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工业能源效率时空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工业能源效率时空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 场景理论 收敛性分析 影响因素 时空效应
【摘要】:伴随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能源消费呈现出急剧攀升的态势,国际油价高企与能源供需矛盾相交织使得能源约束的“瓶颈效应”愈发凸显,与此同时,由于能源消耗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触目惊心。在这一背景下,能源效率的提升问题已成为中国破解能源困局的战略选择。与国际工业化强国相比,中国工业能耗平均高40%,其能源效率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内,由于各地工业化进程所处阶段不同,能源利用水平呈现较大的差异性。深入了解、比较分析各区域能源效率水平,并挖掘影响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对于深入推进中国能源经济转型进而促进新常态下的经济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和节能减排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并从空间上利用收敛性分析模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收敛性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从时间上利用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影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贡献率和冲击效应。主要贡献如下: (1)构建了基于场景理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理论框架,将二氧化碳当作非期望产出纳入该框架,并运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和节能减排分析评价 本文对原有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进行拓展,构建了基于场景理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理论分析框架。认为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不应该只局限于考虑区域自身能源的投入和产出问题,还应该考虑到区域间各种纷繁复杂因素对本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更加应该强调其生态环保的文化价值观。因此,本文将二氧化碳当作非期望产出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并运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和节能减排潜力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省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着过高估计的现象;东部沿海区域、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西部的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依次递减;西部、中部、东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节能潜力依次递减;西部、中部、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的减排潜力依次递减。 (2)通过构建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及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性 通过构建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绝对收敛、条件收敛、俱乐部收敛四种收敛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全国及中国东部沿海、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西部四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四大经济区域的工业能源效率差异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下降,其差异会持续存在;东部沿海区域内部各省份的工业能源效率趋于各自的稳态水平,它们之间的差异会持续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步缩小的态势;西部区域内部各省份的工业能源效率也趋于各自的稳态水平,其差异也会持续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会缩小;中部区域内部特征相似的省份其工业能源效率会趋于共同的稳态水平,而内部特征不同的省份其稳态水平会有所差异,且这种差异会一直存在并无法缩小。东北老工业基地内部各省份的工业能源效率有逐步缩小的态势,但最终还是趋于各自的稳态水平。 (3)构建了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体系,通过包含地区固定效应的区域工业能源效率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因素与能源效率的关系 在现有国内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率、贸易进口额、贸易出口额四个指标,构建了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体系,利用30个省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包含地区固定效应的区域工业能源效率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从空间上分析了影响因素与能源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工业能源效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中国对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倾斜性导致了中国区域工业能源效率基准水平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能源价格、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出口额对能源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人均GDP、贸易进口额对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城市化率、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4)通过构建影响因素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面板VAR模型,分析了影响因素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贡献率和冲击效应 本文构建了10个影响因素与能源效率的面板VAR模型,运用方差分解法和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从时间上,分析了影响因素对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贡献率以及影响因素变动对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价格、人均工业产值、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贸易进口额、贸易出口额、城市化率、能源消费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贡献率依次递减;能源价格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先正后负的冲击效应,能源消费结构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先负后正的冲击效应,人均工业产值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正负反复震荡的冲击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城市化率、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贸易进口额、贸易出口额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始终产生负向冲击效应。 本文构建了基于场景理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理论框架,从自然属性的能源效率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宏观意义的能源效率问题。运用超效率SBM-DEA模型、收敛性分析、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脉冲效应函数等方法,通过对中国30个省的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时空效应,使现有的能源效率问题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善性。研究成果对政府制定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与方法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祥;成金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2 沈能;;能源投入、污染排放与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区域空间分布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3 叶祥松;彭良燕;;我国环境规制下的规制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1999-2008[J];财贸经济;2011年02期
4 李治;李国平;;城市能源效率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6期
5 姜磊;季民河;;基于空间异质性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机制的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6 张伟;吴文元;;基于LMDI的长三角都市圈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对长三角都市圈1996~2008年工业部门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7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8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9 李兰冰;;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与解构——基于“管理—环境”双重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6期
10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本文编号:1281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281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