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6 07:11
本文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制度研究 出处:《武汉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对外直接投资 风险防范 投资协议 对外投资保险制度
【摘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迅速,经历了探索起步、稳步调整、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四个发展阶段。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企业“走出去”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事件频发。为此,有必要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防范。本文将首先定性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及其来源,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我国企业应对风险的现实表现,再利用投资引力模型研究政治风险和投资协定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后通过借鉴国外风险防范的先进经验来提出具体的应对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说明全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等。主要内容。首先理清了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概念,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及风险防范的概念和内涵,然后梳理了国内外主流的对外投资风险理论和风险治理与预警理论。第二,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来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等,其中政治风险是最重要且具有决定性的风险,也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此外,跨国并购风险和金融危机后的新风险等问题开始突显。而风险来源主要是:从国际层面讲,包括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衡、全球金融危机、全球产业重构等;从政府层面讲,我国对外投资立法滞后、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缺失、投资协定的实际效果较弱等;从企业层面讲,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薄弱、海外投资经验不足、投资领域过于集中。第三,分析我国企业应对风险的现实表现。通过案例分析法,研究中铝、三一、华为三个典型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表明,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除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外,更重要的也是更容易被中国企业忽视的是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本地化等方面。因此,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应切实遵循东道国法律、履行好社会责任、营造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对外投资企业形象。结论。通过检验政治风险和投资协定的影响。实证发现:第一,整体而言,政治风险指标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并不显著;细分不同种类政治风险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般远离存在外部冲突风险的国家,同时倾向进入法律秩序环境较差的东道国。鉴于此,为避免我国外资风险事件频发,我国企业“走出去”迫切需要加强风险防范。第二,双边投资协议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双边投资协议的质量不高。为此,我国应签署更高水平的双边投资协议,促进和保护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第六章研究外资保护的国际经验。本章将从国际投资比较法的角度出发,研究美、日相关制度以及国际双边、多边协议。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发达国家外资保护立法目的强调对外资流向他国的保护与激励;第二,围绕海外投资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相关措施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政治协商与外交政策;第三,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承保机构一般为公共机关,承保险别主要为政治风险;第四,双边投资协议是保护本国海外投资者利益的主要方式,以此弥补国内立法在域外效力不足的问题。建议措施。探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以及防范制度的构建。主要政策建议包括:第一,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制定《对外投资法》,引导、规范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第二,构建对外投资保险制度,明确承保险别、合格投资等,并建立代位求偿制度;第三,双边投资协定的条款更加规范化,重点围绕产能合作展开;第四,从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和法律风险三方面着手,完善投资环境评估体系;第五,重视新型投资风险,包括劳工标准、环保标准、人权标准等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5
,
本文编号:1336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33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