。粮食划分为口粮和商品粮;建立动态的口粮储备信息系统;合理确立动态的国家口粮储备价格机制。4)构建提升农产品商品率绩效的技术创新运用长效机制。首先,建立健全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机制。以财政服务支持建立农业基础技术的公共研究机构及其研究、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体系、鼓励农业部门建立内部的技术研发体系;建立以财政、税收优惠、利率、外汇补贴等经济手段支持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开发,吸收转化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以法律手段保护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农业科技转移平台;发展农业科技创业板,为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提供融资环境支持;建立非公共研究机构的农业科技创新奖励体系;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高度专业知识的公务人员和农业技术普及专家。其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立循环经济的示范基地,发挥技术的溢出效应;建立财政引导的农作物副产品的转化利用机制;加大财政支持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培训和技术推广。再次,发展生物技术经济。建立健全发展生物经济的资金投入体系;建立财政支持农产品新品种研发与种养机制;建立财政金融服务的农产品转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机制。5)加快制度创新激励农民家庭提升农产品商品率绩效。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以农民意愿为基础的工作地、居住地与收入相结合的城镇转户制度。第二,加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以居住地或工作地为社会保障享受地;建立户籍转移的社保衔接制度;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全覆盖,提高已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实施医疗保险全覆盖,提高已参保的报销率;建立农民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农民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农民妇女的生育保险制度。第三,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确立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性;构建自给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农地经营模式;建立农地休耕制度。第四,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护制度。完善土地补偿制度;健全农民财产权益保护机制;确立农民参与式发展权;转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第五,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治理与规制。加快完善农民成员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扩大成员的民主监督权,加强农民成员信息知悉权保护,加速实施人力资源支持,提高农民权利意识。6)协调财政金融服务政策促进农产品商品率绩效提升。一是调整健全财政服务政策。改变财政服务的投向政策,整合农业扶贫、补助、补贴等资金;加快建立激励农民创业投入的财政服务制度;调整完善税收政策,建立符合人身健康质量标准的农产品销售收入的税收减免制度,规定向农业生产提供信贷保险服务资金部分的收益减免税收的制度,制定向农业投资的企业获得收益用于再投资的部分减免税收的规范,确定农业高新技术公司企业减免税收的制度,实行农业创业者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度。二是健全与改进金融服务制度政策。构建新型的农业信贷机制。建立利率自由商定机制、灵活多样的信贷担保机制、分期付款机制、贷款信用额度激励机制、多数人共同贷款机制、互助贷款机制,建立农产品品牌和农产品抵押制度。构筑新型农业保险机制。完善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农业保险机制、联保激励机制、互助保险机制;构建法定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机制。尽快构建农业组织公开募集资金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提升农产品商品率绩效的财政金融服务的监督评价制度。完善财政金融服务监督评价制度,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服务的绩效评价制度,健全建立财务信息制度,完善审计监督制度,明确监督主体、职责、时间;构建农地利用评价制度。完善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休耕期间农业绩效保证制度;健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评价制度;建立评价结果利用制度。
【关键词】:传统农业改造 农产品商品率绩效 商品率绩效风险 风险控制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5
【目录】:
- 摘要3-8
- Abstract8-20
- 1 绪论20-26
-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20-22
- 1.2 研究的目标与思路22-23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23-24
- 1.4 研究的资料与来源24-25
-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25-26
- 2 理论借鉴与研究综述26-52
- 2.1 理论借鉴26-38
- 2.1.1 农业发展理论26-33
- 2.1.2 收入分配理论33-34
- 2.1.3 商品率绩效理论34-35
- 2.1.4 风险控制理论35-38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38-52
- 2.2.1 国内研究现状38-44
- 2.2.2 国外研究现状44-48
- 2.2.3 研究现状述评48-52
- 3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与风险控制理论框架52-88
- 3.1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与风险控制相关概念界定52-60
- 3.1.1 传统农业改造及商品率概念界定52-57
- 3.1.2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概念界定57-59
- 3.1.3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风险概念界定59
- 3.1.4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风险控制概念界定59-60
- 3.2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原理60-68
- 3.2.1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理论模型62-63
- 3.2.2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评价63-68
- 3.3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风险形成机理68-72
- 3.3.1 风险原因69-70
- 3.3.2 风险形成机理70-72
- 3.4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风险控制机理72-85
- 3.4.1 风险评估72-77
- 3.4.2 风险评价77-81
- 3.4.3 风险控制措施81-85
- 3.5 本章小结85-88
- 4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实证考察88-102
- 4.1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现状88-89
- 4.2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89-90
