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醌制备的坏死组织靶向MRI造影剂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肿瘤治疗效果评价 MRI 造影剂 大黄酸 坏死亲和性 出处:《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准确评估肿瘤治疗后早期效果对指导临床医生对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降低病人副作用及花费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肿瘤经治疗后出现坏死是治疗有效的标志之一,因此,坏死组织成像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蒽醌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坏死靶向性。其中,大黄酸表现出较优的坏死靶向性及药代动力学性质,是一个优良的坏死组织靶向载体。故本研究构建了以大黄酸为载体的、不同长度连接臂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剂,考察其坏死靶向性及用于评估肿瘤对(考布他丁 A-4磷酸二钠盐)CA4P治疗反应的潜力。本研究首先以大黄酸为底物,经两步酰化和两步脱保护基方法得到新的配体L_1、L_2、L_3,与Gd3+配位得到顺磁性造影剂GdL_1、GdL_2和GdL_3。接着测量GdL_1、GdL_2和GdL_3的弛豫性能、体外稳定性及疏水性,其弛豫率分别为7.28、7.35和8.03,均高于临床上常用造影剂Gd-DOTA(4.28);这三个造影剂在血浆中孵育24 h后稳定性良好;这三个造影剂的LogP(pH 7.4)值分别为-2.15± 0.01、-1.32 ±0.01与-0.71 ±0.01,可见随着中间连接臂的延长,亚甲基数量增加,造影剂疏水性增加,GdL_1的水溶性最好。由于细胞坏死后,大量DNA暴露,是坏死组织成像的靶点之一。蒽醌类化合物是一个公认的DNA嵌插剂,因此我们推测,蒽醌的坏死靶向性可能是因为它更容易结合到坏死细胞暴露的DNA而实现的。本研究利用光谱法和弛豫性能测定法考察大黄酸衍生物与DNA的结合能力。实验通过测定大黄酸、Ln和GdLn(n= 1,2,3)的EB-DNA淬灭常数来验证其与DNA的结合方式及结合能力,并且考察linker及金属离子对大黄酸的结合强度的影响。这七个化合物的淬灭常数分别为1.01、1.36、1.32、1.40、2.28、2.19、2.30 × 104moL-1,表明大黄酸及其衍生物确实能够与DNA发生嵌插作用,金属离子对大黄酸与DNA的嵌插结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6个碳链长以内的连接臂对大黄酸的嵌插作用影响不大。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选择水溶性最优的GdL_1进行下面的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DNA与GdL_1结合的弛豫速率,加入不同浓度的DNA(0~0.31mM),体系弛豫速率从1.43 ± 0.02(mM.sec)-1增加到1.78 ± 0.02(mM.sec)-1,表明GdL_1能与DNA发生作用。以上结果均说明GdL_1能够与DNA结合。本研究中采用高温诱导的人肺癌A549细胞坏死模型以及大鼠缺血再灌注肝坏死和肌肉坏死模型评价GdL_1的坏死靶向性。首先进行体外靶向性研究,对经57℃高温诱导1 h的A549细胞与未经诱导的细胞进行GdL_1孵育30 min后成像,可见经高温诱导的细胞相对于未经诱导的细胞在图像上表现更高信号,表明GdL_1能特异性结合死细胞。接着进行体内靶向性研究,对再灌注肝坏死和肌肉坏死模型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分别在给予GdL_1(0.1 mmol/kg)前和给药后0~12 h进行MRI成像,Gd-DOTA作为对照。利用放射性同位素64Cu替代Gd3+得到64CuL_1,经纯化后测得的放化学纯度达到95%以上。用伽马计数考察64CuL_1在再灌注肝坏死和肌肉坏死模型上3、12和24 h的生物分布。MRI成像结果表明,在注射GdL_1(0.1 mmol/kg)后0.5~12 h,坏死肝信号呈显著增强,在3 h和12 h的坏死肝与正常肝对比度分别为2.09 ± 0.22、1.95 ± 0.15与给药前(1.29 ± 0.07)呈显著性差异(P0.05),在坏死肌肉上也呈现类似的结果。生物分布数据结果表明,64CL_1在给药后3 h的坏死肝脏与正常肝脏的%ID/g比值为6.85 ± 0.51,坏死肌肉与正常肌肉的%ID/g比值6.08 ± 0.64,表明64CuL_1具有坏死组织靶向性。以上结果说明该造影剂具有良好的成像坏死组织的潜力。本研究最后在大鼠乳腺癌W256皮下移植瘤上,利用GdL_1评价CA4P的治疗效果。肿瘤大鼠经CA4P(10 mg/kg)治疗24 h后进行MRI成像。成像结果表明:肿瘤大鼠给予GdL_1后3h成像,肿瘤坏死中心显著增强,增强前与增强后肿瘤坏死中心与肿瘤边缘的对比度(CR)分别为0.98 ± 0.04和1.63 ± 0.11。表明GdL_1能够积累在CA4P治疗后的肿瘤坏死中心,具有早期评估CA4P治疗效果的潜力。综上可知,GdL_1具有良好的坏死靶向性且能对CA4P治疗效果进行早期准确评估,值得深入研究,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坏死亲和性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原晓红,王慧丽;消除造影剂污染有妙法[J];现代护理;2004年03期
2 黄双;冯明声;李锐;吉民;;国内外造影剂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0年16期
3 ;MRI造影剂材料研究获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3年02期
4 汪开治;;钽粉作为X线造影剂[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7年02期
5 赵兴成;;丹麦钍造影剂病例的恶性肿瘤[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分册);1979年04期
6 邵式汾,张铁梁;造影剂的新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1986年03期
7 Von V.Taenzer ,王仁法;低渗X线造影剂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1986年03期
8 姚红玉;;钍造影剂与肝癌的关系[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6年04期
9 黄进忠;;X线造影剂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发有丝分裂微核[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88年01期
