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测评与预警研究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测评与预警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及城市群的无限发展能否与资源、环境的有限承载相适应、相协调,人类需要和地球限制的矛盾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并实现良性互动,已经成为关系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在中国的六大城市群中,由于独特的区位和政治特征,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京津冀地区环境系统变得异常脆弱,整体环境质量不升反降,京津冀城市群超负荷运行引发我们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思考。本文认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是指以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为既定目标,在某个既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且该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资源、环境、科技、管理水平等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城市群所能承载的人口及其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阀值;本文认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系统由城市群系统、原动力承载力系统、衍生承载力系统,在此基础上,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和突变理论,构建了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系统耦合模型Y(28)f(y y y y)群原衍表,,,;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交通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承载力六个子系统的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和测评模型,并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2004-2013年的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和子系统承载力进行了测算,模拟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演化的历史轨迹,找到了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系统的短板和桎梏,并借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经验,以相对均衡城市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系统的改善方向和重点;本文构建了城市群子系统承载力预警模型——复协整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预警模型,并对综合承载力的标准区间、超载区间和严重超载区间进行了测算,从而得出北京的综合承载力严重超载、天津接近超载与严重超载的边界、河北综合承载力低负荷运行的结论;本文认为,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需要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产业政策、人口政策和公共政策的协同发力,需要“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协同发力,需要立足京津冀、面向世界,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协同发力;本文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提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前提,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同发力、共享共赢,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切入点、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经济、人口、交通等要素的统筹规划为主线,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现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持续提升,为加快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创造更具弹性的承载空间。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四点:第一,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测评框架的构建。为保证测评框架的科学性,文章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2004-2013年以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该测评框架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变化轨迹进行了实证评估,并模拟出未来的发展趋势,进一步验证了该测评框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第二,京津冀城群市群综合承载力预警模型的构建和预警区间的识别,对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标准区间、超载区间和严重超载区间进行了测算并识别出对预警区间波动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要素。第三,本文首次将公共服务承载力作为综合承载力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加以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科技、教育、医疗、信息化和公共设施在内的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公共服务承载力系统进行了测评和历史模拟,并结合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加快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对策。第四,将相对均衡理念引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学敏;鹿英姿;王刚;黄晓晴;;天津综合承载力研究[J];天津经济;2013年05期
2 王小鹏;雒占福;贵立德;;兰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异化特征及其机理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05期
3 史宝娟;郑祖婷;;河北省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J];商业时代;2013年30期
4 瞿理铜;肖丽;;湖南省城市辖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5期
5 岳大鹏;董群方;;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06期
6 李岩;;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实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5期
7 刘惠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10期
8 孔凡文;刘亚臣;常春光;;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及测算思路[J];城市问题;2012年01期
9 虞晓芬;丁赏;;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房地产;2012年12期
10 付金存;李豫新;徐匆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辨析与限制性因素发掘[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群;王丹;沈莎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分析——以江苏常州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建成;瞿理铜;;泉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及评价[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3 杨玉秀;;以人为本 走向宜居[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淮;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尤显迫切[N];北京日报;2007年
2 记者 李培松;努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N];遵义日报;2013年
3 记者 王亚欣 实习生 彭毓颖;“腾笼换鸟”提升综合承载力[N];长江日报;2014年
4 吴国文邋钱厚琦;统筹规划,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08年
5 本报评论员;让城市综合承载力强起来[N];邯郸日报;2011年
6 记者 张慧敏;北京综合承载力接近极限[N];北京商报;2013年
7 中共包头市委常委、昆都仑区委书记 施文学;提升综合承载力 打造中心城区升级版[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8 本报记者 万瑶;科学建新区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N];四川日报;2013年
9 伏怡;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N];鞍山日报 ;2007年
10 常菁;建设部专家:中国应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s,
本文编号:1257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257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