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持股对企业竞争性行为的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交叉持股对企业竞争性行为的影响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交叉持股 产量竞争 进入阻止 技术创新 福利分析
【摘要】:企业作为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其行为会对社会经济各方面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大力推进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今明两年将以改革促发展,推进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改革。2017年开年,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部署2017年国企改革重点工作时又提出:要全面推进中央企业分类改革,深入推进公司制、股份制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探索企业集团层面的多元化股权改革方案,支持中央企业之间、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等等。进一步的,肖亚庆指出要鼓励同行业企业积极探索开展交叉持股以及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一些学者指出交叉持股是多样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最有效的方法,我国政府可以通过鼓励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与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交叉持股来对其进行改革,使得企业重组成企业集团以增加其竞争力。企业之间交叉持股有助于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强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以相互持有股权为连接纽带,促使企业开展业务上的深入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产业结构层面的多元化经营。交叉持股正逐渐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径。企业通过交叉持股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股权结构,使得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关系,这种股权关系或机制使企业之间形成了关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利益共同体相应的又加强了企业之间在竞争、研究、开发、生产以及营销等方面的联系,使得这些企业为了共同的长远利益而产生战略协同,进而也会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借助博弈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工具,建立交叉持股理论模型,基于同质产品寡头市场和异质产品寡头市场,主要从企业之间交叉持股的动机、稳定性以及交叉持股对企业产量竞争、进入阻止和技术创新的影响等角度出发,对交叉持股企业的竞争性行为进行系统研究与理论分析。力求为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以及效率提升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实证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以企业之间交叉持股为纽带,重点分析交叉持股对企业产量竞争、进入阻止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分为以下六个主要章节: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主要结论以及主要创新与研究不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按照研究对象和研究侧重点,分别从企业交叉持股以及交叉持股对企业产量竞争行为、进入阻止行为以及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等相关方面,来系统的梳理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同时将传统文献与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并适当的阐述本文相对于传统文献的创新之处。第三章为交叉持股对企业产量竞争行为的影响分析。主要分为四部分,首先,本章简单的介绍交叉持股时企业利润函数的设定;其次,本章基于"放射型"持股结构,系统论证寡头企业之间股权持有对行业竞争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再次,本章分析企业在面临股权持有与否的决策时将如何选择持股企业以及如何确定最优的持股数量;最后,本章在异质性产品市场上分析交叉持股对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第四章为交叉持股对企业进入阻止行为的影响分析。本章分别从潜在进入企业单向进入市场以及双向进入市场的条件下,研究交叉持股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策略性的阻止企业进入市场的手段,并且比较此策略性阻止企业进入市场的手段相较于传统进入阻止手段的有效性。第五章为交叉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分析。本章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本章在差异化产品市场上对比分析交叉持股前后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其次,本章在连续的技术选择集合框架下,研究不同的竞争模式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均衡选择,以及相应的对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第六章为对本文的总结与展望。本章主要总结本文关于企业之间交叉持股对企业产量竞争、进入阻止和技术创新等影响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基于现阶段研究所得结果展望了本文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开放性问题,以期对本文未来的改进以及后续研究提供指导。纵观全文,本文得到许多非常有意义的结论。