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秦岭生态旅游成本和效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7 03:00

  本文关键词:秦岭生态旅游成本和效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这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游客生态责任意识和社区参与,力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也是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但是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始终存在于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许多正成为生态旅游开发热门场所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由于其相对原始独特的物种和自然景观资源十分脆弱,在开发利用时不可避免地与生态环境产生矛盾。如何认识在生态旅游过程当中,开发者、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及贡献,以及生态旅游中的主要成本,特别是资源与环境成本,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系统的分析生态旅游的效益和成本代价,不仅有利于生态旅游未来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协调发展的旅游经济关系。基于以上背景,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生态旅游的成本和效益加以计量和分析,是目前生态旅游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研究在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旅游的成本效益分析为主线的全新视角,结合经济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对秦岭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现状进行了概述,针对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定性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一手调研数据以及二手统计资料分别对秦岭生态旅游的主要效益和主要成本进行了计量。其次,本研究从收益是一种发展,成本是一种责任的视角,拓展相关成本效益研究的内涵,在研究内容中一方面结合收益分析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区域和社区的贡献进行分析用以反映生态旅游的效益问题;另一方面从生态成本的角度对游客碳排放的生态成本加以研究,从而系统的反映旅游地潜在的成本问题。最后在整体的效益和成本代价分析的基础上,对现行的生态旅游政策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秦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由旅游从业部门、当地社区、招商企业、游客和其他相关团体共同构成了一个综合系统;自然景观多样性与人文景观多样性的有机组合是秦岭生态旅游资源的突出特点;秦岭生态旅游主要的开发模式有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开发模式、社区参与模式、非政府组织和生态旅游区联盟模式。2.通过秦岭生态旅游主要效益分析发现:该地区的生态旅游主要效益为16.98亿元,总体表现为经济效益最多,其次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少。从社区居民生态旅游获益的视角来看:生态旅游作为一项生计策略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生计结果,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同时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社区参与对居民生态旅游效益提升的驱动力不足,社区参与程度限制生态旅游效益的获取,导致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另外,秦岭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生态旅游效益获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较强。3.对生态旅游主要成本的估算结果表明:秦岭生态旅游年投入的主要成本约合人民币2.52亿元;其中直接成本约为2.08亿元,约占总成本的82%,而社会和生态等间接成本的投入约为0.44亿元,仅占总成本的18%。在生态旅游的成本分析中,游客产生的碳排放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调查区域生态旅游一年共产生了3.53×1010g的C02排放,其中旅游交通是生态旅游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随着游客的增多导致碳排放量的加大,未来对保护区内的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的生态成本也会进一步提升。4.从生态旅游效益和成本的关联分析可以看出,秦岭生态旅游整体的效益成本比约为6.56;其中不同层级政府的生态旅游收益成本比最大且净收益最多,是生态旅游最大的受益主体;其次是自然保护区与景区从业单位;而承担了较多的生态旅游成本的社区居民,却得到了非常少的生态旅游收益。从生态旅游产生的主要效益、成本的一般分析中可以发现,我国的生态旅游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利益分配不均、生态旅游成本的承担不合理和景区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这几个方面。5.本研究基于生态旅游成本效益分析和生态旅游相关政策的梳理,指出秦岭生态旅游总体的开发管理还有待完善、生态旅游效益和成本的分配不均导致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以及生态旅游潜在成本易被忽视等问题,最后,具体给出了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针对性建议。可以说,本研究以一个典型区域生态旅游的成本效益系统分析,是对以往侧重某个方面,缺乏整体性研究的一个发展和创新。同时,将碳核算、可持续生计等方法引入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较以往相关研究是一个较大拓展,也更符合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大背景下对生态旅游的更深层次的研究。
