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想象与真实:民族旅游地游客地方感研究 ——以云南丽江泸沽湖景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0 05:06
  如何让旅游者从旅游中获得亲切的审美经验,体验到不同的意义,地方和地方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切入角度。旅游者的想象关系到对民族旅游地的最初感知,而其真实性感知则关系到后续的一系列旅游体验。旅游者地方感的形成是一个综合各种因素的复杂过程,但是目前地方感研究似乎忽视了这两种关键因素,旅游者的想象、真实与地方感之间还存在着模糊不清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丽江泸沽湖景区为研究案例地,首先,对地方及地方感、地理想象以及旅游真实性进行梳理和分析。其次,设计调查问卷并完成发放和收集,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获取各理论的维度。然后在文献的支撑下提出理论假设,构建概念假设模型。最后,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检验,获得最终的结构模型和路径系数以及中介关系,并且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解释。本文的研究结论为:(1)提出旅游者的地理想象是由自然想象、文化想象和情感想象三个维度构成。确定旅游者的真实性感知有客体真实和活动真实两个维度,地方感有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2)地方依恋的形成有游客对旅游地的自然想象、文化想象和情感想象成分。地方认同的形成有游客对旅游地的自然想象、文化想象成分;而情感想象对地方认同的影响却不显著。游客对旅游...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想象与真实:民族旅游地游客地方感研究 ——以云南丽江泸沽湖景区为例


技术路线

概念,地理学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安妮·布蒂默(Anne Buttimer)、段义孚(Yi-fu Tu-an)和雷尔夫(Edward Ralph)相继把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引入到人文地理学中,并与大卫·莱伊(David Ley)、大卫·西蒙(David Seamon)和赛明思(Marwyn Samuels)等地理学者开启并发展了人文主义地理学流派[23]。安妮·布蒂默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角度思考了人与空间关系,她认为社会空间具有关系性,在这个关系空间中人的主观意识(如价值、感知和经验)与客观环境在各个尺度上相交织[24-26]。安妮·布蒂默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开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她并没有最早研究地方观念。真正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下地方观念的集大成者是段义孚[27-28]。在《恋地情结》中,段义孚用巴什拉的“恋地情结(Topophilia)”来表达他的地方思想,“Topo”是为地,“Philia”是为爱,即人类对地方的爱,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29]。在《空间与地方》中,他对地方的理解散落在各个章节中,“地方是一种物体(Object),是价值的中心、养育和支持的中心”[30]。几乎在同一时期,另一位人文主义地理学者雷尔夫(Edward Relph,1976)也对地方有自己的理解。在《地方与无地方》(Place and Placelessness)一书中,其地方观念体现了相当浓厚的现象学色彩,他认为地方的特性(Identity)包括静态自然背景、人类活动和意义以及地方感[31]。并且还认为地方的本质不是来自位置或地点,也不是来自功能性作用或社区,抑或是日常经验;地方的本质而是在于“把地方作为人存在中心的无意识的意向性,并且用内在(Insideness)和外在(Outsideness)来表示人与地方的关系[32]。另外,感于全球化对地方带来的同质化以及非真实性,雷尔夫和Marc Augé还分别提出了地方的两个对立面——无地方(Placelessness)和非地方(Nonplace)[33-34]。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概念有了新发展。激进地理学流派中的地方完全不同于来自现象学的地方,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卫·哈维[35]。哈维认为地方完全是社会构造的,地方是在对抗资本空间的扩张中出现的,在抵抗中产生差异,差异铸就地方。哈维还认为地方是关系到地理不平衡发展、身份政治和环境批判等一系列人与现实世界相关的社会议题。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流动性视角来看待人与地方的关系,艾伦·普雷德(Allan Pred,1984)就认为以往的地方概念是静止、固定性的,并没有考虑全球化时代下人的流动性[36];多琳·马西(Doreen Massey,1991)提出一种全球化和进步(Progressive)的地方观念,因为她认为七十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地方观念带有明显的静态、固定、边界和根植特征[37]。例如,人固定基于一种地方认同,习惯性地会排斥威胁这种认同的因素(难民、新移民、种族),往往会造成地方排斥和空间隔离。与之对应,她认为地方应有四种涵义:①地方绝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处于进程中;②地方没有边界;③地方没有单一、独特的标识;④全球化并没有拒绝地方,也没有否认地方的独特性[38]。

