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滞后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22:25

  本文关键词: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滞后效率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汽车产业 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 滞后效应


【摘要】:自2002年起我国就提出了汽车强国战略,该战略也明确指出,要真正实现汽车产业强国的目标最关键的还是要依靠技术创新。虽然重视技术创新已成为业界共识,但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仍存在许多问题,且在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上依然缺乏足够的滞后研究及决策依据。为促进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该研究对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滞后效应进行了探究,以期能为汽车产业制定技术创新的相关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该研究收集并梳理了国外与国内的相关文献,按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用回归分析法找出了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滞后分析,确定了存在滞后效应的因素及最优滞后期,然后又对各影响因素及滞后变量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测定。实证结果表明:(1)对汽车业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研发投入、技术人员、技术转化率、产业竞争度、对外开放度(FDI),且其中研发投入、技术人员、技术转化率属于内部影响因素,而产业竞争度、对外开放度(FDI)属于外部影响因素。(2)技术转化率、产业竞争度不存在滞后效应,而研发投入、技术人员、FDI存在滞后效应,且最优滞后期均为2年,即在2年后对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达到最显著的水平。(3)FDI在当期表现为与技术创新呈负相关关系,但在长期又表现为与技术创新呈正相关关系,可见考虑到滞后效应,FDI的作用方向从当期到长期发生了改变。(4)从当期来看按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产业集中度、技术人员、研发投入、技术转化率、FDI(负向),而从长期来看,只有研发投入、技术人员、FDI存在滞后效应,对于这些存在滞后效应的因素按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研发投入、技术人员、FDI。可见由于存在滞后效应,研发投入与技术人员影响程度的排序从当期到长期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汽车产业 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 滞后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471;F273.1
【目录】:
  • 内容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导论10-16
  •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问题的提出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1.3 问题的提出12
  • 1.2 研究目的、结构及方法12-14
  • 1.2.1 研究目的12
  • 1.2.2 研究结构12-13
  • 1.2.3 研究方法13-14
  • 1.3 技术路线及可能的创新之处14-16
  • 1.3.1 技术路线14
  •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14-16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16-27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6-18
  • 2.1.1 汽车技术创新与汽车产业技术创新16-17
  • 2.1.2 汽车工业与汽车产业17
  • 2.1.3 外部影响因素与内部影响因素17-18
  • 2.2 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18-22
  • 2.2.1 技术创新的内涵及特征18-19
  • 2.2.2 技术创新的理论发展19-22
  • 2.3 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2-27
  • 2.3.1 国外研究概况22-23
  • 2.3.2 国内研究概况23-25
  • 2.3.3 国内外研究评析25-27
  • 第3章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27-38
  • 3.1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现状27-32
  • 3.1.1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概况27-28
  • 3.1.2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现存问题28-32
  • 3.2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32-36
  • 3.2.1 内部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33-34
  • 3.2.2 外部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34-36
  • 3.3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36-38
  • 第4章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8-59
  • 4.1 变量的设置与数据来源38-44
  • 4.1.1 变量的设置38-41
  • 4.1.2 数据收集与来源41-44
  • 4.2 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指标筛选44-48
  • 4.2.1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44-46
  • 4.2.2 自变量的主成分分析46-48
  • 4.3 初步模型的建立与回归结果48-52
  • 4.3.1 模型的初步建立48-49
  • 4.3.2 ADF平稳性检验49-50
  • 4.3.3 模型的回归分析50-52
  • 4.4 模型的检验与修正52-56
  • 4.4.1 模型的检验52
  • 4.4.2 模型的WLS修正52-56
  • 4.5 实证结果分析56-58
  • 4.5.1 各因素影响程度比较56
  • 4.5.2 研究分析及结论56-58
  • 4.6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滞后分析59-69
  • 5.1 模型的构建59
  • 5.2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滞后分析59-66
  • 5.2.1 协整检验59-60
  • 5.2.2 影响因素的滞后分析60-66
  • 5.3 滞后变量影响程度测定66-69
  • 5.3.1 格兰杰因果检验66-67
  • 5.3.2 滞后变量影响程度的测定67-69
  • 第6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69-71
  • 6.1 主要研究结论69-70
  • 6.2 研究不足70
  • 6.3 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5
  • 后记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铁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J];铁道学报;2000年06期

2 朱克非;国外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J];中国铁路;2000年04期

3 ;中共铁道部党组关于加强铁路技术创新的决定[J];中国铁路;2000年08期

4 徐娜;浅析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J];工业技术进步;2000年01期

5 曾娟,万君康;试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理[J];工业技术进步;2000年01期

6 周远琴;加强信息服务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J];工业技术进步;2000年01期

7 郑晓东;企业技术创新应处理好八大关系[J];工业技术进步;2000年04期

8 薛韬;技术创新要有市场含量[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08期

9 宫衍秀,李明光;企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09期

10 ;技术创新的三要素[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文;;技术创新的意义、内涵和环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聂忠良;;坚定不移地依靠技术创新 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陈坤木;;论制度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杜跃平;王开盛;;创新文化与技术创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5 王世章;冀红玲;;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马成才;;构建生产力促进发展的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胡文效;;依靠技术创新 推动公司发展[A];2000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王晶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探讨[A];中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夏保华;;关于工程技术创新的若干思考[A];“工程科技论坛”暨首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学术年会工程哲学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10 赵建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和思路[A];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任华哲 郑鸣;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体系的重构[N];光明日报;2003年

3 景柱 曾广波 彭福扬;把生态追求纳入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N];人民日报;2003年

4 本报评论员;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N];人民日报;2005年

5 杜小娟;技术创新,,主导医药的明天[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辛酉;让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助推[N];中国医药报;2000年

7 张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的动力[N];中国交通报;2007年

8 万丹;技术创新问题研究述评[N];人民日报;2006年

9 李士;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的联系与区别[N];学习时报;2006年

10 余鹏;攀冶机电分公司技术创新重实效[N];中国冶金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怀伏;技术创新溢出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陈仲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边云岗;企业技术创新错误系统分析与消错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4 杨唯一;农户技术创新采纳决策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靖;企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及其匹配状态的测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国丽娜;中国政府间接资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党国英;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8 徐英吉;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的企业持续成长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成良斌;文化对我国技术创新及其政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柳飞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评价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文燕;技术创新的精神文化建构[D];湖南大学;2008年

2 单丽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支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3 李劲松;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政策桎梏及对策[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荀琳;技术创新的人文向度[D];东华大学;2010年

5 姜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胜;消费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石巍;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张洪辉;基于公共创新平台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国锋;论合作技术创新的基础和障碍[D];东南大学;2005年

10 陈家宏;论依法促进和保障企业技术创新[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80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680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a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