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的中国大陆省域绿色经济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08:13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的中国大陆省域绿色经济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经济 生态系统服务 绿色GDP 绿色转型 中国


【摘要】:由于全球人口总量逐年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随之而来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愈加严重。随着资源消耗及环境损失对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人们逐渐意识到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亟待向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的、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要支撑的工业经济与工业文明势必被以知识和信息生产为主导的知识经济及生态文明所取代,传统经济势必加快向绿色经济转型。绿色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人们减少资源消耗、控制环境损失成本,还需要对自然资本与环境保护进行投资,因此需有一套能够科学地评价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藉此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对驱动绿色经济转型的政策机制进行评价等。在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绿色转型进展缓慢,大多停滞在体制改革的门槛前无法实现跨越。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划为例,利用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模型对2000~2012年中国大陆资源环境成本及绿色GDP进行核算,构建有关年度的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借鉴传统的环境负荷模型、经济与资源脱钩理论、环境绩效概念等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有关绿色GDP评价模型,对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及环境保护绩效等进行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有关年度我国大陆省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及其时空关联格局进行分析,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据此对未来我国绿色转型之路进行预测分析。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我国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换因子为0.9871,耕地、林地、牧草地、湿地、水域及未利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衡因子分别为1.0000、1.1275、0.9562、1.1198、1.0049和0.5888;通过中国大陆31个省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的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突变理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动态性、地域性和非线性等复杂特征并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2)我国耕地、林地、牧草地、湿地、水域及未利用地的生态系统贬值率依次为0.0129、0.0145、0.0123、0.0144、0.0130、0.0076,贡献率依次为0.9871、0.9855、0.9877、0.9856、0.9870、0.9924;据此得出的有关年度中国大陆资源环境成本及绿色GDP核算结果表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绿色GDP核算路径是可行的,因此可作为一种新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为有关部门构建我国绿色国民经济账户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3)应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绿色GDP评价模型计算出2001~2010年我国有关绿色经济指标,结合未来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进行预测,预计十二五末期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系统负荷强度、资源脱钩指数及环境绩效指数分别为0.38、0.66、75;评价结果表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逐年降低,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绩效指数与经济社会发展效益同步提高;2022年我国环境绩效指数将达到全球平均水平,2023年人均绿色GDP将超越全球平均值,2024年人均GDP将突破1万美元关口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4)研究时段内中国大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质量持续向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度由1978年的0.201提高到2008年的0.642;东南地区和西部地区形成高-高集聚区,但其空间正相关的显著性持续降低,生态效率与经济效率向相邻省区溢出的趋势减缓;北方各省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度具备空间异质性特征,空间负相关区域由5个增至11个并且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势;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对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主导作用:1978、1988、1998年3个时期制约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环境成本高,2008年之后第一、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加成为主要驱动因素。(5)未来,我国仍需秉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权责纷争;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协调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生态经济 生态系统服务 绿色GDP 绿色转型 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3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绿色经济研究综述12-21
  • 1.2.1 绿色经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研究12-14
  • 1.2.2 绿色发展战略、政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14-18
  • 1.2.3 绿色转型评价方法及其实践应用研究18-21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21-23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21-22
  • 1.3.2 技术路线图22-23
  • 2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23-32
  • 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介绍23-25
  • 2.1.1 传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分析23-24
  • 2.1.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修正算法24-25
  • 2.2 突变理论、突变级数法及突变模型25-26
  • 2.2.1 突变理论简介25
  • 2.2.2 突变级数法25-26
  • 2.2.3 突变模型简介26
  • 2.3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26-29
  • 2.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27-28
  • 2.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隶属度28
  • 2.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换因子及均衡因子28-29
  • 2.3.4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模型29
  • 2.4 实例验证——中国大陆各省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29-32
  • 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绿色GDP核算与评价32-42
  • 3.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资源、环境成本核算32-33
  • 3.1.1 生态系统贬值率与贡献率32-33
  • 3.1.2 资源环境成本的替代核算模型33
  • 3.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绿色GDP核算33-36
  • 3.2.1 国内生产总值的传统核算方法33-34
  • 3.2.2 国内生产总值的绿色核算路径34
  • 3.2.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中国绿色GDP核算34-36
  • 3.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绿色经济评价指标36-38
  • 3.3.1 生态系统负荷强度36-37
  • 3.3.2 经济与资源脱钩指数37
  • 3.3.3 区域环境绩效指数37-38
  • 3.4 中国大陆有关绿色经济指标核算与预测38-41
  • 3.4.1 中国大陆有关绿色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核算39
  • 3.4.2 中国 2011~2025年有关绿色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39-41
  • 3.5 小结41-42
  • 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中国绿色转型之路预测分析42-69
  • 4.1 中国绿色经济指标的时空演变趋势分析42-54
  • 4.1.1 从经济规模的视角42-43
  • 4.1.2 从经济质量的视角43-44
  • 4.1.3 从经济效率的视角44
  • 4.1.4 从公平性与包容性的视角44-45
  • 4.1.5 中国省域绿色经济指标空间分布格局45-54
  • 4.2 中国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分析54-60
  • 4.2.1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度模型54
  • 4.2.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54-56
  • 4.2.3 中国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度的时空关联格局56-60
  • 4.3 中国绿色转型之路的驱动与制约因素分析60-67
  • 4.3.1 基于偏最小二乘的回归分析方法61-62
  • 4.3.2 中国绿色转型之路的驱动与制约因素分析62-67
  • 4.4 小结67-69
  • 5 结论与展望69-71
  • 参考文献71-77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7-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2 张佰瑞;;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度的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9期

3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4 王丽珂;许洪春;;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6期

5 徐春华;;中国大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兰州学刊;2010年06期

6 张永锋;杜忠潮;张阳生;;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度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孙倩;汤放华;;基于欧氏距离协调发展度聚类模型的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1期

8 颜蕊;侯晓滨;;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9 王欣;李悦铮;;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关系评价研究——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J];科技信息;2014年03期

10 范柏乃;张维维;朱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凤桂;张虹鸥;陈伟莲;;广州市宏观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度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程翠云;;江苏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协调关系的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3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鹿晨昱;陈兴鹏;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党晶晶;姚顺波;;县域生态、经济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以志丹县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峻;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臧正;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的中国大陆省域绿色经济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晓天;山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龚丽肖;河北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何源;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戴子敬;资源型城市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性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40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540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e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