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城市研究:内涵、机制及测评
发布时间:2017-12-14 07:15
本文关键词:消费城市研究:内涵、机制及测评
【摘要】:消费城市(Consumer City)理论是本世纪初,针对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而兴起的一个理论。该理论指出城市的未来在于消费者,在居民收入财富不断提高和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这两个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趋势之下,城市功能将更多地转变为消费中心。一方面,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增长会引起居民消费层次和需求的升级,当居民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情感交流时,城市的消费功能开始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居民不断提高的消费层次和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只有在城市发达的商业、服务业和高密度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特别地,消费者的很多高层次需求,如高等教育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养老消费以及情感需要等,通常要求消费者以市民的身份去获取,空间上靠近城市有众多好处。而且,随着收入和财富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也相应提高,城市里高频次的消费模式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进一步,收入和财富水平的普遍提高将保证居民越来越可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消费和享受消费。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生产中心功能与消费中心功能逐步分离,生产第一线与消费者的距离进一步分离;高素质人才与生产第一线逐步分离,城市的生产功能有所弱化。研究发现,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发展思路可能与过去有所差别,已经无法完全像过去一样从生产的角度解释今天的城市发展现状和未来城市的出路。现实中一些大城市表现出在工业生产外迁的同时“逆向交通通勤增长”和实际工资下降的趋势。换言之,对普通城市居民来说,他们可以住得离生产区更近,为什么他们还选择在城市中居住?对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居民来说,城市实际工资也在下降,为什么还留在城市?而且,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不像一个生产中心,很多现代城市的发展已经不能单用生产中心来解释,需要增加新的维度。消费城市理论认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在于消费,消费机会是导致城市聚集的重要因素,居民愿意忍受实际收益的下降是因为城市消费能够弥补其损失。在新现象指引下,消费城市理论兴起。由于消费城市发展理论尚在兴起,在许多方面都有待加强,基本理论框架还未完善,相关研究并未说明消费城市形成发展的基本机制以及运行方式。因此,本文着眼于消费城市基本理论框架的丰富和探索为导向,明晰消费城市的内涵、机制与评价体系:首先,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城市发展脉络和基本理论界定消费城市的内涵;其次,推导消费城市的运行机理,指明消费城市的内生动力、微观基础、外在条件、运行逻辑和影响因素;再次,根据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提出我国消费城市的现状和潜力测评体系;又次,对测评体系设计的指标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测评体系;最后,根据测评体系算出我国各地消费城市发展的现状和潜力,并提出我国消费城市发展的策略。紧扣研究的基本逻辑,本文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旨在明晰研究背景和目的,阐明研究的基本逻辑和思路。主要包括:提出选题背景,解答本文研究的基本前提、思路和主要目标,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研究现状及评述,意在明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前沿和现实基础。包括:消费城市内涵及运行机制、城市消费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消费城市的经验证据和相关实证研究、城市测评体系及其他研究的文献综述。通过梳理发现,当前的消费城市理论还缺乏一个完善的机制框架,一方面仅通过列举城市消费的好处,来说明城市消费的集聚力;另一方面,缺乏对城市消费如何促进城市发展的研究,将其简单归结为消费者的消费实践自然推动发展。第三章城市发展变迁与消费城市兴起。首先,归纳城市发展变迁的基本轨迹,提出城市发展的基本启示,包括一般历史进程、我国城市发展经验和国外城市转型经验;其次,揭示工业化后期消费城市兴起的迹象;最后,明确消费城市的内涵。第四章消费城市作用机理。首先,论述消费城市形成的内生动力、微观基础和外在条件;其次,根据内生动力、微观基础和外在条件的相互作用,推出消费城市的作用机制,包括城市消费集聚机制、城市消费推动机制和城市消费平衡机制;最后,从分析阻碍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因子出发,推导消费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自然与社会环境、城市公共消费品及服务、商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消费品的品质与独有性以及人力资本存量变化与高等教育消费发展等。