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地方政府行为视角下的政府会计信息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00:11

  本文关键词:地方政府行为视角下的政府会计信息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政府会计 信息效应 地方政府行为 权力运行 财政资源配置 风险管控 官员腐败 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债务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期,政府会计改革也进入快速推进阶段。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依然步履维艰,一些关键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诸如缺乏完善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缺乏系统的、能够统揽全局的改革路径布局,等等。笔者认为,政府会计在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工具,依附于特定的主体和环境而存在,政府会计的改革取向与改革路径应与其所服务的政府主体特征及其所属的外部环境需求相匹配。目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各领域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主流趋势有力地冲击着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并挑战着当下的国家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被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数国家的国家治理改革均是从地方政府开始的,我国政府分权、基层政治民主化等改革的不断深入也使得地方政府在整个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日趋攀升,推进地方政府行为转型、实现地方政府“善治”,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均有重要意义。“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以这一论断精辟阐释出会计与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的象征、承载体与实际行为体,政府会计对政府治理乃至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我国推进地方政府行为转型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背景,本文立足于地方政府行为视角,理论剖析并实证检验政府会计的信息效应及其传导路径。一方面,能够为政府会计由抽象职能定位向具体改革方案部署过渡提供契合中国特殊环境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动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政府会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政府行为转型、实现地方政府“善治”,并以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为“翘板”,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推进。本文首先对政府会计与地方政府行为两个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对学者们的已有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与重点探索方向。然后,立足中国现实,了解、分析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发展与改革脉络,剖析现存缺陷及诱因;以推进地方政府“善治”为目标导向,解构地方政府行为的关键改革路径,明确政府会计信息效应的总体定位,并基于中国现实需求,将抽象路径落脚于具体的地方政府行为。最后,基于不同的行为视角,对不同路径下的政府会计信息效应分别进行理论剖析与实证检验。经过研究,主要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1)基于委托-代理视角,地方政府走向“善治”可以权力与资源两个受托对象作为行为转变的主要路径载体。同时,要完全实现“善治”的“稳定可持续”目标,还需兼顾“风险”这一不确定因素。基于“善治”目标分解出的权力、资源、风险三条路径,地方政府行为中的政府会计信息效应相应地定位于规范地方政府权力运行、优化地方政府资源配置、助力地方政府风险管控三个层面。(2)官员贪腐的本质是官员对公共权力的错用、滥用,地方官员贪腐程度是地方政府对公共权力运用状况的直接体现,防治贪腐的关键在于加强权力制约、防止权力异化。政府会计信息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强化地方政府权力制约:强化制度约束、完善国家审计,为规范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增进组织互动、强化内部制衡,为地方政府权力运行营造内部沟通与制约机制;提升信息透明、强化外部监督,为地方政府权力运行引入外部问责与约束。通过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发现,财政透明度与官员腐败显著负相关,说明财政透明对官员腐败起到了积极的抑制效应,这也从侧面为政府会计信息的扼制腐败及权力引导效应提供了实证证据。同时,财政透明度对地方政府官员腐败的扼制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也为全面披露地方政府财务活动、行政成本等信息的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动力。研究还发现,政府规模越大,官员薪酬越高,地方政府官员的腐败程度越低;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为地方政府官员提供了更多的腐败寻租机会。(3)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均承载了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诉求,政府财政负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与优势,理应成为公共品的主要供给主体,公共服务短缺正是源于政府财政责任缺位。