- 4.3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90-92
- 4.3.1 研究假设90
- 4.3.2 变量选择90-91
- 4.3.3 模型设定91-92
- 4.4 实证及结果解释92-101
- 4.4.1 数据来源92
- 4.4.2 研究方法92
- 4.4.3 实证检验92-100
- 4.4.4 结果解释100-101
- 4.5 本章小结101-102
- 5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的风险因素分析102-114
- 5.1 引言及文献综述102
- 5.2 研究假设102-103
- 5.3 研究设计103-107
- 5.3.1 变量选择103-104
- 5.3.2 模型设定104-105
- 5.3.3 数据来源105-106
- 5.3.4 模型检验106-107
- 5.4 结果分析107-112
- 5.4.1 价格风险与商品率绩效107-108
- 5.4.2 自然风险与商品率绩效108-109
- 5.4.3 技术风险与商品率绩效109-110
- 5.4.4 制度风险与商品率绩效110-111
- 5.4.5 粮食安全与商品率绩效111-112
- 5.5 本章小结112-114
- 6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风险与财政金融服务控制114-128
- 6.1 引言及文献综述114-115
- 6.2 制度分析及研究假设115-118
- 6.2.1 制度分析115-117
- 6.2.2 研究假设117-118
- 6.3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118-120
- 6.3.1 变量选定118
- 6.3.2 模型设定118-119
- 6.3.3 数据来源119-120
- 6.3.4 研究方法120
- 6.4 实证检验120-124
- 6.5 实证结果分析124-126
- 6.5.1 动态的财政金融服务125
- 6.5.2 财政金融服务的新方式125-126
- 6.6 本章小结126-128
- 7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风险的控制机制128-144
- 7.1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风险控制的政府干预机制128-131
- 7.1.1 建立农民参与决策的风险干预机制128-130
- 7.1.2 构建依法公正干预的行政管理机制130
- 7.1.3 加快建立政府干预的监督评价机制130-131
- 7.2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风险控制的市场交易机制131-134
- 7.2.1 构建农产品公平的市场交易主体机制132
- 7.2.2 建立全域通畅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机制132
- 7.2.3 尽快完善保护农民利益的市场价格机制132-134
- 7.3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风险控制的政策诱导机制134-143
- 7.3.1 构建有效的财政服务政策诱导机制134-135
- 7.3.2 健全深化金融服务的政策诱导机制135-138
- 7.3.3 加快健全农民权益保护政策诱导机制138-140
- 7.3.4 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诱导机制140-142
- 7.3.5 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政策诱导机制142-143
- 7.4 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风险控制的产业互动机制143-144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144-156
- 8.1 研究结论144-145
- 8.2 政策建议145-154
- 8.2.1 加速传统农业市场化提升农产品商品率绩效145-146
- 8.2.2 加快建立公平有效适度竞争的价格形成机制146-149
- 8.2.3 建立确保农产品商品率绩效的自然灾害风险控制机制149
- 8.2.4 构建提升农产品商品率绩效的技术研发运用的长效机制149-150
- 8.2.5 加强制度创新激励农民家庭提升农产品的商品率绩效150-153
- 8.2.6 强化财政金融服务政策协调促进农产品商品率绩效提升153-154
- 8.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54-156
- 致谢156-158
- 参考文献158-170
- 附录170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70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项目及其它成果170
- a. 主持的项目170
- b. 主研项目170
- c. 科研获奖1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苑体强;;传统农业改造进程评价的角度和依据[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2 柳秉文;中国传统农业改造的特殊道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11期
3 卢荣善;论农民增收和加速传统农业改造的核心问题[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卢荣善;论农民增收和加速传统农业改造的核心问题[J];经济学家;2003年03期
5 张耀影;传统农业改造的四种特殊道路[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6 朱强;;论传统农业改造与新农村建设[J];经济纵横;2010年09期
7 苑体强;白人朴;;传统农业改造过程的理论分析[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8 张雪梅;传统农业改造中的环境污染及其管理对策[J];经济问题;1998年11期
9 ;传统农业改造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纵横;1998年12期
10 崔凯,鲍勇;科技进步与我国传统农业改造[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保才;霍市使出“连环妙招” 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步伐[N];通辽日报;2008年
2 解睿;传统农业改造与农业结构调整[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刘予涵;示范区架起致富桥[N];榆林日报;2013年
4 向竹清邋沈祥辉;共话产业兴州等热门话题[N];恩施日报;2008年
5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 张合成;强化监测预警 完善市场体系[N];农民日报;2014年
6 胡树青;宜秀区层层贯彻级级宣讲[N];安庆日报;2006年
7 记者 巩大洲 本报评论员;努力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局面[N];陇东报;2006年
8 王海平;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N];安阳日报;2006年
9 刘向华 王万一;现代农业的精彩样本(上)[N];长白山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周咏南;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浙江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司谨;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与风险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施威;制度变迁与传统农业改造[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詹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传统农业改造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传统农业改造的商品率绩效与风险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9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49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