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我国信托业风险形成与传导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7 14:08

  本文关键词:我国信托业风险形成与传导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信托 风险 信息敏感性 金融稳定性 对策研究


【摘要】:现代金融体系中,信托与银行、证券、保险一起,并称为四大金融支柱产业。自信托制度进入中国以来,30多年间,并未像其在英美等国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深入人心,五次清理整顿使信托制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挫折异常。近年来,受经济增长、宽松货币政策和监管规避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信托业经历了几何式的爆炸性增长,系统重要性日益凸显,风险也开始逐渐暴露,甚至引发信任危机。但对信托风险的研究尚未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对信托风险的研究少之又少,至今尚未对其风险生成、传导渠道和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机制等方面取得一致性结论。本论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对中国信托部门的风险生成机制进行研究;更进一步,构建模型探索信托部门对金融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即风险传染渠道,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理论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整体思路:首先研究信托行业的风险形成原因,再研究信托风险的传导机制,并以宏观数据就信托风险对其他金融部门主要是银行部门经营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对理论模型推导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最后根据研究结论进行对策研究并给出相关建议。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就信托部门风险的形成和传导机制、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架构方面。先前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利用国外的系统性风险研究模型,对中国影子银行部门的风险进行研究。但由于中国影子银行部门的特殊性,国外的系统性风险研究模型都不适合中国的金融国情,这导致国内学者对影子银行风险的研究还较为滞后,也不够深入,更没有专门针对信托部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研究。本论文开创了信托部门系统性风险研究的全新思路,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模型,研究了信托部门的风险生成机制及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渠道,并对本文理论模型分析部分得到的结果,进行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实证检验,力图提出对该问题的较为完整、清晰的研究和分析框架。理论研究方面。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单一到整体的分析思路,创新性的将"信息敏感性理论"应用到信托风险的研究上,构建了信托风险的信息敏感性分析模型(IS模型),从微观层面对单一信托部门的风险生成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遵循从微观到宏观的原则,创新性的引入医学研究中的"传染病传播模型"理论和SI、SIS分析模型,对单一信托部门向整个金融部门的风险传染渠道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探索。这种研究方法克服了中国信托部门的特殊性和信托统计数据缺失而导致的既有研究模型的失效,并且其研究成果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实证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和可信的。理论模型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银行大量介入信托产品的结构设计和代理推介的行为导致投资者对银信合作通道类信托产品的信息敏感性形成错误感知,从而使信托产品存在严重的内生性风险冲突。2.当前信托部门业务结构以融资类业务为主导,而这些融资类业务通常是银行部门为实现信用转化、流动性转化和期限转化等目的而主动发起或参与的,信托部门已经成为了银行部门的套利工具。这种业务结构对系统性风险具有显著的宏观效应。3.信托部门风险对银行部门的冲击具有滞后效应。由于这种滞后效应的存在,信托规模的攀升短期内会导致银行部门的经营指标有大幅上升,由于通道类信托业务的首要目的是转移或掩盖风险,银行部门的不良率会因此而大幅下降。同时,由于信托部门所存在的内生性风险冲突,其在掩盖风险的同时,会对银行部门的稳定性产生潜在的威胁。根据模型分析结论,风险更倾向于向有效接触风险机构次数更多的方向和机构进行传染。股份制银行由于与信托部门合作的意愿最为强烈,实际的业务往来也最为频繁,是最有可能受到信托部门风险冲击的金融机构。实证研究方面。前人实证分析大多以宏观分析为主,本文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信托部门对银行部门经营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微观层面,深入到某一区域信托规模对该区域银行部门经营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这一层次,就信托规模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很好的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1.尽管信托规模和利润对银行不良率的冲击为负,短期内会引起商业银行不良率明显下降,使经营指标表面向好,但从长期看,这种不良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明显,并逐渐恢复到初始值。说明从长期看,信托规模的增长并不会导致银行不良率的持续下降,风险的转移和隐蔽只能在短期内起到美化经营指标的效果,真实的资产质量并未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对银行利润的冲击始终较大,虽在个别时期呈现正向波动,但在下一期明显转为负向,信托利润对银行部门的利润冲击在第七期以后明显为负,且影响持续增大,说明信托部门对银行部门的稳定性存在明显冲击,且由于信托部门的风险掩盖和风险隐蔽作用,这种冲击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从面板数据分析来看,不论是全样本回归分析还是分区域样本回归分析,都显示信托规模对银行利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不论是信托规模还是信托利润冲击,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遭受的影响都是最大的,原因在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信托部门的业务往来最为紧密,这与经验数据的结果是一致的。3.分区域样本检验显示,信托资产规模对不同区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影响情况不同。信托资产规模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对金融机构利润有显著负向影响,即信托资产规模增加会使金融机构利润下降,而在西部地区则不存在显著影响。这说明,不同银行业发展程度下,信托部门对银行部门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各金融部门间往来越密切,各机构间业务往来越频繁,有效接触次数越多,相应的,信托部门对其他金融部门的影响就越大,冲击程度越明显。相反,金融发展程度越低,各金融部门间往来越少,信托部门对其他金融部门的影响就越小,冲击越不明显。对策研究方面。首先针对本文研究结论,给出了在现有业务结构下的监管建议。在此基础上,指出改善和优化信托业务结构是防治信托风险传染的最根本途径,并提出了信托公司转型方案建议。在此部分建议中,引入品牌经济学中的选择成本分析范式,构建了选择成本分析模型,较为成功的给出了信托公司占领财富管理市场先机的策略和路径,使本文的研究更加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指出,信托公司在实施品牌联盟战略构建财富管理品牌时,首先应当保证与其联盟的原有品牌和联盟后新品牌的品类度保持一致,若该信托公司的财富管理主要集中于家族财富管理领域,就应当选择在该品类中已经树立了一定品牌信用度的家族财富管理品牌作为联盟合作对象;其次,应当充分考虑到品牌所代表的情感利益点对选择成本进而对产品销量所产生的影响,若某信托公司是国有股东背景,且其经营素以稳健著称,则其应当选择相对保守而非激进的财富管理品牌作为其品牌联盟合作对象。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对信托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第三章建立IS理论模型分析通道类信托业务的风险生成机制;第四章对信托部门的业务结构进行解析并指出通道类信托业务在量上具有系统重要性,并运用SI及SIS理论模型分析就信托部门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第五章建立实证分析模型,分别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就信托部门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经验实证分析;第六章运用系统论分析方法提出从根本上防止信托部门对金融稳定性冲击的有效途径,并构建品牌经济学理论分析模型对信托机构尽快实现风险规避和抢占市场先机给出理论指导;第七章为全文总结与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832.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爱萍;李喜凤;刘欣;;基于风险矩阵法与Borda序值法的房地产信托风险评估[J];西部金融;2015年08期

2 钱水土;陈鑫云;;国外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09期

3 李建军;薛莹;;中国影子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影响与应对[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08期

4 程漫江;杨业伟;;经济调整与金融改革中的信托风险[J];金融市场研究;2014年04期

5 齐红倩;黄宝敏;;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高国华;潘英丽;;基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7 余彤;;我国当前的信托风险管理[J];经济视角(上);2012年06期

8 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年04期

9 安中业;杜蓓蕾;何德敏;;知识产权信托的难点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刘迎霜;;论信托的本质——兼与“信托异化论”商榷[J];法学评论;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1262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262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0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