政府会计能够将地方政府定性的公共服务责任转化为定量的财政支出约束,引导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行为中的利益博弈,优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权责配置,强化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问责,调整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配置。通过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对公共服务产生了“悲观”效应,而且这一“悲观”效应在GDP导向的官员晋升激励模式下进一步强化。研究表明,在政府会计体系与财政信息公开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财政透明度的提升未能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行为产生有效的问责约束效应,这就为科学披露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负债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动力。(4)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目前地方政府稳定可持续运行的最大威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控刻不容缓。地方政府债务是政府会计的一个重要核算对象,政府会计的一个重要职能便是助力地方政府债务管控,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通过基本层面的优化信息质量与披露手段提供技术支持,进阶层面的完善债务评估与风险预警提供信息依据,衍生层面的问责约束、声誉引导等信息效应提供问责与约束。通过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发现,财政透明度与地方政府举债规模显著负相关,说明财政透明度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也从侧面为政府会计信息的债务及风险管控效应提供了实证证据。同时,财政透明度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约束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也为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地方政府现期、预期债务状况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动力。研究还发现,地方政府竞争会引致地方政府大搞经济扩张,导致财政支出膨胀、财政缺口增大,是地方政府举债的重要驱动因素,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研究表明,政府会计的职能取向与改革路径应契合中国地方政府行为转变的现实背景,让政府会计改革真正落脚于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个性化需求。目前来看,权力运行层面,我国现阶段的财政透明对防范官员腐败的积极效应逐渐显露并有所提升,应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通过全面披露行政成本、行政绩效等信息进一步强化信息公开对地方政府的权力制约效应。资源配置层面,我国现阶段偏向预算收支的财政透明尚未起到引导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积极效果,应积极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将地方政府预期的、隐性的社会公共服务责任以科学量化的债务指标予以反映和披露,为信息公开对公共服务行为发挥应有的问责约束效应提供信息依据和技术支持。风险管控层面,现阶段的财政透明对债务管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应通过权责发生制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加强对或有负债、隐性负债的评估与管控,揭示未来的、隐匿的债务风险,进一步提升信息公开对债务风险的管控效应。制度环境是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因素,也为政府会计信息效应的释放与传导提供了外部土壤,应完善央地二级的财权事权配置、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改革地方政府绩效评级及官员考核激励机制,将公共服务、政府债务等指标纳入评价考核体系:推进市场化进程、完善政府退出机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正式制度的约束与非正式制度的引导,推进地方政府行为转变,实现地方政府“善治”。
【关键词】:政府会计 信息效应 地方政府行为 权力运行 财政资源配置 风险管控 官员腐败 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债务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10.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20
  • 1.1 问题提出14-16
  •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16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7
  • 1.3.1 研究思路16-17
  • 1.3.2 研究方法17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17-18
  • 1.5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18-20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20-36
  • 2.1 核心概念界定20-24
  • 2.1.1 政府会计与政府会计信息效应20-22
  • 2.1.2 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行为22-24
  • 2.2 相关理论基础24-29
  • 2.2.1 宏观理论背景:新公共管理24-26
  • 2.2.2 制度变迁理论26-27
  • 2.2.3 公共选择理论27
  • 2.2.4 公共治理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27-28
  • 2.2.5 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理论28-29
  • 2.3 政府会计的目标、职能与信息效应29-31
  • 2.3.1 政府会计的目标导向相关研究29-30
  • 2.3.2 政府会计的职能定位与信息效应相关研究30-31
  • 2.4 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31-33
  • 2.4.1 基于人性因素视角的相关研究31
  • 2.4.2 基于组织因素视角的相关研究31
