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衍生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3:32

  本文关键词:衍生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衍生产品使用 风险对冲 公司特征 公司治理 委托代理理论


【摘要】:自Smith和Stulz (1985)依据MM定理提出风险对冲无关论以来,学者对公司使用衍生产品风险对冲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了三十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广为接受的理论框架来指导风险管理实践。在风险管理研究中,对衍生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不断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它在国内是值得研究的新领域,在国际上也是众多学者感兴趣的热门问题之一。对衍生产品的运用作为公司重要的财务策略,在微观上关系到公司的资本结构、股利政策和投资决策,在宏观上也影响到公司价值和整体战略安排。国内外学者对衍生产品使用问题的研究对本文的写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使得作者能够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及拓展性的分析。经过文献梳理后发现,迄今为止,有关衍生产品使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绝大部分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衍生产品市场发达、公司治理水平高、法律体系比较健全的美国,缺乏中国制度背景下对衍生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这使得一些中国公司在进行风险管理决策时表现出不知所措,往往导致决策失误,最终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公司特征和公司治理如何影响衍生产品使用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基于对中国制度背景的深入分析,研究公司特征和公司治理结构对衍生产品使用影响的内在机理,以期正确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衍生产品使用特征,为现代公司风险管理理论提供新的检验证据。本论文沿着“问题提出→文献回顾→背景分析→理论和实证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的思路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为:首先,在导论中提出问题,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创新等;接着,在对风险对冲动因理论研究回顾以及衍生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阐述了衍生产品风险对冲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对中国制度背景和衍生产品发展与使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以便深入了解衍生产品使用影响因素背后的现实力量;其次,根据风险对冲动因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国制度环境,理论分析公司特征如何影响公司对衍生产品的使用,在控制行业类别和公司所在区域等因素下,采用面板数据,使用Logistic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研究公司特征对衍生产品使用的影响;再次,根据风险对冲动因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结合中国制度背景,理论演绎公司治理在衍生产品使用决策中的作用机理,应用MIMIC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公司治理对衍生产品使用的影响,进而对影响衍生产品使用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促进中国公司使用衍生产品的政策性建议。全文共分八章:第1章,导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和本文可能的研究改进与创新等。第2章,文献回顾与述评。文献回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风险对冲无关论、股东财富最大化论(主要包括节税假说、降低财务危机成本假说、降低代理成本假说和避免“投资不足”假说)和管理者效用最大化论,对西方经典风险对冲动因理论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为构建衍生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模型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对国内外有关衍生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回顾,评价现有文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同时也为本文实证研究中相关研究变量的定义提供依据。第3章,衍生产品风险对冲理论基础。本章论述了衍生产品风险对冲的三个相关理论基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风险对冲无关论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股东财富最大化论和管理者效用最大化论都是在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在拓展的过程中应用到了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第4章,中国制度背景分析。深入分析中国的制度背景,可以为正确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衍生产品使用特征提供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有利于深入了解衍生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的背后力量。本章主要从公司治理机制、所得税制度、资本市场效率性、利率市场化进程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五个方面对中国制度背景进行分析。第5章,中国衍生产品发展与使用现状分析。