第五章消费城市测评体系研究。结合消费城市内涵、影响因素等理论分析和城市发展转型的经验,提出我国消费城市发展现状和潜力测评指标体系以及测评方法。建立了由消费发展水平、消费集聚力和消费推动力三个维度构成的现状和潜力评价体系。第六章我国消费城市评价体系的实证检验和修正。首先,分析了现状测评体系检验和潜力测评体系检验的目标差异:前者检验的目标是考察测评体系是否真实反映现实情况,后者检验在于验证指标体系是否真实影响消费城市潜力;其次,建立不同的方法对现状测评体系和潜力测评体系进行检验,其中,现状测评检验主要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验证主观量化和客观量化的对应一致性,潜力测评检验主要是建立回归模型来检验指标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验证的结果表明,一是测评体系中大多数指标的选择符合要求,但需要进行个别调正;二是等权重的方法并不适合消费城市发展测评,各类影响因素间的差别较大。第七章我国消费城市测评的基本结果分析。通过修正后的评价体系对我国消费城市发展情况进行测评,结果表明,从消费城市发展现状看,我国消费城市发展的总体水平普遍不高,还未出现比较明显的消费城市。比较而言,北京和上海消费城市的发展相对明显,这与历史和国外消费城市发展的经验基本相符。从消费潜力看,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城市排名居前,反映出消费城市发展潜力与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同步性,未来消费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潜力大小,与当前城市所处的经济阶段存在较大关系。这一点,与欧美城市发展的经验也比较一致,消费城市多出现在后工业化时期的大城市,因为大城市既具有良好的消费设施、服务和供给,又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满足就业要求,容易在工业化后期转化为消费功能主导,由生产城市走向消费城市。第八章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综合全文研究,提炼出如下结论:消费城市的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且它的发展存在内生路径与外生跳跃;消费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产业升级有紧密联系;消费影响我国居民的城市选择决策的重要原因;高房价是制约我国消费城市发展的关键障碍;我国消费城市发展面临诸多初期阵痛。并提出建议:科学规划消费城市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均衡和改善城市消费发展状况,加速市场导向的市民化步伐,加强区域和城市政策良性互动,优化城市居住消费功能,完善吸引人力政策。基于这样的研究内容安排,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的观点,重新界定消费城市的内涵,与过去就消费而言消费城市内涵的界定相区别。认为消费城市需要将消费与生产相结合,消费城市并不是没有生产,而是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推进着消费城市发展。第二,探索性的分析了消费城市的内生动力、微观基础和作用机制,并据此较早进行消费城市测评体系研究,并在测评体系的实证模型方面进行摸索,提出现状测评和潜力测评的不同方法,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提供实证检验的论据支持。第三,对城市消费聚集力检验模型进行修正,一是提出用预期收入与房租回归的残差取代收入与房租回归的残差作为消费收益,并用随机游走估算我国主要城市居民的预期收入;二是提出房价和城市人口存在交互影响,不能直接建立模型,可从房价的供给端寻找合理工具变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中根;;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学家;2015年12期
2 王裕国;;创新开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境界[J];经济学家;2015年12期
3 李国芳;;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建设方针的提出过程及原因[J];城市史研究;2014年02期
4 徐盛国;楚春礼;鞠美庭;石济开;彭乾;姜贵梅;;“绿色消费”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4年07期
5 毛中根;孙豪;黄容;;中国最优居民消费率的估算及变动机制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03期
6 王宁;;城市舒适物与消费型资本——从消费社会学视角看城市产业升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赫曦滢;;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逻辑及启示[J];理论月刊;2014年01期
8 汪明峰;孙莹;;全球化与中国时尚消费城市的兴起[J];地理研究;2013年12期
9 吴军;夏建中;特里·克拉克;;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新理论范式[J];中国名城;2013年12期
10 钟陆文;;创建“适宜消费城市”探讨——以佛山市为例[J];消费经济;2013年05期
,本文编号:1287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28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