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与粮食生产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与粮食生产
更多相关文章: 机械化服务 粮食生产 外包 劳动分工 规模经济
【摘要】: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户籍制度放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涌向城市寻找非农工作,导致农村内部农业劳动力急剧减少,有研究表明2004年前后农村内部开始出现农业劳动力短缺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粮食产量却从2002年以来实现了“十一连收”,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从生产理论来看,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只能被农业机械替代,许多国际农经学者认为东南亚国家由于实行细碎化、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无法推广农业机械,必须实现土地规模化以后才能推广农业机械。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粮食生产并没有大范围的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那中国的农业机械是不是就没有得到发展?如果中国农业机械没有得到发展,那么在中国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粮食生产又会持续增收? 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将结合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探究在中国农村劳动力减少背景下,农业机械如何对中国粮食生产发挥作用,并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为中国未来的农业机械和粮食生产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首先,本文从宏观层面入手来把握中国农业机械与粮食产出之间的关系,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0年中国农业机械存量与粮食产出等相关指标的省级数据,建立生产函数做实证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机械存量在过去30年间对粮食产出没有显著影响。这个宏观层面的结论很难解释现实,因为如果农业机械没有发挥作用,没有替代劳动力,过去30年间农业劳动力急剧减少,中国粮食产出怎么可能出现持续增收现象? 随着继续深入这个问题,笔者再转入微观层面进行研究,利用农业部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在2009年至2012年调查的30000多个农户样本数据,建立生产函数进行实证估计,发现农户家庭的农业机械使用费用对粮食产出有非常稳健的正向影响。 为什么农户层面的农业机械使用量对粮食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宏观层面中国的农业机械存量却对中国粮食产出没有显著影响?在农村调查中,我们发现2004年前后,中国农村开始普遍出现农业机械化服务,即某些专业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在农忙时节到其他地区为当地农民提供机械化服务(如粮食收割),这种现象目前被学界和公众称为“跨区作业”。该现象揭露了为什么宏观层面的农业机械存量无法解释中国粮食产出持续增收,因为促进中国粮食增收的关键之处不在于中国农业机械总体存量的增长,而是农业机械使用方式的变化——跨区作业模式的出现,使中国的农业机械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使用。同时,农村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出现,使得普通单个小农户不用自己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用于自家的粮食生产,只需要将粮食生产工序(比如收割工序)外包给那些购买了大型农业机械且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农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微观层面农户家庭的机械使用费用对粮食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 其后,本文研究了为什么中国农村会自发涌现出这种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加以研究: 供给层面的研究表明:单个农户如果购买大型农业机械(例如联合收割机),只用于自家几亩地的粮食生产,那每亩的机械成本极度昂贵。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之间气候差异极大,从南到北(或者从北到南)的粮食成熟时间可以形成 个较长的时间梯度,而那些购买了大型农业机械的农民就可以利用这个成熟时间梯度,在全国十多个省份连续7个月的时间内进行跨区收割。通过这种跨区作业的模式,购买大型农业机械提供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农民就可以降低每亩的机械使用成本,随着跨区收割亩数的增加,他们甚至可以获得额外利润,这就形成了中国农村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市场。 需求层面的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劳动力工资的不断上涨,迫使中国粮食生产模式从过去的“互帮互助”式解体,而农村内部雇工工资水平过高也使雇工粮食生产模式成本太高,单个小农户只有通过将粮食生产工序外包给提供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农民,才能实现粮食生产的成本最小化,所以当前中国粮食生产的“外包式“生产模式已经成为帕累托最优选择,这便形成了中国农村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的需求市场。 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综合来看,正是因为中国地区气候差异和工业化所引发的劳动力短缺,诱导了中国农村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出现,从而保障了中国粮食的持续增收。另外,单个农户将粮食生产工序进行外包,在产生了规模经济的同时,也实现了中国粮食生产的劳动分工。 最后,本文还研究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对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传统农业经济学认为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模式更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出现是不是会影响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呢?