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Apriori算法对抗肿瘤中药药性、功效及药理的关联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运用Apriori算法对抗肿瘤中药药性、功效及药理的关联性研究 出处:《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药 抗肿瘤 数据挖掘 数据库 Apriori算法 关联规则
【摘要】:目的:肿瘤是近年来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的疾病,据统计,目前大部分种类的肿瘤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中国因患肿瘤而死亡的人数约占全球肿瘤死亡总人数的1/4左右,人类正面临着肿瘤防治的新挑战。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手段和方式已经日臻完善,主要为手术配合放、化疗联合治疗。但传统西医治疗在提高缓解率的同时易产生较强的毒副作用与耐药性。作为传统医学主体的中医药与西医相结合辨证施治,在提高疗效、缓解不良反应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在收集数据建立抗肿瘤中药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探寻抗肿瘤中药性效关系及现代药理学研究,为抗肿瘤中医及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临证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中华本草》和《中国药典(2015版)》收集药物,根据《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增加新的抗肿瘤中药,并从中国知网搜索2006年至2016年这些药物所发表的抗癌药理加以更新及筛检,建立抗肿瘤中药数据库。数据挖掘是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使用SPSS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并对经典的Apriori算法进行改进,编程实现双向强关联规则挖掘方法,以挖掘抗肿瘤中药药性、功效及药理之间的关系。结果:(1)建立抗肿瘤中药数据库,收录中药1378味,收集整理药名、更新其抗肿瘤方面药理数据方便相关研究学者查阅。(2)抗肿瘤中药寒性药最多,约占32%;苦味药最多,约占35%;归肝经的最多,约占24%;无毒的约占85%,有毒的约占15%。(3)抗肿瘤中药具有的功效频次较高的为解毒、止痛、消肿清热解毒活血以及化瘀。(4)抗肿瘤中药药理频次较高的为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以及免疫调节。(5)抗肿瘤中药性-效-理分析产生的双向强关联规则:①药性间:寒性与苦味等;苦味与肝经,甘味与脾经等;寒性与肝经,寒性与心经等;温性、辛味与肝经,平性、甘味与脾经等。②药性-功效间:寒性与清热解毒,寒性与清热等;苦味与清热解毒等;肝经与清热解毒等;寒性、苦味、肝经与清热解毒等。③功效-药理间:解毒与抗病原微生物等。④药性-功效-药理间:平性、辛味、肝经、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寒性、苦味、心经、活血化瘀和扩张冠脉血管等。结论:(1)本研究抗肿瘤中药性效理频数统计符合中医药理论,即苦寒、归肝经的药为多,功擅解毒消肿、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最常见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及免疫调节等。(2)通过Apriori算法挖掘抗肿瘤中药性性效理之间的关联规则,抗肿瘤中药性效理关联分析得到的双向强规则为平性、辛味、肝经、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温性、甘味、肝经、解毒和抗病原微生物,温性、辛味、肺经、理气和镇痛,寒性、苦味、肝经、清热和抗病原微生物,寒性、苦味、心经、活血化瘀和扩张冠脉血管。(3)本研究经数理统计分析认为,抗肿瘤治疗使用中药及方剂配伍时可考虑选取药性辛平、归属肝经、有抗肿瘤功效和免疫调节药理活性的药物。(4)药理组合与功效的分类关联挖掘发现抗肿瘤中药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药理活性分别与清热解毒功效同时出现的概率较大,结合交叉表来看可能与具有清热解毒功效药物的性味大多苦寒以及苦寒药物所含有效成分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耘;张燕玲;史新元;乔延江;;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年04期
2 宗家庆;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的缺陷及对策浅见[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9年04期
3 富同义,顾琳娜;中药的“药性专长”探幽析微[J];中医药学刊;2004年09期
4 梁然淑,房景奎;明清前药性理论发展溯源[J];中医药学刊;2004年12期
5 于培明,田智勇,林桂涛;甘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5年01期
6 王晓红;苗明三;郭艳;尹俊涛;;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J];河南中医;2007年06期
7 周密;王耘;乔延江;;缺失药性补遗与完备的方法学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年05期
8 刘仁慧;王秀娟;许利平;赵宇昊;;药性动静理论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年02期
9 佟海英;高学敏;王淳;钟赣生;张建军;那生桑;;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05期
10 陈正溪;刘力红;;传统药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及思维方式[J];光明中医;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钟文;;关于药性理论的几点认识[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耘;张燕玲;史新元;乔延江;;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唐怡;秦旭华;李祖伦;;浅论药性理论的两个特点[A];全国第3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丽;肖永庆;张村;;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研究方法探讨[A];2010全国知名中医院院长暨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养生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崔瑛;;药性理论的复杂性与药性物质研究的思考[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村;李丽;肖永庆;;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研究方法探讨[A];2010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奚胜艳;赵敬华;赵晖;朱红梅;钱小燕;李卫东;岳利峰;;土家族医药学生药十三反、十四反药物考证及相反药性理论探讨[A];'2012第五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廖广辉;洪寅;宋捷民;;介类中药性效用剖析[A];'2012第五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琳;;桔梗的性能特点及证治机理研究[A];第四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李志庸;;药性发明的内证实验观——兼述医理发明的内证性[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朱明;中西草药比较研究益处多[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杜鹃;金元医家药性理论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李会芳;大黄炮制前后药性品质的差异表征[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周静波;附子配伍甘草、大黄、干姜调控药性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叶强;附子应用环节活性物质变化与热性程度虚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久全;中药气味药性理论困惑与对策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杨苏钰;运用Apriori算法对抗肿瘤中药药性、功效及药理的关联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3 周密;缺失药性补遗与完备的方法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孙婧;药性组合的配伍理论模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徐鹤凤;植物寄生类彝药的药性及功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王征;用细胞学方法研究中药寒热药性[D];西北大学;2011年
7 王韵;中药寒热药性代谢组学判别模式的建立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周灿平;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中药寒热药性客观差异初步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程薇薇;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评价方法及物质基础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成程;中药复方寒热药性的细胞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28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328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