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对制造业产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05 00:57
自“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以来,引起了一场制造业革命,对于整个制造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产出增长动力不足,依然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和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作为吸收外资最多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一直被视为促进制造业生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FDI技术溢出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以知识和技术引入为主的技术进步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对制造业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重引进,轻吸收”导致了技术依赖,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有效的吸收能力与吸收条件。因此我们在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溢出优势转换为自身生产尤为重要。本文从制造业行业的整体和不同类型行业的角度出发,探究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对制造业产出有何种影响。在理清FDI技术溢出对产出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引入行业吸收能力要素,借助吸收能力模型,构建了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对制造业产出影响的分析框架。探究FDI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的协同作用对制造业产出影响。选取《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制造业26个行业的数据作为总样本以及各类型行业样本,建立相关实证模型,进...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忽略其动态学习过程。图2-1Cohen&Levinthal吸收能力模型资料来源:Cohen&Levinthal(1990)(2)Zahra&George吸收能力模型Zahra&George(2002)认为吸收能力的研究要重视动态学习过程,即企业获娶消化、转化和利用外部组织管理的整个动态流程,同时指出社会相关机制在潜在吸收能力向现实吸收能力转化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创造性地联系了组织的动态竞争优势,突出了吸收能力的动态性,并分解了吸收能力的构成部分以便于理解,满足了许多研究的需要,因此使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图2-2Zahra&George吸收能力模型资料来源:Zahra&George(2002)(3)Lane吸收能力模型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Lane等(2006)构建的吸收能力模型包括探索性学习、转化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三大维度。这三个维度要求企业不但需要具备模仿其他企业的经验与技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有利用外部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商业化的能力。他们还指出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将影响吸收能力。内部因素如组织结构和流程、企业战略,外部因素如知识环境、产业环境、合作伙伴间知识的相似性等知识本身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图2-3Lane吸收能力模型资料来源:Lane等(2006)综合研究发现,不同学者采用的理论基础和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他们对吸收能力的概念、前因及后果变量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分歧。随着吸收能力理论的不断深入,学者们的研究思路逐渐从绝对吸收能力向相对吸收能力演变,从社会认知理论向动态能力理论演变(艾志红,2017)。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吸收能力理论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吸收能力定义的界定及维度划分尚未达成共识,仍然存在一定分歧,这也是阻碍吸收能力研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未来有关吸收能力理论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充实的地方,尤其是其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2.3关于FDI技术溢出与吸收能力的研究2.3.1吸收能力对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吸收能力最初是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为经济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关于FDI技术溢出的研究慢慢聚焦到吸收能力上,Wang&Blomstrom(1992)认为技术溢出不是一个自发主动的过程,东道国接收方必须具备吸收和消化并将类似的技术应用到自身生产中的能力。FDI技术溢出偏重于知识供给方角度,即扩散源角度,而吸收能力偏重于知识需求方角度,即接收方角度,两者相互关联,反映知识扩散的过程(魏守华等,2017)。Keller(1998)认为单纯地引进技术而不改变本国的吸收能力,将不会带来经济增长,并且还会抑制其自身的研发生产效率。陶长琪(2010)通过分位数回归法探究吸收能力对FDI技术溢出的影响。Kim&Minjung(2016)使用韩国制造业的企业级数据研究了外国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差距、技术溢出与中国的技术进步:基于中美行业贸易数据的实证分析[J]. 谢建国,张宁. 世界经济研究. 2020(01)
[2]技术差距、外资溢出效应与本土企业绩效[J]. 刘应元. 统计与决策. 2019(24)
[3]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 余东华,张鑫宇,孙婷. 世界经济. 2019(08)
[4]异质性FDI技术溢出和技术进步偏向性跨国传递:来自中美的经验证据[J]. 王林辉,江雪萍,杨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5]基于行业技术相似度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陈颂,卢晨. 国际贸易问题. 2019(01)