利用农业部固定点农户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实验对照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农业机械化服务替代劳动力后,并没有对农户家庭的粮食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 综合以上所有的研究,本文在现实和理论层面分别作了以下的贡献: 在现实层面,首次揭露了中国农业机械发展与粮食生产的内在逻辑,解释了在中国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的背景下,是因为中国农村涌现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促进了中国粮食的持续增收,而不是因为中国农业机械存量的增加。 在理论层面,过去农业经济学家们认为只有实现了土地经营的规模化,才能带来农业的规模经济,使农业机械得到普及。但是本文研究表明:农业生产中某工序一旦实现外包,同样可以产生规模经济,促进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而不是一定要求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 此外,单个小农户将粮食生产工序中劳动繁重的工序外包给提供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农民后,只需要完成劳动较轻的生产环节(比如播种和管理),从而实现了劳动分工,打破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农业生产无法实现劳动分工的认识。
【关键词】:机械化服务 粮食生产 外包 劳动分工 规模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3;F326.11
【目录】:
- 致谢5-8
- 摘要8-11
- Abstract11-16
- 图目录16-17
- 表目录17-18
- 1 绪论18-28
- 1.1 研究背景、提出问题、意义18-21
- 1.2 研究思路21-22
- 1.3 研究内容22-23
- 1.4 研究方法23-25
- 1.5 数据资料来源25
- 1.6 可能的创新25-28
- 2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粮食产出28-46
- 2.1 提出问题28-29
- 2.2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趋势29-30
- 2.3 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展30-31
- 2.4 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31-33
- 2.5 中国粮食产出持续增长的实证分析33-43
- 2.5.1 宏观层面的实证分析33-35
- 2.5.2 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35-43
- 2.6 结论43-46
- 3 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供给研究46-64
- 3.1 提出问题46
- 3.2 农业机械化服务供给的经济学理论分析46-49
- 3.3 江苏沛县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的案例分析49-62
- 3.3.1 沛县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的起源49-51
- 3.3.2 沛县农业机械合作社的发展51-52
- 3.3.3 沛县农机手和小工的劳动力市场发展52-53
- 3.3.4 跨区作业机械维修和零配件供应53-55
- 3.3.5 外出跨区作业生活问题55
- 3.3.6 跨区作业收割市场竞争问题55-56
- 3.3.7 沛县当地政府的作用:减少交易成本56-58
- 3.3.8 沛县跨区作业组织形式:降低安全风险和可变成本58-59
- 3.3.9 沛县跨区作业成本收益分析59-60
- 3.3.10 沛县跨区作业目前面临的困境60-62
- 3.4 结论62-64
- 4 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需求研究64-90
- 4.1 提出问题64
- 4.2 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的经济学理论分析64-71
- 4.2.1 传统“互帮互助式”的粮食生产方式64-66
- 4.2.2 “雇工式”的粮食生产方式66-68
- 4.2.3 自家购买机械的粮食生产方式68-69
- 4.2.4 机械化服务“外包式”的粮食生产方式69-71
- 4.2.5 结论71
- 4.3 农户家庭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实证分析71-88
- 4.3.1 四川省农户家庭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实证分析71-78
- 4.3.2 十一省农户家庭机械化服务选择的实证分析78-88
- 4.4 总结88-90
- 5 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90-120
- 5.1 提出问题90-91
- 5.2 估计生产效率的文献综述91-93
- 5.3 样本选择问题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的文献综述93-101
- 5.3.1 Heckit模型93-95
- 5.3.2 Treatreg模型95
- 5.3.3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95-100
- 5.3.4 小结100-101
- 5.4 四川省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101-111
- 5.4.1 随机前沿函数直接估计102-105
- 5.4.2 倾向得分匹配分组估计105-111
- 5.4.3 小结111
- 5.5 十一省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111-118
- 5.5.1 粮食生产效率值估计111-114
- 5.5.2 倾向得分匹配效应114-117
- 5.5.3 小结117-118
- 5.6 结论118-120
- 6 总结与展望120-124
- 6.1 主要结论120-122
- 6.2 政策建议及展望122-124
- 参考文献124-132
- 附录1:四川省生产效率值估计132-134
- 附录2:2011年农业部固定观察点地震问卷中机械化服务部分134-136
- 附录3:2012年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机械化服务专项调查问卷136-138
- 附录4:江苏徐州沛县农业机械化合作社调查问卷138-150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1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友孝,蔡运龙;中国粮食可持续生产条件和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05期
2 彭嘉圣,彭晗;1999-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的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0年03期
