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宋代广西地区农业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0 21:30

  本文关键词:宋代广西地区农业开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宋代 广西地区 农业 开发


【摘要】: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宋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所统治的320年间,两宋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北宋统治者在总结唐朝灭亡的教训时,认为“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所以广西地区在两宋时期成为边疆地区。基于此,宋王朝对广西地区进行了积极的经营。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起点。农业在古代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对广西地区的农业开发在广西地区的农业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宋时期的领土相对狭小,尤其南宋的地域只有北宋的三分之二,而宋代的广西地区是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为了弥补财政税收的不足以及向辽、西夏、金的贡赐银的需要,促使宋王朝对广西地区进行了积极经营。两宋对广西地区的积极经营,客观上加快了广西地区的发展。广西地区在两宋时期发展较快,广西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及畜牧业在两宋时期都得到一定的开发和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发展有:稻麦的种植、布匹的织造和大牲畜的饲养。由于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商品聚散地的出现,广西地区的交通业和商业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商品经济因此活跃起来。内地封建影响的扩大表现在:改变了社会风气、发展了教育事业、推广了医药的使用。这些都是促进广西发展的积极因素。为了促进广西地区的发展,宋廷首先是将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的独立建制对广西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为了对广西地区能进行有效的统治,宋廷在广西地区实施了 “羁縻”措施。据《宋史·地理志六》记载,宋廷在广南西路设置的羁縻州、县、峒共有71个。宋代在广西地区实施的“羁縻”制度比以前更加严密。宋廷在广西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开发政策和措施。首先是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有的是“躬耕籍田,以先天下”,再屡次发布重农诏令。广西地区的地方官吏也大多重视农业生产,并有劝农行为。其次是进行减免租税、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安抚流亡等措施。再次是设置农官劝课农桑和设置农师指导技术的方法,以及把垦田多少和户口的增减作为对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宋廷在广西地区另外还实施了一些其他的有利于农业开发的措施,如“垦田不报”、“屯田措施”、“以生熟户区别对待少数民族”、借款与民买耕牛农具等。这些政策和措施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了广西地区的农业开发。人口的增加,是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指标。宋代广西地区的户数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是72543户,到嘉定十六年(1223)则为528220户,在短短的243年里增加了7倍多,居于当时各路之首。宋代广西地区人口的剧增除了政府的保护人口、恢复发展人口措施的原因之外,移民则是一个主要因素。宋代移往广西地区的移民有避难的移民、农业类移民、商业类移民、谪官流放类移民、屯垦类移民、军事移民等其他类移民。这些移民和广西地区当地的居民一起大力地开发了当时广西地区的农业。宋代广西地区在农业工具方面的发展,除了曲辕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之外,其突出的是新农具踏犁的使用。踏犁不仅在当时广西地区的农业开发中起了重要作用,直到近代,牛耕虽已普及,在广西西北部地区仍有使用踏犁者。在农作制方面,宋代广西地区除了一年二熟制外,还产生了一年三熟制,即广西钦州地区的“月禾”。在农田耕作方法方面,宋代广西地区的畲田获得了发展,并得到了大力的开发和普及。由于农业的开发和发展,宋代广西地区的灌溉工具筒车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普及,由于筒车是一种特别适宜于丘陵山区地理环境的灌溉机具,到清代时广西地区已是处处有之。正所谓“宋代是筒车开始兴盛的时期”,而清代则是它的“全盛时代”。宋代广西地区的粮食作物得到了很大的开发。首先是水稻种植范围的扩大,其次是商品粮的大量增加和粮食的外输,再次是常平仓的设置等。这些都说明了宋代广西地区的粮食生产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以前的粮食不能自给,到宋代时不但能够自给而且还可以向外输出了。宋代广西地区水稻品种资源的开发主要是长腰米、铁脚糯的培育和占城稻的引进及推广。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不仅影响了宋代广西地区的农作制,还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稻作系统。麦历来是北方的粮食作物,到了宋代时由于北方人南移和人口增加等因素,广西地区开始种植麦类。麦的大面积种植,对宋代广西地区的农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宋时期麦的传入并没有改变广西地区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结构。宋代广西地区的经济作物也同样得到了大力的开发。宋代时,广西地区的苎麻已是全国的重要产区,麻纤维织的“},

本文编号:1275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275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8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