10 Von H.K.Beyer,陈绍红;X线造影剂的副反应和合并症——危险性的减少和预防[J];放射学实践;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赤学;刘政;高云华;谭开彬;;脂质造影剂的荧光标记[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李伟生;景凤英;李晓晶;裴奉奎;王旭霞;雷皓;;以葡聚糖为载体的可生物降解的MRI造影剂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刘国玉;周玉娥;;CT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A];2005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西部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4 王剑;刘宏宇;吕航;;应用小分子细胞内造影剂首次灌注和延迟增强核磁共振影像鉴别慢性梗死性瘢痕心肌[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5 段绍斌;邹琴;陈aa;周晓蓉;刘伏友;彭佑铭;;Caspase-3在X线造影剂肾毒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边波;万征;王清;陈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围术期造影剂相关性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侯庆峰;高力;刘实;;造影剂血管外渗的识别和治疗[A];庆祝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学术论文专刊[C];2005年
8 钟增友;肖志辉;;CT和MRI造影剂的临床应用[A];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郝健;梁万成;游承勇;;低场强磁共振机手推造影剂的临床应用120例[A];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安华;杨利霞;米日古丽·沙依提;;造影剂流速流量的掌握减少渗漏提高脑肿瘤诊断的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立峰;国产造影剂市场 未动的奶酪[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2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陈媛媛;打造影剂 要适量多喝水[N];健康时报;2014年
3 张旭;影像造影剂市场悄然增大[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盛文;含钆类造影剂安全性受关注[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李红民;韩国发明新型MRI造影剂[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陈铮;重视造影剂导致的循环系统不良反应[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区药事办 杜广清;造影剂使用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医药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欧慧敏;造影剂:快扩容快涌入[N];医药经济报;2013年
9 王骏;如何选择造影剂[N];中国医药报;2001年
10 特约撰稿 蔡德山;造影剂市场红杏俏争春[N];医药经济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青乐;基于蛋合质组学的肺结核靶向造影剂的分子靶标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叶明舟;新型磁/光纳米探针的制备与生物成像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夏强;造影剂对单侧输尿管梗阻肾脏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张鹏;BaYbF_5:Tm@BaGdF_5:Yb,Tm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多模式成像(荧光/CT/MRI)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靳玉慎;集癌症成像与治疗于一体的多功能CT造影剂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李芬芬;基于磁性纳米颗粒的新型磁共振T_1-T_2双模造影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韩玉鑫;新型树枝状大分子造影剂的制备与生物成像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朱筱磊;环境响应型CEST MRI造影剂的构建及其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5年
9 梁国海;新型MRI造影剂的研制及基于磁性弛豫开关技术的分子诊断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李倩;不同渗透压造影剂对行非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小霞;氟锰酸钾纳米晶作为磁共振造影剂的肿瘤靶向成像与治疗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2 范丽;正性、负性造影剂联合经阴道实时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琦;基于重组高密度脂蛋白的CEST造影剂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4年
4 曾琦;基于氮氧化物的纳米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合成与表征[D];浙江大学;2014年
5 王旭敏;CysC联合Hs-CRP预测PCI术后CIN中的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6 丁飞;1,2,3-三唑为桥连基团的金属敏感与多倍体MRI造影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李桢;CT造影剂对放射治疗计划剂量分布影响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8 吴登轩;水化强度对RAAS阻滞剂预防CKD患者造影剂肾病作用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9 朱亮;疏水性基团修饰Gd-DTPA型MRI造影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卞丽;蒽醌制备的坏死组织靶向MRI造影剂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481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48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