【关键词】:生态旅游 成本效益 旅游碳排放 农民生计 政策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1 绪论14-30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14-20
  • 1.1.1 研究背景14-18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18-2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20-21
  • 1.2.1 研究目的20
  • 1.2.2 研究意义20-21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21-23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3-24
  • 1.4.1 研究方法23
  • 1.4.2 技术路线23-24
  • 1.5 数据来源及研究区域24-27
  • 1.5.1 数据来源24-25
  • 1.5.2 研究区域25-27
  • 1.6 可能的研究创新27-30
  • 2 研究基础与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30-52
  • 2.1 概念界定30-32
  • 2.1.1 生态旅游30-31
  • 2.1.2 森林生态旅游31-32
  • 2.2 相关理论基础32-37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32-34
  •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34-36
  •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36-37
  •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37-42
  • 2.3.1 生态旅游对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38
  • 2.3.2 生态旅游效益评价研究38-40
  • 2.3.3 生态旅游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研究40-41
  • 2.3.4 生态旅游开发管理问题研究41
  • 2.3.5 研究评述41-42
  • 2.4 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研究42-51
  • 2.4.1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分类43-44
  • 2.4.2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追求与约束44-47
  • 2.4.3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协调47-49
  • 2.4.4 政府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责任和义务49-51
  • 2.5 本章小结51-52
  • 3 秦岭生态旅游现状及开发模式分析52-68
  • 3.1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52-56
  • 3.1.1 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52-53
  • 3.1.2 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53-56
  • 3.2 秦岭生态旅游发展现状56-63
  • 3.2.1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56-60
  • 3.2.2 生态旅游区周边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60-63
  • 3.3 秦岭生态旅游资源及特点63-65
  • 3.3.1 生态旅游资源情况63-64
  • 3.3.2 生态旅游资源特点64-65
  • 3.4 秦岭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65-67
  • 3.4.1 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开发模式65-66
  • 3.4.2 社区参与模式66-67
  • 3.4.3 非政府组织和生态旅游区联盟的开发模式67
  • 3.5 本章小结67-68
  • 4 秦岭生态旅游主要效益计量68-100
  • 4.1 生态旅游主要效益的内涵68-69
  • 4.1.1 生态旅游主要效益的概念界定68-69
  • 4.1.2 生态旅游主要效益内涵分析69
  • 4.2 生态旅游主要效益的基本构成69-73
  • 4.2.1 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70
  • 4.2.2 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70-71
  • 4.2.3 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71
  • 4.2.4 生态旅游不同效益的关联分析71-73
  • 4.3 生态旅游主要效益计量的指标和方法选择73-84
  • 4.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与方法73-77
  • 4.3.2 生态旅游主要效益计量方法及指标说明77-84
  • 4.4 生态旅游主要效益计量84-91
  • 4.4.1 生态旅游经济效益计量84-88
  • 4.4.2 生态旅游社会效益计量88-90
  • 4.4.3 生态旅游生态效益计量90-91
  • 4.5 生态旅游主要效益计量结果分析91-94
  • 4.6 秦岭生态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94-99
  • 4.6.1 研究方法94-96
  • 4.6.2 数据来源96
  • 4.6.3 游憩价值估算96-99
  • 4.7 本章小结99-100
  • 5 秦岭生态旅游对社区及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的效益分析100-128
  • 5.1 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101-113
  • 5.1.1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现状101-105
  • 5.1.2 基于SEM的农家乐经营收入影响因素分析105-113
  • 5.2 生态旅游对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113-118
  • 5.2.1 生计结果的指标体系构建114-115
  •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115-117
