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条件下中国大麦的供求结构与市场价格研究
本文关键词:贸易开放条件下中国大麦的供求结构与市场价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适度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弥补国内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缺口已不可避免。在贸易开放条件下,中国政府对国内主要粮食作物、棉花、食糖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农产品实施了有力的支持保护政策,但对大麦等杂粮缺乏支持。大麦既是啤酒原料,又是优质饲料,还是青藏高原地区藏族群众的主要口粮,在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中国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满足国内大麦需求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继续合理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发展本国大麦产业的同时,如何应对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立足贸易开放条件下,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麦的需求变化,供给能力以及大麦贸易的市场结构、国内外大麦市场价格相关性和波动性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论文综合运用了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考察了中国大麦种植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综合比较了中国各个大麦主产区的比较优势以及大麦与其竞争作物的成本收益情况,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中国大麦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运用剩余需求模型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市场势力进行了研究,运用ARCH模型对大麦价格的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是:第一,从供求结构看,中国大麦供求缺口矛盾突出,其中,啤酒大麦缺口大且进口量较为稳定,饲料大麦进口主要用于替代玉米且受国内外价差影响较大,进口量波动较大,但其对玉米替代量少;从不同区域看,西部地区大麦供求基本平衡,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大麦供求缺口较大。第二,中国大麦供给提升潜力有限,大麦种植比较收益不高,扩大种植面积难度较大,大麦种植的技术效率较低,使得大麦大量进口的局面会长期持续,目前的进口依存度也很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第三,中国大麦进口的市场集中度高,主要大麦出口国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国内外大麦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国际大麦的价格风险易传导到国内。但是,国内外大麦价格波动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集簇性,使得大麦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监测。第四,适度利用国外大麦资源有利于我国大麦产业的发展,但是,在贸易开放条件下,大麦的价格波动会对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农户收入产生不利影响,应适当保护该地区大麦农户的合理经济利益。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大麦种植的区域差异、流通成本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利用调研数据,对农户的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大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提升的结论;在贸易上,考虑到了市场势力的存在,证明了我国大麦进口面对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为了促进中国大麦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作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对大麦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强西部大麦生产基地建设和大麦储备管理,稳定并提高国内大麦合理产能;二是加强对国内外大麦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建立大麦市场价格风险预警机制,稳定国内大麦价格和相关市场主体的预期;三是在稳定发展与现有主要大麦进口来源国贸易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大麦进口来源渠道,降低进口风险,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
【关键词】:大麦 生产效率 供求结构 市场价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7;F75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绪论15-26
- 1.1 研究背景15-17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7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7-21
- 1.3.1 中国大麦种植历史与区域变迁18-19
- 1.3.2 中国大麦产业发展综述19-20
- 1.3.3 中国大麦供给需求情况20
- 1.3.4 中国大麦贸易及其国际竞争力20
- 1.3.5 简要评述20-21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21-24
- 1.4.1 研究方法21
- 1.4.2 研究内容21-23
- 1.4.3 技术路线23-24
- 1.5 数据来源24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24-26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6-31
- 2.1 概念界定26-27
- 2.1.1 贸易开放26
- 2.1.2 大麦26
- 2.1.3 供求结构26
- 2.1.4 市场价格26-27
- 2.2 理论基础27-31
- 2.2.1 国际贸易理论27
- 2.2.2 产业组织理论27-28
- 2.2.3 经济效率理论28-31
- 第三章 中国大麦供求结构分析31-50
- 3.1 全球大麦供求概况31-34
- 3.1.1 大麦在全球谷物中的位置31-32
- 3.1.2 全球大麦种植的变化趋势32-33
- 3.1.3 全球大麦主要生产国33
- 3.1.4 全球大麦供求情况分析33-34
- 3.2 中国大麦生产概况34-43
- 3.2.1 大麦种植的区域分布34-37
- 3.2.2 区域规模比较优势分析37-38
- 3.2.3 大麦生产的南北差异分析38-43
- 3.3 中国大麦需求情况43-48
- 3.3.1 啤酒大麦需求43-44
- 3.3.2 饲料大麦需求44-46
- 3.3.3 食用大麦需求46
- 3.3.4 中国大麦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46-48
- 3.4 中国大麦供需平衡分析48-49
- 3.5 小结49-50
- 第四章 中国大麦生产的技术效率与比较优势分析50-64
- 4.1 中国大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50-60
- 4.1.1 模型与方法51-55
- 4.1.2 实证模型55
- 4.1.3 数据来源55-56
- 4.1.4 变量说明56-57
- 4.1.5 实证分析及讨论结果57-60
- 4.2 中国大麦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60-63
- 4.2.1 大麦生产与其竞争作物成本收益的比较60-61
- 4.2.2 中国大麦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61-63
- 4.3 小结63-64
- 第五章 中国大麦贸易的市场结构与市场势力分析64-76
- 5.1 大麦贸易概况分析64-66
- 5.1.1 世界大麦贸易概况64-65
- 5.1.2 大麦贸易流向分析65-66
- 5.2 中国大麦进.的市场结构分析66-70
- 5.2.1 市场结构概述66-67
- 5.2.2 市场集中度分析67-69
- 5.2.3 国际大麦营销组织69-70
- 5.3 市场势力及其测度70-75
- 5.3.1 模型介绍71-72
- 5.3.2 实证分析72-73
- 5.3.3 分析结果73-75
- 5.4 小结75-76
- 第六章 国内外大麦价格的相关性分析76-88
- 6.1 研究方法与模型76-79
- 6.1.1 时间序列变量的稳定性检验77
- 6.1.2 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77-78
- 6.1.3 误差修正分析78-79
- 6.2 国际大麦市场价格相关性的实证分析79-87
