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体质类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体质类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312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出患者的血脂及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进一步分析中医体质类型与临床客观指标(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及血脂指标)的关系,找到中医体质类型与临床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以临床客观指标辅助确定中医体质类型,同时,以中医体质类型特点指导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312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的客观指标进行收集,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及血脂指标: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制定“60题”的中医体质类型调查问卷,将患者分为9种体质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2.数据统计: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客观指标、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采用构成比、均值±标准差描述;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体质类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原发性高脂血症的女性患者174例多于男性患者138例,女性TG均值1.69±1.05明显低于男性2.23±1.36,且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其中,最小年龄23岁,最大80岁,平均55.47岁;41-65岁患者占72.11%;各年龄阶段患者在TC、HDL-C比较上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BMI过轻及正常组占54.49%,过重及肥胖组占45.51%,相差不大;而各BMI分组在TG、HDL-C比较上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体质类型中平和质92例(29.49%);偏颇体质220例:阳虚质51例、湿热质34例、气虚质33例、痰湿质26例、阴虚质26例、气郁质25例、血瘀质21例、特禀质4例。5.中医体质类型在性别、年龄、BMI比较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偏颇体质中:女性阳虚质、气虚质较多,男性阳虚质、湿热质居多;且血瘀质中女性数量明显多于男性。在18-40岁组中:气郁质最多,41-65岁组前三位: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66-80岁组:阳虚质、阴虚质多见。BMI过轻组中阳虚质最多;正常组中平和质多见;过重组阳虚质、气虚质多见;肥胖组前三位: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6.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体质类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平和质与TG、LDL-C具有相关性,OR值分别为0.565、0.445;气虚质与TC、BMI具有相关性,TC、BMI值越大形成气虚质的可能性就越大;气郁质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形成气郁质的可能性就越小;湿热质与TC、TG、BMI及LDL-C均具有相关性,OR值分别为0.259、3.164、5.420、0.843;痰湿质与BMI具有相关性,OR值1.227;血瘀质与性别密切相关,男性比女性血瘀质形成的比数比为0.164;阳虚质与LDC-C密切相关,OR值2.384;阴虚质与年龄、BMI及TC均具有相关性。结论:1.原发性高脂血症中,男性患者数量少于女性但TG均值却较女性高。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41-65岁;TC均值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而HDL-C则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BMI过重及肥胖组占45.51%,且两组TG均值明显高于过轻组、正常组,而HDL-C均值则低于过轻组、正常组。2.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体质类型中,平和质92例,偏颇体质220例:阳虚质、湿热质、气虚质,居前三位。性别、年龄、BMI均为影响体质的因素:阳虚质、阴虚质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湿热质多见于中年男性患者;气虚质、血瘀质多见于女性患者;气郁质多见于青年患者;痰湿质多见于BMI过重及肥胖者。3.中医体质类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表明:女性较男性形成血瘀质的可能性更大。年龄越大越容易形成阴虚质,越不容易形成气郁质。BMI越高,形成气虚质、痰湿质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形成湿热质、阴虚质的可能性越小。TC升高使气虚质、阴虚质的形成机率升高,而使湿热质形成的机率下降。TG、LDL-C的升高使湿热质的形成机率升高,而使平和质的形成机率降低,。而单纯的LDL-C升高也会使阳虚质的形成机率升高。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娜英;蔡济国;陈我隆;严启之;程徐遂;施日升;;长寿老人长寿因素及中医体质类型研究[J];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1993年02期
2 王大海;曾亮;吴胜其;李东芳;田晓琼;;少数民族中医体质类型研究现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36期
3 郑军,温振英,樊惠兰;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2000年02期
4 王睿林;中医体质类型的常模[J];辽宁中医杂志;2004年08期
5 姜峰;马文华;李克琴;;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07期
6 邓小敏;邱全;柳彬;周艳;陆斌;;729例广西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特点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陈兰羽;陈建杰;徐燎宇;章晓鹰;吕文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医体质类型探讨[J];吉林中医药;2011年01期
8 石磊;陈强;林霞;王霖泽;;女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河南中医;2012年07期
9 吕庆莉;仝武宁;;基于中医体质类型的药用食物调理系统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10 徐毓华;王正值;;中医体质类型与大学生心理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荀运浩;过建春;石伟珍;施军平;;浙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唐芳;朱燕波;;基于505例大学生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人格心理特征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体质研讨会暨中医健康状态认知与体质辨识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盛华;周明旺;潘文;孙凤歧;郭铁峰;穆欢喜;;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初探[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朱燕波;王琦;吴承玉;庞国明;赵健雄;沈世林;闫雪;;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肥胖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6 荀运浩;过建春;石伟珍;施军平;包剑锋;刘长灵;;浙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初步研究[A];第十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郑军;温振英;;北京市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初探[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8 李杰;王仁嫒;张发斌;;青海地区土族中医体质类型分析研究——附178例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A];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王晓东;马丽;王德洪;吕强;严隽陶;;老年人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A];首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汪玉良;胡军;黄健戈;;淳安临岐地区农村超重及肥胖的成年人血压水平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调查[A];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朱燕波;不同中医体质类型 HRQOL评价不同[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善圭;对中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相关性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琳;脂肪肝超声表现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证型关系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柯欣;150例PCOS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关系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乔娇艳;吸烟人群中无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尚洪宇;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刘璇;长沙地区NAFLD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的流行病学调查[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刘芳;白癜风中医体质类型与发病因素、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韦书勤;成都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章瑾;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慢性HBV感染者与HLA-A2、特异性CTL、PD-1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9 王新亮;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李娟;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79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27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