感情,强度,情感


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带有明显的心理学色彩,其实此概念最早也是出自环境心理学。早在1981年,Stephanie Riger开始研究城市街区居民的依恋和社会交往的模式,认为社交联系和扎根是组成社区依恋的两个维度[42]。Graham Rowles研究了阿巴拉契亚山区的老年人地方依恋,认为社会、自然和内在感是地方依恋的三个维度[43]。直到1983年,Shumaker&Taylor明确给出了地方依恋的定义:人与特定地方的情感联结[44]。随后,又出现“人对地方情感的涉入”,“个体对特定环境的情感认知”等定义[45]。总之,地方依恋与狭义上的地方感在核心概念上大体一致,地方依恋强调人对地方的心理亲向性以及感到舒适和安全的心理过程。在国内学界,也有学者把Place Attachement翻译为“地方依附”、“场所依赖”等概念[46]。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也是一个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往往被认为是个人认同的一部分,涉及到“我在哪”和“我是谁”的问题。Proshansky(1983)把地方认同归结为一系列关于实体场景的记忆、构想、解释、思想以及感情的综合[47]。他还强调了地方认同的概念与七十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地方有继承性关系,认为地方认同除了人对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和归属感之外,还表现出一种复杂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以人的态度、价值、信念、意义和行为意向为特征。他又进一步总结了地方认同的作用:认知功能,即对地方的了解和适应;意义功能,即空间意义、地方意义和环境意义;需求表达功能,即表达品味和偏爱;变化调节功能,即改变环境和他人的行为;焦虑和防御功能,即对外来干扰因素的反应。Theodore Sarbin(1983)对Proshansky的地方认同做了补充,特别是理清了地方认同与自我之间的关系[4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游客地方感认知图式的表征与结构[J]. 王泓砚,谢彦君,王俊亮.  旅游学刊. 2019(10)
[2]从“地方感”到“人地相处”——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公共休闲空间中的人地关系为例[J]. 张骁鸣,翁佳茗.  地理研究. 2019(07)
[3]从地域人到区域人假设的提出——旅游移动视角下关于地方感的思考[J]. 黄潇婷,张琳琳,苘茂兰.  旅游学刊. 2019(06)
[4]旅游想象:关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认知[J]. Nelson Graburn,撒露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5]工业用地转型下地理想象与地方意义构建——广州广钢新城案例[J]. 张隆龙,劳颖宜,程国宇,王敏.  热带地理. 2019(01)
[6]国际游客对中国的地理想象构建与旅游动机[J]. 朴志娜,江扬,吴必虎,Alastair M.MORRISON.  旅游学刊. 2018(09)
[7]自我东方主义?丽江旅游形象的想象与建构[J]. 蔡晓梅,寸露,朱竑.  旅游学刊. 2018(09)
[8]基于理论旅行视角的人文地理学中想象地理研究反思[J]. 翁时秀.  地理学报. 2018(02)
[9]基于CiteSpace的国外地方感知识图谱研究[J]. 卢松,王琳琳,王立妹,余伶莲.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10]丽江古城慢活地方性的呈现与形成[J]. 白凯,胡宪洋,吕洋洋,杜涛.  地理学报. 2017(06)

博士论文
[1]制造景观[D]. 谢小芹.中国农业大学 2015
[2]旅游体验研究[D]. 谢彦君.东北财经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现代性背景下游客地方想象的建构[D]. 彭静雅.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8
[2]基于地理想象的广州市骑楼文化记忆研究[D]. 杨美洁.华南理工大学 2016
[3]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真实性感知与游客满意度关系研究[D]. 杨艳荣.暨南大学 2015
[4]旅游体验中的地方感研究[D]. 吕宁.东北财经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46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3446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d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