[6]FDI与企业创新:溢出还是挤出?[J]. 石大千,杨咏文. 世界经济研究. 2018(09)
[7]FDI技术溢出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J]. 赵莉,胡逸群.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8)
[8]不同来源FDI、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 傅京燕,胡瑾,曹翔. 国际贸易问题. 2018(07)
[9]国外技术引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异质吸收能力——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检验[J]. 汪晓文,杜欣,张恒铭.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4)
[10]空间异质视阈下技术多维溢出、吸收能力与技术进步[J]. 上官绪明.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04)
本文编号:2898567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忽略其动态学习过程。图2-1Cohen&Levinthal吸收能力模型资料来源:Cohen&Levinthal(1990)(2)Zahra&George吸收能力模型Zahra&George(2002)认为吸收能力的研究要重视动态学习过程,即企业获娶消化、转化和利用外部组织管理的整个动态流程,同时指出社会相关机制在潜在吸收能力向现实吸收能力转化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创造性地联系了组织的动态竞争优势,突出了吸收能力的动态性,并分解了吸收能力的构成部分以便于理解,满足了许多研究的需要,因此使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图2-2Zahra&George吸收能力模型资料来源:Zahra&George(2002)(3)Lane吸收能力模型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Lane等(2006)构建的吸收能力模型包括探索性学习、转化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三大维度。这三个维度要求企业不但需要具备模仿其他企业的经验与技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有利用外部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商业化的能力。他们还指出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将影响吸收能力。内部因素如组织结构和流程、企业战略,外部因素如知识环境、产业环境、合作伙伴间知识的相似性等知识本身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图2-3Lane吸收能力模型资料来源:Lane等(2006)综合研究发现,不同学者采用的理论基础和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他们对吸收能力的概念、前因及后果变量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分歧。随着吸收能力理论的不断深入,学者们的研究思路逐渐从绝对吸收能力向相对吸收能力演变,从社会认知理论向动态能力理论演变(艾志红,2017)。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吸收能力理论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吸收能力定义的界定及维度划分尚未达成共识,仍然存在一定分歧,这也是阻碍吸收能力研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未来有关吸收能力理论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充实的地方,尤其是其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2.3关于FDI技术溢出与吸收能力的研究2.3.1吸收能力对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吸收能力最初是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为经济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关于FDI技术溢出的研究慢慢聚焦到吸收能力上,Wang&Blomstrom(1992)认为技术溢出不是一个自发主动的过程,东道国接收方必须具备吸收和消化并将类似的技术应用到自身生产中的能力。FDI技术溢出偏重于知识供给方角度,即扩散源角度,而吸收能力偏重于知识需求方角度,即接收方角度,两者相互关联,反映知识扩散的过程(魏守华等,2017)。Keller(1998)认为单纯地引进技术而不改变本国的吸收能力,将不会带来经济增长,并且还会抑制其自身的研发生产效率。陶长琪(2010)通过分位数回归法探究吸收能力对FDI技术溢出的影响。Kim&Minjung(2016)使用韩国制造业的企业级数据研究了外国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差距、技术溢出与中国的技术进步:基于中美行业贸易数据的实证分析[J]. 谢建国,张宁. 世界经济研究. 2020(01)
[2]技术差距、外资溢出效应与本土企业绩效[J]. 刘应元. 统计与决策. 2019(24)
[3]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 余东华,张鑫宇,孙婷. 世界经济. 2019(08)
[4]异质性FDI技术溢出和技术进步偏向性跨国传递:来自中美的经验证据[J]. 王林辉,江雪萍,杨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5]基于行业技术相似度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陈颂,卢晨. 国际贸易问题. 2019(01)
[6]FDI与企业创新:溢出还是挤出?[J]. 石大千,杨咏文. 世界经济研究. 2018(09)
[7]FDI技术溢出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J]. 赵莉,胡逸群.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8)
[8]不同来源FDI、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 傅京燕,胡瑾,曹翔. 国际贸易问题. 2018(07)
[9]国外技术引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异质吸收能力——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检验[J]. 汪晓文,杜欣,张恒铭.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4)
[10]空间异质视阈下技术多维溢出、吸收能力与技术进步[J]. 上官绪明.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04)
本文编号:2898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898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