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基于知识自组织演化的企业动态能力衍生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1 08:58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呈现出复杂多变、非线性和非常规的状态。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顾客需求偏好持续改变、产业壁垒不断降低、竞争点日趋多元化。这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快的获取与消失、行业规则越来越易于被打破、顾客忠诚度持续的转换。于是,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大多数企业开始从传统的战略思维进行转型,利用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整合的方式寻求新的价值创造。学术界也不得不开始对传统管理方式进行重新定位,思考其应如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然而,通过对国内大多数企业的调研可以发现,目前依旧存在许多国内企业领导者热衷于对知识的学习和管理,却并不了解知识如何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许多企业盲目跟风进行知识创新,以学习型组织的盲目设置为导向,结果导致企业自身丧失独特的竞争优势。还有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依旧采取捍卫原有知识创新机制,固守陈规、官僚主义和组织结构臃肿等现象极为严重。政府的补贴和行业垄断成为其利润来源的主要途径,这部分企业已逐渐丧失市场的竞争力。可见,处于中国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正表现出许多特有的行为和行动方式,研究的挑战也不能局限于关注企业应如何获取新知识,而是如何将知识这种战略性资产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转化为持久的竞争优势。遗憾的是,无论是战略管理还是知识管理,知识在组织中的演化机理以及知识与竞争优势的黑箱过程依旧难以被揭示。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动态能力理论被提及和广泛应用。对动态能力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Collins的组织能力阶层理论。该理论以质疑波特的战略定位学派为出发点并结合资源基础观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持续”的来源。为了回答“持续”这一问题,Collins通过系统总结组织能力的定义,按照其在组织中的存在等级将能力分成三类。接下来,Teece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对动态能力的研究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作者同样基于波特的产业定位、战略冲突、和资源基础观等核心理论系统阐述了动态能力的生成逻辑与内涵,并通过资产、路径、组织过程三方面来剖析动态能力的本质属性,从而提出“动态能力生成于整个组织过程中,由企业资产和路径选择所决定”这一标志性结论,最终将动态能力的维度分为协调/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重构能力三方面。不过,之后有许多学者从实证角度出发指出了Teece的动态能力并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而是通过产品开发能力、结盟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等多种“实质性能力”对竞争优势产生了间接影响。这部分成果是以完成企业组织内部具体战略或过程视角来研究动态能力,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具有同义重复之嫌”。 于是,为了能进一步探究企业动态能力的衍生机理,以知识管理视角研究动态能力被纳入到了学者们的范畴,其相关的研究方法和随之产生的结论也被一些学者相应整理为“内容”观与“过程”观两大知识流派。实际上,无论是“内容”观还是“过程”观,其根本的研究脉络仍然聚焦于将知识视为一种战略性资产,组织学习机制成为了动态能力生成的媒介。因此,利用“内容”观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交互与转化来体现具体的动态能力生成,同时结合“过程观”学习机制的设立来反映组织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快速反应,已成为现如今以知识视角研究动态能力生成的最大难点。 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尝试借鉴计算实验演化的实证方法来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遗传与迭代,通过重组与变异的手段来探索知识在组织中的演化机理。随后,为了进一步揭示从知识自组织演化到动态能力生成之间的路径关联,本文部分借鉴了Eisenhardt等人研究成果,其中包括研究动态能力需要首先研究企业的最佳实践方式,也就是明确企业的“实质性能力”。因此,知识自组织演化成为实质性能力生成的基本路径。也就是说,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实质性能力形成的路径的选择,界定“实质性能力路径”的特征和内在机理。这样,知识自组织演化作为路径选择的起点,其内在影响因素成为实现“实质性能力路径”的方式。其中组织规模因素、知识搜索方式和学习机制的设立都会对实质性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可见,从知识自组织演化到动态能力之间,本文用“实质性能力”进行对接也符合能力阶层理论的观点。 正因如此,阶层理论的特性对整合现有动态能力理论起到关键作用。为了能够最终探寻实质性能力到动态能力之间的阶层进化过程,研究又将实质性能力以核心能力予以代替,并探索不同时期、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企业核心能力到动态能力的衍生路径。在探寻衍生路径的过程中,动态能力的维度被划分为机会识别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其中机会识别能力在本文中体现在亚泰集团对内部官僚性资源和外部稀缺资源的识别上,此时机会来自于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两个方面;资源获取能力是亚泰集团实现早期成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由于亚泰集团具有典型的国企背景特征,所以公司在外部融资渠道上有着先天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使亚泰集团在早期资本积累和中后期项目融资上能够快速获取所需资金。当然,亚泰集团运用资本运营手段兼并、吸收、重组了东北地区多家水泥企业和具有优质资产的亚泰热力公司,这种资源获取能力也是亚泰集团动态能力的另一维度体现;最后,亚泰集团的资源整合能力受到组织惯例的限制并没能在成熟期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上,动态能力的建立关键在于组织如何整合新资源并克服原有的惯例,这也是亚泰集团在成熟期面临的最大困难。由于人才引进后不能长久留住,使企业缺乏新知识的创新和创造,内部的固有惯例阻碍了集团的长久发展,资源整合能力的培育和完善成为亚泰集团未来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最终,本文成功构建了动态能力衍生路径模型,其中中国转型经济背景特征、知识自组织演化影响因素、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的三个子维度都被包含其中,并被完善的整合起来。基于此整合模型,未来的学者需要进一步基于分类研究时间、生命周期视角、核心能力前置因素界定、动态能力度量体系完善与构建以及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最佳实践五个方面开展后续的研究工作,从而为全面揭示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衍生机理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279.2
【部分图文】:

论文研究,内容


瓶颈图1.1 论文研究内容1.2.2 研究方法在解决不同研究问题时,研究方法的合理选择对于研究结论的影响十分重要。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有着不同的优势,研究者必须理解不同方法的缺陷性,发挥方法的优势和长处,从而为自身的研究对象服务1。基于此,本文为了能够真实反映研究问题的内在特性,本着解释理论和检验真理的目的,首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通过获取文献内部详实和经典的理论成果作为本文研究开展的前提;接下来,依据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对现有理论进行了逻辑梳理和延伸,拓展后的新理论更加能够反映研究问题的本质。基于以上的研究目的

框架图,论文研究,框架,实践研究


论文研究框架

适应度,范围,运行算法,距离图


运用同样的方法,把初始范围分别设置成[1:1.5]和[1:9],运行算法,于是得到图3.4和图3.5。图3.3 初始范围为[1:1.01]时的最佳适应度值和平均距离图3.4 初始范围为[1:1.5]时的最佳适应度值和平均距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旺盛;;基于组织学习的动态能力研究[J];财贸研究;2006年02期

2 唐春晖;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当代财经;2003年10期

3 李兴旺,王迎军;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与前瞻[J];当代财经;2004年10期

4 阙四清;;论企业创新机制[J];当代经理人;2006年08期

5 王凤彬;企业集团组织规模与边界的有效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10期

6 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2期

7 张映红;;动态环境对公司创业战略与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1期

8 罗珉;刘永俊;;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1期

9 吕鸿江;刘洪;;转型经济背景下的组织复杂性动因研究: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导向的作用[J];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10 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模型与一个中国企业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809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809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7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