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制及其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制及其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创新系统 开放式创新 演化 绩效影响因素 区域创新外部性
【摘要】:在目前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知识经济日趋成为主导的背景下,创新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从区域角度看待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构建、发展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对于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区域创新系统”为研究中心,首先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开放式创新进行理论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将开放式创新理念引入到区域创新系统中,从开放式创新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动力、演化路径、演化特征和演化意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DEA方法对我国的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进行评价,并对我国各区域创新系统所处演化阶段进行了分析。再者,考虑开放式创新对区域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带来的影响,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内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随后,从区域创新外部性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开放式创新对区域创新外部性的调节作用。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包括:第一,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开放式创新进行理论综述。本文分别从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概念及内涵、分析框架和研究路线四个维度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开放式创新进行了综述,为后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从开放式创新视角对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制进行研究。将“开放式创新范式”作为新的“通类”规则,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路径为:封闭式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演化特征有:创新资源流动突破“企业边界”和“区域边界”的双层边界限制,创新主体由三螺旋结构向四螺旋结构演化,创新网络由本地创新网络向超本地化创新网络演化,管理方式由单一治理模式向多层治理机制演化。向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有助于扛破原有创新系统的固有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锁定,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资源参与创新,促进创新分工专业化,加速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第三,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和演化阶段进行实证研究。从创新能力发展上看,近年来中国创新能力提升迅速,各地区创新能力间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创新日益集中于少数科技水平发达地区,中国正进入一个由追求创新增速和规模向追求创新质量和效率转变的转型阶段。从创新效率空间分布上看,中国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呈现一定的集聚性,有效区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津京唐及直辖市等地区,低效区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演化状况上看,中国各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程度较低,且各地区演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等区域处于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发展初期,山东、浙江、辽宁、陕西和天津等等区域处于内部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阶段,海南、宁夏、青海等其它21个地区处于传统封闭式区域创新系统阶段。第四,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内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区域经济基础设施水平(EI)——衡量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信息设施水平及金融条件;区域创新主体质量及结构(QSI)——衡量区域内高校和企业的质量及结构,以及技术市场的活跃程度;区域开放度(RO)——衡量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及区域创新网络的对外开放性。各影响因子及区域创新效率(IE)之间呈现一种链式关系:RO-El-QSI-IE,只有创新主体的质量和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其它因素都是间接影响。第五,从区域创新外部性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绩效不仅受到内部要素影响,而且受到其它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区域本地创新投入对于区域创新产出影响最大,周边300千米之内的区域创新投入对于区域创新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300-600千米之间区域创新投入对于区域创新产出有显著负向影响,周边600-800千米范围内地区对于本地创新产出可能存在负向影响,800千米之外地区对于本地创新产出无显著影响。在0-300千米范围内,知识溢出占据主导地位,其带来的正向效应大于资源挤占带来的负向效应,所以整体上呈现一种显著的正向区域创新外部性。在300-600千米范围内,资源挤占占据主导地位,其带来的负向效应大于知识溢出带来的正向效应,故整体上呈现一种显著的负向区域创新外部性。在600千米之外范围内,知识溢出效应和资源挤占效应都较弱,且二者存在一定的抵消效应,故整体上区域创新外部性不显著。区域的开放式创新程度对于区域创新外部性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提高区域的开放式创新水平能够促进创新资源在区域创新系统间的流动,并增强区域本身对创新资源的吸收能力,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绩效。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曙光,徐树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02年05期
2 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信用环境的营造[J];科研管理;2002年03期
3 田丽琴;浅谈区域创新系统 创新单元的基本特征[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年07期
4 李细文;区域创新系统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6期
5 胡明铭;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建设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09期
6 张少杰,曲然;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5年06期
7 任胜钢;陈凤梅;;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04期
8 任胜钢;关涛;;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研究框架探讨[J];软科学;2006年04期
9 邹再进;;对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的再认识[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毛艳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学家;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营;谢永平;;学习型区域:基于信息化的区域创新系统[A];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鹏;;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构建策略[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子彪;张爱国;胡宝民;;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动力模型:创新极间共生关系决定系统演化[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吴中;席俊杰;张艳;;区域创新系统架构研究[A];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5 马倩美;;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6 王鹏;;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构建策略[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子彪;;区域创新系统测评方法与河北省实证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国外学术界聚焦区域创新系统[N];中国信息报;2003年
2 魏进平邋李子彪;培育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08年
3 辽宁省辽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姜军;论地方政府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作用[N];科技日报;2001年
4 攀枝花市科委 潘德均;加速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N];科技日报;2001年
5 上海市政府参事 上海软件行业专家 研究员 刘光龙;加快建设上海软件 公共服务创新体系[N];文汇报;2010年
6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杨永忠邋教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N];福建日报;2008年
7 河北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宏顺;河北产业聚集的现状及对策[N];河北日报;2008年
8 姜晓凌邋王阳;优化区位互联 共筑创业平台[N];上海科技报;2008年
9 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立足现状推进智慧园区健康发展[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剑;区域创新系统的风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张洪阳;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王帅;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制及其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李微微;基于演化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邓恒进;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研究——“四三结构”模型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胡明铭;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及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王亮;区域创新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演进规律与创新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石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侯风华;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崔博凯;河北沿海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模型构建与政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熊丽娟;四川省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胡照阳;成都市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井雨霞;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和效率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杨玉寅;安徽省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刘晓静;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运行机制及效率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卢一先;地方政府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贾越;基于生态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娜姿;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72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27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