- 6.2.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79-80
- 6.2.2 实证分析80-87
- 6.3 小结87-88
- 第七章 国内外大麦价格的波动分析88-98
- 7.1 研究方法与模型88-91
- 7.1.1 HP滤波分析法88-89
- 7.1.2 ARCH模型89-91
- 7.2 国内外大麦价格波动的周期性与趋势性分析91-93
- 7.2.1 趋势分析92
- 7.2.2 周期分析92-93
- 7.3 国内外大麦价格波动的ARCH效应分析93-96
- 7.3.1 大麦价格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93-94
- 7.3.2 平稳性检验94
- 7.3.3 ARCH效应检验94-95
- 7.3.4 ARCH类回归模型的结果及解释95-96
- 7.4 小结96-98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98-102
- 8.1 主要结论98-100
- 8.1.1 中国大麦供求结构失衡,进.量波动大98
- 8.1.2 短期内中国大麦供给能力有限98-99
- 8.1.3 国际大麦出.国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国内外大麦价格存在相关性99
- 8.1.4 大麦价格变化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户影响较大99-100
- 8.2 政策建议100-101
- 8.2.1 加强西部大麦基地建设和储备体系建立,确保合理产能100
- 8.2.2 强化对国内外大麦市场的监测预警和分析,稳定市场预期100
- 8.2.3 积极参与全球农业合作,促进大麦进.来源多元化100-101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01-102
- 参考文献102-110
- 附录110-114
- 致谢114-115
- 个人简历1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成;朱蕴秀;;对发展陕西省大麦的意见[J];大麦通讯;1984年01期
2 ;福建省大麦品种现场考察会议简报[J];大麦通讯;1984年01期
3 王玉;对发展湖北省大麦生产的意见[J];湖北农业科学;1985年10期
4 乔国宝;司作桢;;大麦的经济优势与开发[J];河南农林科技;1985年08期
5 董书槐;白承德;李德金;;对我省发展啤l?大麦适应性的探讨[J];盐碱地利用;1985年06期
6 张水生;;湖北省大麦生产的回顾与展望[J];大麦通讯;1986年03期
7 郝铎生;;关于发展丰镇县大麦生产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1986年04期
8 赵德刚;;试论我省大麦的发展前景[J];耕作与栽培;1986年04期
9 张振宗;李淑华;;对我区大麦开发利用的初见[J];大麦通讯;1987年01期
10 李英勤;;川西北大麦生产的回顾与展望[J];大麦科学;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玲珍;张国平;;栽培大麦和西藏野生大麦混浊敏感蛋白基因分析及等位特异性标记的开发[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彦舫;陆一鸣;杨柏明;吕世友;;耐盐碱野大麦品种的选育[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3 黄剑华;;大麦细胞工程育种研究与展望[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许如根;吕超;;大麦籽粒大小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吴连生;冯占和;张凤英;;积极发展大麦生产 推进内蒙古地区大麦产业化进程[A];内蒙古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郭培国;李荣华;Michael Baum;Stefania Grando;曾凡逵;Salvatore Ceccarelli;;大麦抗旱相关基因与抗旱性状的关联分析及功能标记的开发[A];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施立安;;浅谈玉溪市发展大麦生产的必要性及措施[A];2006年玉溪市“生态立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赵福庚;刘友良;;盐胁迫下大麦根系多胺含量变化与耐盐性的关系[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9 郭培国;李荣华;Michael Baum;;干旱胁迫下大麦一些光合特性QTLs的研究[A];2006中国植物细胞发育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戴飞;周美学;Sergey Shabala;张国平;;低温胁迫对大麦幼苗根系离子流的影响——MIFE技术在大麦冷害研究中的应用[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安唐都农科所 崔学智 谢飞;如何进行大麦品种的引种利用?[N];陕西科技报;2007年
2 保山市农科所 郑家文;冬农开发好项目——啤饲大麦[N];云南科技报;2005年
3 记者 杨艳玲;我州大力培植啤大麦产业[N];大理日报(汉);2007年
4 见习记者 俞艳婷;睡睡懒觉不误增收[N];嘉兴日报;2006年
5 通讯员 王亚林;啤大麦成为弥渡优势产业[N];大理日报(汉);2008年
6 郭世福;冕宁大麦良种试验示范进展顺利[N];凉山日报(汉);2011年
7 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大麦市场行情看涨[N];粮油市场报;2000年
8 陈丹;科学家成功绘制出大麦基因组草图[N];科技日报;2012年
9 顾松平;大麦合理用药防倒[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3年
10 王红松;大麦冬季管理技术要点[N];驻马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巧君;大麦半矮秆基因sdw1/denso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2 曾建斌;西藏野生大麦低钾耐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张融;贸易开放条件下中国大麦的供求结构与市场价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吕树作;大麦微小RNA的克隆和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沈景林;野大麦抗性品种选育及转基因育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徐寿军;大麦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模拟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7 刘仙俊;大麦特异种质资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8 夏岩石;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的遗传分析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吴德志;西藏野生大麦耐盐种质的发掘及其耐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蔡圣冠;西藏野生大麦铝毒耐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乐;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和麦芽品质影响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张世红;农杆菌介导抗旱耐盐基因Avp1、FNR-Fld、OsSiz1对商用大麦品种的遗传转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柴玉琼;利用维生素E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调控大麦生育酚含量及其组成[D];浙江大学;2015年
4 陆文怡;大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类病斑突变体基因初定位[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5 吴垒;大麦种质种子储藏蛋白的遗传变异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许莉莉;大麦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7 张海成;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8 任文斌;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与欧、美、澳大麦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9 杨占峰;大麦生长田间试验模拟模型及可视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10 岳子惠;我国大麦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贸易开放条件下中国大麦的供求结构与市场价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5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95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