本章首先从场内衍生产品和场外衍生产品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衍生产品的发展现状,并指出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别从行业分布情况、所在区域分布情况、资产规模分布情况和衍生品不同类型使用情况四个方面对衍生产品在中国上市公司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第6章,公司特征影响衍生产品使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根据风险对冲动因理论模型,结合中国制度背景,对影响衍生产品使用的公司特征进行理论分析,使用面板数据,构建Logistic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研究公司特征如何影响衍生产品的使用。采用参数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程序分析推断使用衍生产品公司与未使用衍生产品公司的公司特征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似然比(LR)检验法实证分析行业和区域对公司使用衍生产品的影响。第7章,公司治理影响衍生产品使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根据风险对冲动因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结合中国制度背景,理论推演公司治理与衍生产品使用之间的关系,构建MIMIC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公司治理如何影响公司对衍生产品的使用。采用参数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程序分析推断使用衍生产品公司与未使用衍生产品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第8章,主要结论和政策性建议。在以上各章分析的基础上,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概括总结,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促进中国上市公司使用衍生产品的政策性建议。同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并提出后续的研究建议。通过上述相关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上市公司使用衍生产品的深度和广度都较为有限,有待于进一步发展。(2)行业类别、公司所在区域和外部法律环境显著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对衍生产品的使用程度;不同行业之间对衍生产品的使用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行业分布来看,使用衍生产品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同区域之间对衍生产品的使用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东部地区对衍生产品的使用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外部法律环境影响衍生产品的使用程度,发行了外资股(B股、H股和N股)的上市公司较多地使用了衍生产品。(3)公司对衍生产品的使用程度随着公司规模、财务杠杆、股利支付的增加而增加。在对公司衍生产品使用影响的回归分析中,成长机会的系数是负的但不显著;实际税率对衍生产品使用的影响是正向的但不显著;资产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对公司衍生产品使用的影响不显著。(4)公司治理显著影响衍生产品的使用决策。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如股权制衡度高,存在少数大股东联盟等)较多地使用衍生产品;相反,治理水平低的公司较少地使用衍生产品;公司对衍生产品的使用程度随着股权制衡度、法人股比例、高层管理者持股、高管薪酬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股权集中度、国家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本文的改进和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采用大样本(非金融上市公司)来研究衍生产品使用的影响因素,从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之前研究选择的样本大多是有色金属行业等特殊行业或个案的研究。本文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了解我国上市公司使用衍生产品的现状,对于发展衍生产品市场、设计衍生产品新品种、规范风险管理行为具有较强的参考依据。第二,对中国制度背景及衍生产品使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对行业类别、公司所在区域与衍生产品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从制度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衍生产品使用状况进行解释,提供中国上市公司衍生产品使用问题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和研究背景。第三,结合中国制度背景,理论推演公司治理如何影响衍生产品的使用决策,采用面板数据,率先应用MIMIC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公司治理对衍生产品使用的影响;采用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程序实证分析公司治理特征如何影响衍生产品的使用。由于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尚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1)由于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无法采集到上市公司使用衍生产品的总面值(名义本金)的数据。限于数据,本文对衍生产品使用程度的度量只能采用衍生品合约的公允价值/公司规模来近似估计;(2)未将金融类上市公司纳入研究范围。忽略了这一类特殊公司的衍生产品使用特征,得出的估计系数可能是有偏和不一致的;(3)对衍生产品的运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策略,可能与公司的其他财务决策(如公司投资决策、资本结构决策等)产生一定的联系,未将这些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可能是不全面的;以上局限与不足将会在后续的研究中深入探讨。