3 吕富周,吴润荣,吕燕萍,陈健民;衢州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粮食生产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2期
4 霍拥军;广西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J];作物杂志;2000年04期
5 陈启锋;福建粮食生产需要有新的思路和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和流通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J];工商行政管理;2000年13期
7 郭亚芬,张忠学,许修宏,王殿军,姜凤秋;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8 闫大勇;浅谈粮食价格与粮食生产[J];黑龙江粮油科技;2000年04期
9 耿禾兴;结构调整中的粮食生产[J];江苏农机与农艺;2000年04期
10 梅旭荣,罗远培;缺水与我国粮食生产:问题、潜力与对策[J];科技导报;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立刚;石培基;潘竟虎;曾翠萍;;甘肃省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平社;李岩;;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生产效益[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李满华;;关于湘潭市粮食生产发展的若干思考[A];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周百方;;娄底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意义与对策[A];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财政直补粮食生产资料整合研究》课题组;张振国;丁国光;史卫;赵云旗;;财政直补粮食生产资金整合研究[A];财政直补粮食生产资金整合研究报告[C];2011年
6 龙岩市物价局课题组;;关于龙岩市近年粮食生产及价格的调查与思考[A];价格理论研究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王明灯;;抓好粮食生产 促进农民增收[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二)[C];2004年
8 李秉柏;王志明;黄晓军;;江苏省粮食生产全面分析与评价[A];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发展粮食生产节本增效专题研究报告[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10 孔令聪;;安徽省粮食生产的回顾、展望和对策[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兴文;亟待破解粮食生产占农民收入比重课题[N];哈尔滨日报;2007年
2 通讯员 吴志雄 王政;黄梅粮食生产实现高效高产高收[N];黄冈日报;2006年
3 张尚武邋实习生 王珊;省农业厅派督查组专项督查粮食生产[N];湖南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我市今年粮食生产将创历史最好水平[N];淮南日报;2006年
5 农业部部长 杜青林;努力巩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好形势[N];经济日报;2006年
6 黄守宏;粮食生产这根弦始终不能松[N];经济日报;2007年
7 丹正;粮食生产滑坡,浙江强调将其作为战略产业来抓[N];粮油市场报;2007年
8 记者 胡菁 通讯员 王伟霞;我市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不变[N];宁波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罗涟浩;粮食生产忧喜录[N];宁波日报;2007年
10 鲁威;谁来重视粮食生产[N];农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丹;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孙顺强;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杨春杰;吉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林;河北省粮食生产的自然灾害补偿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闵锐;湖北省粮食生产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 李宇轩;中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7 张淑萍;我国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协同的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李小军;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9 李文军;黄土高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10 魏茂青;福建省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闯;基于耕地遥感监测江汉平原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宋奇;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变化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3 昌远兰;近30年来湖北省粮食生产变化及其影响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栋;河北省粮食生产预警系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5 周剑波;粮食生产中价格信息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晋奇;河南省粮食生产预警系统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7 马丽宏;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朱方丽;农民对粮食生产、存储和销售的态度与行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张琴;安徽省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张应龙;不同类型区粮食生产资源环境成本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1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98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