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通货膨胀的宏观成分、宏观冲击与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18:33
【摘要】:一直以来,有关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关联机制的研究就是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麦科勒姆规则与泰勒规则的提出为这一领域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随后许多学者在这两大经验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研究,并发现规则型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平抑通货膨胀与产出波动。然而需要指出,以往的多数研究都存在着一个共性弊端:他们多是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替代通货膨胀,进而研究货币政策规则的有效性,但使用CPI作为通货膨胀的替代指标会存在资产价格、生产者出厂价格等方面的漏出,这会导致模型拟合存在经济意义层面上的缺失,进而无法完全捕捉中央银行政策操作的意图。有鉴于此,本文将从完善通货膨胀指标构建,和进一步理解货币政策规则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对这两大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本文全文分为6个章节进行研究,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紧缩)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指出传统使用CPI或PPI指标代替通货膨胀进行物价水平监测的弊端,同时对有关CPI与PPI二率背离的研究进行总结与综述,指出本文的核心研究目的,同时对以往有关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键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从货币政策规则的角度进行研究,分别使用CPI和PPI纳入货币政策规则,探究货币政策对二者调节机制的非线性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发现,名义利率根据CPI和PPI变动的调整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偏好,而这也是CPI和PPI二率背离的部分原因。此外,从我国当前CPI和PPI的走势来看,由于名义工资和农产品价格具有刚性特征,因此CPI的波动相对稳定并处于可控范围,而受传统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PPI已经连续数月走低,并且并未出现明显的反转态势,因此,货币当局应高度重视CPI与PPI之间的二率背离,同时在名义利率调整的过程中应更注重对PPI的调控效应。第三章延续第二章的研究思路,从混频数据的角度具体解析货币政策调控对CPI波动以及PPI波动的平抑作用(包括调控力度,调控时间以及后续影响三个方面),同时对比混频数据模型与传统模型的精确度,为这一领域内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混频数据模型进行研究更能提高VAR模型的参数估计精度,同时能够有效缩小脉冲响应的置信区间。第四章同样延续了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思路,并采用带有时变系数的TVP-VAR模型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不同时点上货币政策对平抑CPI和PPI波动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受我国现阶段广义货币供给超发的影响,政府和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总量调控的使用已经较为审慎,从其政策力度来看,现阶段广义货币供给调整依然能够有效平抑CPI与PPI的波动,但其政策调控力度较以往已经明显减弱,并且政策持续期明显延长,这说明现阶段的货币政策调控更重视预调与微调,而并不采取短期内的强刺激措施。此外,对比中国典型经济波动阶段内的货币政策调控可以发现,次贷危机期间,货币政策的调整力度最强,但其会面临远期福利成本约束,因此,研究者与政策制定者应高度重视经济变量在不同水平值下作用关系的改变,尽量减少短期内的强刺激措施,从而使货币政策调控更加有效。第五章总结前文的研究结论,指出单独使用CPI或PPI进行通货膨胀监测的弊端,随后进一步采取FAVAR模型从指标拟合的角度出发,计算中国通货膨胀的宏观成分与冲击,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价格波动能够解释我国通货膨胀波动的绝大部分,这说明仅使用CPI指标进行通货膨胀监测可以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意图。但通过将CPI与核心通货膨胀指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自2013年PPI进入负增长时期以来,其对我国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影响已经越发凸显,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以核心通货膨胀指标进行测算,中国通货膨胀水平一直在零线附近波动,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将面临较大的通缩压力。第六章在第五章核心指标构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采取DSGE模型探究价格规则和数量规则对熨平核心通货膨胀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价格规则与数量规则都能够有效平抑核心通货膨胀波动,但使用货币数量规则调控通货膨胀将面临着远期福利成本约束,这也是我国中央银行现阶段采取名义利率调整而审慎广义货币供给发放的根本原因。但有一点需要指出,名义利率调整存在着零利率下界约束,所以价格调整手段同样不宜过量。而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选择而言,其更应注重对公众预期的管理,增强政策的公信力,拉长降息周期的期限结构,并采取非对称的方式治理通货紧缩,从而确保在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前提下,完成对本轮通货紧缩的预防与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22;F7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斌 ,高善文;2004年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值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23期

2 夏斌 ,高善文;2004年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值的选择[J];金融信息参考;2004年02期

3 汪贵华;;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48期

4 鲁政委;;关注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变化的多样性[J];中国外汇;2007年11期

5 张永鹏;;我国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物价的利弊分析[J];特区经济;2008年05期

6 郭愫;;论货币政策调控程序法制化[J];法制与社会;2010年19期

7 邱华炳,欧阳昌琼;关于市场经济与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的思考[J];福建金融;1993年03期

8 王宇;让市场在货币政策调控中更多地发挥作用[J];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Z4期

9 丁德章;不断提高政府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水平[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10 张帆,张文棋;论货币政策调控艺术[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贺强;张玉良;;2006年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固定资产投资的效果及问题分析[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国松;;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分析[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莫 刘振冬;中国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N];经济参考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张艺良;货币政策调控日趋隐蔽 市场呼吁应增加透明度[N];农村金融时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王辉;货币政策调控现“新常态”[N];中国证券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苗燕;周小川:对症下药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闫立良;十年张弛有度 货币政策调控日臻成熟[N];证券日报;2012年

6 孙丰山;人民币“走出去”与货币政策调控[N];金融时报;2013年

7 周子勋;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或更趋主动[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8 安信基金总经理助理兼固定收益部总经理 李勇;货币政策调控和传导机制的新变化[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倪铭娅;物价谷底明晰 货币政策调控更趋谨慎[N];中国证券报;2012年

10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张茉楠;货币政策调控思路亟待创新[N];中国证券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月灵;通货膨胀的宏观成分、宏观冲击与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王刚;货币政策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佳慧;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房价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丽丽;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房价的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海燕;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景麟德;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转型及其风险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张文丽;核心CPI测度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李公涛;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力区域差异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伍雪玲;中国资产价格的宏观经济效应及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8 孟繁博;后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磨琪卉;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房价有效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0 颜高明;基于Taylor规则视角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72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772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d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