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醛固酮与肾素活性的比值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4 10:40

  本文关键词:醛固酮与肾素活性的比值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价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 原发性高血压


【摘要】:目的:我们前期研究[1]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立位2h及卧位所测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RR)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0.842(P0.01),立位ARR为13(pg.dL-1)/(ng.mL.-1 h-1)时,敏感性0.54、特异性0.81,立位ARR为5(pg.dL-1)/(ng.mL.-1 h-1)时,敏感性0.83、特异性0.41,卧位ARR为30(pg.dL-1)/(ng.mL.-1 h-1)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0.83、0.64,提示卧位ARR诊断效率要高于立位ARR。本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验证及探讨卧位ARR30和立位ARR5、13(pg.dL-1)/(ng.mL.-1 h-1)为诊断切点在PA与原发性高血压(EH)鉴别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并扩大样本的容量,确定ARR切点,提高诊断PA水平,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78例患者,其中91例是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的PA患者,87例是同期确诊的EH患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血钾、皮质醇节律、儿茶酚胺代谢产物、24小时尿钾、立卧位血浆肾素活性(PRA)、血浆醛固酮浓度(PAC)等。利用ROC曲线探讨立位ARR为5、13及卧位ARR为30这三个诊断切点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并扩大样本量,确定ARR切点,比较两种不同病理类型间ARR的差异。并以立位ARR值联合卧位ARR值,计算联合立卧位ARR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结果:1、两组间年龄、舒张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组的高血压病程、平均BMI、血钾、PRA水平显著低于EH组,而收缩压水平、24小时尿钾、pac、立卧位arr明显高于eh组(p0.01)。2、立卧位arr在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是0.867、0.951(p0.01),立位arr与卧位arr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z=3.5,p0.01),卧位arr筛查pa诊断价值高。3、本研究在roc曲线下最佳立位切点arr6与前期研究立位arr5、13比较{敏感性:0.72vs0.56、0.92,特异性:0.85vs0.93、0.46,符合率:78.5%vs74.5%、69.1%},最佳卧位切点arr27与卧位arr30比较{敏感性:0.85vs0.90,特异性:0.90vs0.79,符合率:87.5%vs84.4%},立位arr5、13诊断效率不及立位arr6,卧位arr30与卧位arr27的诊断效率相当。4、扩大样本量后进一步验证的筛查切点的诊断效率,最佳卧位arr32与卧位arr27、30比较{敏感性:0.92vs0.82、0.88,特异性:0.79vs0.89、0.81,符合率:85.6%vs85.4%、84.6%},最佳立位arr9与立位arr5、6、13比较{敏感性:0.88vs0.54、0.67、0.92,特异性:0.63vs0.86、0.78、0.5,符合率:75.3%vs69.6%、73%、71%},卧位arr30在大样本的研究中仍有很高的诊断价值。5、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与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的立卧位pac、pra及arr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联合立卧位arr的最佳切点位于立位arr在9~13之间联合卧位arr在27~32之间。结论:1、基于前期研究的三个诊断切点中,本研究发现卧位arr30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证实此切点值得推荐作为本地区pa患者筛查的切点。2、立位arr值可作为门诊初筛,其诊断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3、本研究以立位arr在9~13之间联合卧位arr在27~32之间筛查pa的诊断价值高,可认为联合立卧位arr的最佳切点位于此区间内。4、本研究筛查ARR前停用相关药物至少1周,该方法简单易行,患者容易接受且符合临床实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86.2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烨琼;王琳;朱杰;贾晓蒙;庞萍;金楠;臧丽;杨国庆;谷伟军;杜锦;王先令;郭清华;杨丽娟;吕朝晖;巴建明;窦京涛;母义明;;性别对ARR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价值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年01期

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年03期

3 王楠;田刚;;不同性别及病理类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4 李芳;陆志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定位诊断的现状[J];中国临床医学;2015年06期

5 李川;周嘉;梁杏欢;罗佐杰;蔡劲微;秦映芬;;醛固酮与肾素的比值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与原发性高血压鉴别中的应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年06期

6 孙明芳;杨珊;何小群;周波;李启富;段雅倩;;基于血浆醛固酮/肾素浓度比的联合策略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的筛查价值[J];军事医学;2015年04期

7 杨清波;翟哲民;;肾上腺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价值[J];医学综述;2014年11期

8 张玉杰;李南方;张菊红;姚晓光;李变;;不同体位血浆肾素和醛固酮及其比值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年09期

9 徐媛媛;蒋怡然;苏構为;蔡剑飞;叶俊娜;宁光;王卫庆;;醛固酮肾素比值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年01期

10 艾雪松;林毅;李黎明;;分段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效力[J];天津医药;2012年05期



本文编号:1287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287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c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