  • 5.2.3 生计结果分析117-118
  • 5.3 生态旅游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118-123
  • 5.3.1 生态旅游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118-120
  • 5.3.2 生态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分析120-123
  • 5.4 基于贡献的生态旅游效益问题123-125
  • 5.4.1 社区参与对居民生态旅游效益提升的驱动力不足123-125
  • 5.4.2 生态旅游效益获取与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作用125
  • 5.5 本章小结125-128
  • 6 秦岭生态旅游主要成本计量128-142
  • 6.1 生态旅游成本内涵128
  • 6.1.1 成本的定义128
  • 6.1.2 生态旅游成本概念界定128
  • 6.2 生态旅游主要成本的主要构成128-129
  • 6.3 生态旅游成本计量的指标和方法选择129-135
  • 6.3.1 成本计量的指标体系构建129-132
  • 6.3.2 成本计量指标解释与计量方法说明132-135
  • 6.4 生态旅游成本计量135-139
  • 6.4.1 生态旅游经济成本计量135-136
  • 6.4.2 生态旅游社会成本计量136-137
  • 6.4.3 生态旅游生态成本计量137-139
  • 6.5 成本计量结果分析139-141
  • 6.6 本章小结141-142
  • 7 秦岭生态旅游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成本分析142-164
  • 7.1 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构成因子分析142-149
  • 7.1.1 旅游交通143-146
  • 7.1.2 旅游住宿146-147
  • 7.1.3 旅游餐饮147-148
  • 7.1.4 旅游活动148-149
  • 7.2 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评估方法149-152
  • 7.2.1 “自下而上”法150-151
  • 7.2.2 “自上而下”法151-152
  • 7.3 秦岭生态旅游能源消耗和CO_2排放量初步估算152-161
  • 7.3.1 研究框架153
  • 7.3.2 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153-154
  • 7.3.3 数据来源与处理154-156
  • 7.3.4 秦岭生态旅游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估算结果分析156-161
  • 7.4 主要研究结论161-162
  • 7.4.1 主要结论161
  • 7.4.2 生态成本启示161-162
  • 7.5 本章小结162-164
  • 8 秦岭生态旅游成本和效益的关联分析164-176
  • 8. 成本和效益比较分析164-166
  • 8.1.1 计量结果分析164-166
  • 8.1.2 计量结果的误差分析166
  • 8.2 生态旅游经营的外部性分析166-167
  • 8.3 收益与相关利益者关联分析167-169
  • 8.3.1 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167-168
  • 8.3.2 生态旅游受益者分析168-169
  • 8.4 成本与相关责任主体分析169-171
  • 8.4.1 成本承担者169-170
  • 8.4.2 成本与成本承担者分析170-171
  • 8.5 利益相关者效益和成本的对比分析171-172
  • 8.6 基于成本和效益比较的生态旅游问题分析172-174
  • 8.6.1 利益分配不均172-173
  • 8.6.2 成本的承担不合理173-174
  • 8.6.3 环境保护投入不足174
  • 8.7 本章小结174-176
  • 9 生态旅游政策问题及政策优化176-194
  • 9.1 现行生态旅游政策概述176-181
  • 9.1.1 主要的资源保护政策176-178
  • 9.1.2 主要的开发管理政策178-179
  • 9.1.3 主要问题分析179-181
  • 9.2 秦岭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181-186
  • 9.2.1 秦岭生态旅游总体的开发管理还有待完善181-183
  • 9.2.2 生态旅游成本和效益的分配不均导致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183-184
  • 9.2.3 生态旅游潜在成本易被忽视184-186
  • 9.3 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优化186-191
  • 9.3.1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政策优化186-187
  • 9.3.2 提升生态旅游效益的政策优化187-189
  • 9.3.3 控制生态旅游成本的政策优化189-191
  • 9.4 本章小结191-194
  • 10 研究结论和展望194-200
  • 10.1 研究结论194-198
  • 10.2 研究展望198-200
  • 参考文献200-209
  • 成果目录清单209-211
  • 个人简介211-212
  • 导师简介212-213
  • 致谢213-214
  • 附录214-2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方永;;中国西部省域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4期

2 黄晓杏;胡振鹏;傅春;余达锦;;生态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演化博弈分析[J];生态经济;2015年01期

3 曹文;李德荃;秦婷婷;;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8期

4 王瑾;张玉钧;石玲;;可持续生计目标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河北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王家寨社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4年09期

5 吴霜;延晓冬;张丽娟;;中国森林生态系统能值与服务功能价值的关系[J];地理学报;2014年03期

6 罗芬;王怀c

本文编号:488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88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b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