  • 2.4.3 基于环境因素视角的相关研究31-32
  • 2.4.4 地方政府行为变化的内在机制相关研究32-33
  • 2.5 政府会计向地方政府行为领域的延伸研究33-34
  • 2.5.1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相关研究33
  • 2.5.2 基于政府绩效评价视角的相关研究33
  • 2.5.3 基于政府受托责任视角的相关研究33-34
  • 2.6 已有研究述评34-36
  • 第三章 制度环境分析、行为路径解构与信息效应定位36-46
  • 3.1 制度环境与现状分析36-41
  • 3.1.1 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历程概览与实施现状36-38
  • 3.1.2 制度环境缺陷与地方政府行为异化38-41
  • 3.2 地方政府行为变革的路径解构:“善治”视角41-43
  • 3.2.1 “善治”:地方政府行为变革的目标取向41-42
  • 3.2.2 权力与资源:委托-代理视角下走向“善治”的路径载体42
  • 3.2.3 风险:威胁“善治”的不确定因素42-43
  • 3.3 政府会计信息效应定位与微观行为落脚点43-46
  • 3.3.1 定位一:规范地方政府权力运行43-44
  • 3.3.2 定位二:优化地方政府资源配置44-45
  • 3.3.3 定位三:助力地方政府风险管控45-46
  • 第四章 政府会计对权力运行的引导效应——基于地方政府官员贪腐行为的路径分析与实证检验46-62
  • 4.1 官员贪腐与公共权力的耦合逻辑46-47
  • 4.1.1 官员贪腐的本质:公共权力异化46-47
  • 4.1.2 防治贪腐的关键:加强权力制约47
  • 4.2 政府会计强化权力制约的多重路径47-51
  • 4.2.1 路径一:强化制度约束,完善国家审计47-48
  • 4.2.2 路径二:增进组织互动,强化内部制衡48-49
  • 4.2.3 路径三:提升信息透明,引入外部监督49-50
  • 4.2.4 官员贪腐、公共权力与政府会计的关联路径50-51
  • 4.3 政府会计影响地方官员贪腐行为的实证检验51-59
  • 4.3.1 核心变量、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51-53
  • 4.3.2 研究样本、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53-56
  • 4.3.3 描述性结果分析56-58
  • 4.3.4 回归结果与分析58-59
  • 4.3.5 稳健性检验59
  • 4.4 小结59-62
  • 第五章 政府会计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效应——基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行为的理论剖析与实证检验62-82
  • 5.1 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资源的路径依赖62-65
  • 5.1.1 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的同源性:基于公共利益视角62
  • 5.1.2 以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基于政府优势与责任视角62-63
  • 5.1.3 公共服务短缺的直接诱因:政府财政缺位63-65
  • 5.2 政府会计影响公共服务的内在机制:强化财政问责65-67
  • 5.2.1 财政问责: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制度保障65-66
  • 5.2.2 政府会计助力财政问责的主要路径:定性责任转换为定量约束66
  • 5.2.3 公共服务、公共财政与政府会计信息的关联脉络66-67
  • 5.3 政府会计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行为的实证检验67-80
  • 5.3.1 核心变量、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67-71
  • 5.3.2 研究样本、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71-74
  • 5.3.3 描述性结果分析74-75
  • 5.3.4 回归结果与分析75-78
  • 5.3.5 稳健性检验78-80
  • 5.4 小结80-82
  • 第六章 政府会计对风险管控的助力效应——基于地方政府债务管控行为的机制解析与实证检验82-100
  • 6.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解构82-88
  • 6.1.1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82-83
  • 6.1.2 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因子及生成机制83-86
  • 6.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关键点86-88
  • 6.2 政府会计助力地方政府债务管控的实现路径88-91
  • 6.2.1 政府会计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内在关联88-89
  • 6.2.2 政府会计助力债务管控的基本路径:优化信息质量与披露手段89-90
  • 6.2.3 政府会计助力债务管控的进阶路径:完善债务评估与风险预警90
  • 6.2.4 政府会计助力债务管控的间接路径:衍生信息效应90-91
  • 6.3 政府会计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管控行为的实证检验91-97
  • 6.3.1 核心变量、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91-93
  • 6.3.2 研究样本、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93-94
  • 6.3.3 描述性结果分析94-96
  • 6.3.4 回归结果与分析96-97
  • 6.3.5 稳健性检验97
  • 6.4 小结97-100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100-104
  • 7.1 研究结论100-101
  • 7.2 研究启示及建议101-103
  • 7.3 研究不足及未来探索方向103-104
  • 致谢104-106
  • 参考文献106-11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4


本文编号:926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926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c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