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辽东半岛积石冢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1 22:56
【摘要】:文化的衍生、发展和传播都不开人类的影子。红山文化晚期已发展至该文化的鼎盛时期,尤其是积石冢及相关遗存的出现,更能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在距今5000年前后红山文化突然消失,但辽东半岛地区积石冢晚于红山文化之后兴起,两者当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和渊源关系。就目前的发现来看,在地理上,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分布以大凌河上游一带最为集中,地理位置位于辽西地区的东南部,辽东半岛积石冢则分布在沿渤海海岸线附近的高地;在时间上,红山文化积石冢消失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而辽东半岛积石冢的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因此推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红山文化中后期墓葬的主要形式为积石冢,这种特殊的形态和“唯玉为葬”的葬俗在红山文化覆盖区域内被大量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已发现的建平与凌源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这种特殊的墓葬形式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文化墓葬相比有着显著的特征。通过对比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的丰富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积石冢的规模和等级是按照一定的规划建造而成的。对于积石冢的深入探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红山文化的兴盛以及社会结构和宗教习俗等变化。而辽东半岛发现的老铁山、四平山等积石冢晚于红山文化,且在辽东半岛的沿渤海东岸大量分布,对于时间交错、空间相异的不同文化来说,墓葬习俗与宗教兴衰是紧密相连的,从相近的墓葬形制、相近的随葬器物等因素来看,更能说明两者之间的文化联系。通过分析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积石冢和辽东半岛积石冢的文化内涵,我们认为辽东半岛地区的积石冢应该源于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积石冢,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8
本文编号:2789671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方殿春,刘晓鸿;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再一次调查与发掘[J];北方文物;2005年02期
2 徐子峰;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徐子峰;;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辽东半岛石墓文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朱达;王来柱;张春坤;杜志刚;王晓磊;史晓英;杨霞;胡国富;穆启文;;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大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年10期
5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叶万松;李德方;;红山文化积石冢与兽面玉牌浅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亚明 记者 郑海涛;朝阳县发现大规模红山文化积石冢群[N];朝阳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维军;肩挑重担有硬骨[N];朝阳日报;2009年
3 记者 马隽;龙城新区“三普”发现425处文物[N];朝阳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苗伟;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辽东半岛积石冢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89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789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