在交叉持股对企业产量竞争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同质产品古诺竞争的基础上,基于特定的"放射型"持股结构,分析企业多边单向交叉持股的情形,证明随着企业所持股份数量的增加,持股企业产量将会减少,被持股企业以及其他各企业的产量都将会增加,但是这仍将会导致行业总产出的减少,同时,本文证明所持股份的增加将导致持股企业经营利润的减少,但是除持股企业外的其他企业的经营利润都将会增加;第二,借助对"放射型"持股企业之间的联合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分析,分别求得企业之间增加持股份额对企业以及对社会有利可图的条件,并且找到二者的统一点,这对反垄断法是否支持企业之间特定的持股结构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第三,证明企业在有多家企业可以进行持股时将选择效率最高的企业,并且求得企业的最优持股数量,基于企业之间持股协议的达成条件,本文进一步证明,当市场收缩时企业之间更容易形成持股结构,并且会增加最优持股份额,这也将会进一步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第四,本文在差异化产品市场证明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对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受到企业生产产品是替代品(互补品)以及替代(互补)程度、消费者最大需求量、交叉持股数量的影响,所以反垄断法在规制交叉持股时,一定要注意具体的市场结构,尤其是产品的差异程度以及交叉持股数量,不能将所有关于交叉持股的政策制定一概而论。另外,由于企业之间的交叉持股使得企业之间利润关联加强,影响了企业的产量竞争行为,进而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进入阻止行为和技术创新行为。在交叉持股对企业进入阻止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基于序贯博弈模型和市场进入博弈模型,假设两个市场上的企业均有动机进入另一个市场,借助逆向归纳法,本文证明无论考虑企业单向进入市场还是双向进入市场,交叉持股均可以作为在位企业策略性的阻止潜在进入企业进入市场以维持其市场势力的手段;第二,将交叉持股进入阻止与一些传统的进入阻止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交叉持股在阻止潜在进入企业进入市场方面有可能会更加有效。在交叉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基于差异化产品市场,考虑对称的交叉持股结构以及技术选择两点集,本文对比分析交叉持股前后企业技术创新的程度,证明在企业之间存在交叉持股情形下,企业更容易形成非对称的技术创新结构,减少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第二,基于差异化产品市场上,考虑两阶段的博弈模型以及一般的技术选择集合,分别求得企业在古诺竞争以及伯川德竞争下技术创新的均衡,并且进一步证明古诺竞争更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本文对不同竞争模式从多方面进行了对比。证明企业在古诺竞争时的均衡利润比伯川德竞争时高,但是在伯川德竞争下社会福利更高。本文所得结论的政策启示为:交叉持股在一般情形下确实会导致企业之间竞争性行为减少,此时行业中产出减少,价格提升,但是只要政府从"微观"角度,充分注意到企业之间交叉持股对企业竞争性行为的影响,提前"设定"好企业之间持股的结构和方向,确实可以使得交叉持股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增加社会福利,产生"一箭双雕"的作用。在政府设定、引导企业交叉持股的同时,需要注意具体的市场结构,尤其是交叉持股企业的市场规模以及区分企业是替代企业还是互补企业。另外,注意到交叉持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进入阻止手段,在位企业可以通过运用与潜在进入企业进行交叉持股,来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进而维持其市场势力。同时,本文关于企业之间交叉持股将会导致企业减少技术创新激励的结论,也与当前所倡导的鼓励企业创新的主基调不相符,需要相关政策制定方予以关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71;F271;F832.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芸;;交叉持股利大?弊大?[J];中外管理;2003年04期
2 葛开明;;我国法人交叉持股现象的思考[J];经济管理;2003年23期
3 方周文;;交叉持股投资会计问题的初步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4年04期
4 时卫干;;上市公司交叉持股风险毕露[J];南风窗;2007年14期
5 裴桂芬;;中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思考——从日本交叉持股谈起[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6 马兵;邱魏魏;;交叉持股国内外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08年09期
7 余佩琨;王剑;;股票流通性和偿债能力对交叉持股决策的影响分析[J];财会月刊;2008年20期
8 秦俊;朱方明;;我国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现状与特征[J];财经论丛;2009年03期
9 万立全;;交叉持股下公司间持股比例的计算[J];财会月刊;2009年22期
10 李向罡;;也谈交叉持股[J];中国资产评估;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颖;;基于国际视角的交叉持股制度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朱开悉;;公司交叉持股的会计问题研究[A];商誉会计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何永哲;;企业交叉持股与改善之道[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4 贡峻;;交叉持股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A股市场2007~2009年的经验数据[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玉翠;张协奎;张媛;;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白默;刘志远;;公司控制权、经理人员项目选择与交叉持股的模型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贡峻;;交叉持股是否影响了企业价值?——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A];当代会计评论(第3卷第1期)[C];2011年
8 储一昀;陈政文;;交叉持股对上市公司财务行为的经济影响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耀光;交叉持股的两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2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情况一览(一)[N];证券日报;2006年
3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情况一览(二)[N];证券日报;2006年
4 信息数据室;2007年年报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情况一览(1)[N];中国证券报;2008年
5 中信证券策略研究组;谨慎乐观中关注交叉持股公司[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林U,
本文编号:1260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26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