【关键词】:衍生产品使用 风险对冲 公司特征 公司治理 委托代理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5
【目录】:
  • 摘要2-6
  • Abstract6-18
  • 1 导论18-2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8-20
  • 1.1.1 研究背景18-19
  • 1.1.2 研究意义19-20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20-23
  • 1.2.1 衍生产品20-21
  • 1.2.2 风险对冲21-22
  • 1.2.3 风险管理22-23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3-28
  • 1.3.1 研究内容23-26
  • 1.3.2 研究框架26-27
  • 1.3.3 研究方法27-28
  • 1.4 研究改进与创新28-29
  • 2 文献回顾与述评29-51
  • 2.1 风险对冲动因理论研究回顾29-40
  • 2.1.1 风险对冲无关论29-30
  • 2.1.2 股东财富最大化论30-36
  • 2.1.3 管理层效用最大化论36-40
  • 2.2 衍生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研究回顾40-49
  • 2.2.1 公司特征因素41-45
  • 2.2.2 公司治理因素45-49
  • 2.3 文献述评49-51
  • 3 衍生产品风险对冲理论基础51-61
  • 3.1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51-54
  • 3.1.1 MM定理51-52
  • 3.1.2 MM定理拓展理论52-54
  • 3.1.3 资本结构理论对衍生产品使用的意义54
  • 3.2 契约理论54-57
  • 3.2.1 交易成本理论54-55
  • 3.2.2 不完全契约理论55-56
  • 3.2.3 激励理论56-57
  • 3.2.4 契约理论对衍生产品使用的意义57
  • 3.3 委托代理理论57-60
  • 3.3.1 资产替代与投资不足57-58
  • 3.3.2 信息不对称与衍生产品使用58
  • 3.3.3 风险规避与衍生产品使用58-59
  • 3.3.4 声誉机制与衍生产品使用59-60
  • 3.3.5 委托代理理论对衍生产品使用的意义60
  • 3.4 本章小结60-61
  • 4 中国制度背景分析61-78
  • 4.1 公司治理机制61-67
  • 4.1.1 股权结构高度集中61-62
  • 4.1.2 内部治理机制功能弱化62-65
  • 4.1.3 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65-67
  • 4.2 所得税制度67-69
  • 4.3 资本市场效率性69-72
  • 4.4 利率市场化进程72-74
  • 4.5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74-77
  • 4.5.1 汇率双轨制74-75
  • 4.5.2 单一汇价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75-76
  • 4.5.3 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76-77
  • 4.6 本章小结77-78
  • 5 中国衍生产品发展与使用现状分析78-110
  • 5.1 中国衍生产品发展现状78-104
  • 5.1.1 场内衍生产品发展现状78-88
  • 5.1.2 场外衍生产品发展现状88-103
  • 5.1.3 中国衍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03-104
  • 5.2 衍生产品在中国上市公司的使用现状104-108
  • 5.2.1 行业分布情况105-106
  • 5.2.2 所在区域分布情况106-107
  • 5.2.3 资产规模分布情况107-108
  • 5.2.4 衍生品不同类型使用情况108
  • 5.3 本章小结108-110
  • 6 公司特征影响衍生产品使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110-134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10-117
  • 6.1.1 公司规模110-112
  • 6.1.2 成长机会112-113
  • 6.1.3 财务杠杆113-114
  • 6.1.4 实际税率114-115
  • 6.1.5 资产流动性和股利支付115-116
  • 6.1.6 盈利能力116-117
  • 6.2 实证研究设计117-123
  • 6.2.1 研究变量定义117-120
  • 6.2.2 实证模型设定120-121
  • 6.2.3 样本与数据121-123
  •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123-133
  • 6.3.1 描述性统计123-124
  • 6.3.2 单因素分析124-126
  • 6.3.3 多元回归分析126-131
  • 6.3.4 稳健性检验131-133
  • 6.4 本章小结133-134
  • 7 公司治理影响衍生产品使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134-158
  •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34-145
  • 7.1.1 股权结构与衍生产品使用135-139
  • 7.1.2 董事会特征与衍生产品使用139-142
  • 7.1.3 管理者激励与衍生产品使用142-144
  • 7.1.4 外部法律环境与衍生产品使用144-145
  • 7.2 实证研究设计145-149
  • 7.2.1 MIMIC模型介绍145-146
  • 7.2.2 研究变量设定146-147
  • 7.2.3 样本选取147-148
  • 7.2.4 实证模型设定148-149
  •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149-156
  • 7.3.1 描述性统计149-150
  • 7.3.2 单因素分析150-152
  • 7.3.3 MIMIC模型估计结果分析152-156
  • 7.4 本章小结156-158
  • 8 主要结论和政策性建议158-165
  • 8.1 主要研究结论158-160
  • 8.2 政策性建议160-164
  • 8.3 研究的局限和后续研究建议164-165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165-166
  • 参考文献166-178
  • 后记178-180


本文编号:831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831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1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