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多发性微小脑梗死:43例临床影像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2 14:05
本文关键词:急性多发性微小脑梗死:43例临床影像学研究 出处:《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MBI)是指一次脑卒中事件中,经影像学检查发现2处或2处以上不连续的新发梗死灶,弥散加权成像(DWI)能在发病最初几小时能够检出缺血灶,能检测到原来CT难以发现的微小梗死,能容易地区别新发缺血灶、陈旧灶或非特异性白质高信号,并且能够证实多发性梗死是同时发生的。目前,将直径≤2厘米大小的梗死认作是微小梗死,包括腔隙性梗死和近期皮质下小梗死,可以是单发的,也可以是多发的,可能包括小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多种发病机制。同时发生的多发性微小梗死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国内尚未见这方面的报道,我们假设可能存在不同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机制。方法:本研究连续收集了 2011年1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多发性微小梗死梗塞患者43例,根据多发性微小梗死的分布类型分为一侧前循环梗死、双侧前循环支配区梗死、单纯后循环梗死、同时前循环和后循环梗死等4组,对其年龄、性别、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量表)、影像学资料(包括CT、CTA、MRI、DWI、MRA)、短期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31例,女12例,20~89岁,平均67.7±13.8岁。从出现症状至住院的时间为1.5小时至30天,平均5.9±7.7天。主要首发症状为肢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和发作性症状,占79.0%。基线NIHSS评分为平均4.0±4.99分,轻度(0-6分)33例(76.7%),本组患者以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主。43例中,一侧前循环梗死17例,双侧前循环梗死15例,同时前循环和后循环梗死9例,单纯后循环梗死2例。43例患者的病灶数目3~203个,平均病灶数目25.8±33.2个。按改良TOAST脑卒中亚型分类标准,本组43例患者中,符合大动脉粥样硬化(LAA)8例、心源性栓塞(CE)17例、不明原因的卒中(SUE)14例、其它原因的卒中(SOE)4例,本组没有符合小动脉疾病(SAD)的病例。本组43例患者中,预后相对良好者(mRS≤2分)32例,占74.4%,预后不良者(mRS≥3分)11例,占25.6%。没有死亡病例。本组43例中,单一支配区梗死19例(44.2%),多个支配区梗死24例(55.8%)。本研究对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既往卒中史、冠心病史、心脏疾病、心电图图异常、心律失常、周身恶性肿瘤、脑动脉狭窄、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mRS评分、脑梗死灶的数量、脑卒中亚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单一支配区梗死组与多个支配区梗死组在脑动脉狭窄/闭塞、梗死灶数量10个以及TOAST分型这3项指标的上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结论:急性多发性微小梗死临床不少见,主要是由心脏或大动脉粥样斑的栓子引起,以肢体运动障碍和言语障碍为主要表现,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主,四分之三患者预后良好。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孙葳;邢海英;彭清;周知;孙丽丽;舒俊龙;门茜;刘冉;许珂;黄一宁;;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隐匿性躯体恶性肿瘤12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年07期
2 徐群;;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共识指南解读[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6年01期
3 Woo Jin Kim;Nam-Jong Paik;;Lesion localization of global aphasia without hemiparesis by overlapping of the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4年23期
4 白向东;魏欣;王利明;王静;杜秦川;;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的微栓子监测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5 李响;张雄伟;马为民;李险峰;;永存三叉动脉伴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例[J];中国卒中杂志;2012年12期
,本文编号:1319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3197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