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人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0 10:55

  本文选题: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 切入点:瘢痕疙瘩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瘢痕疙瘩是一种由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和胶原过度沉积导致的皮肤纤维化疾病。由于该疾病形成机制复杂,目前研究尚未能完全揭示其发病原因和生长机制,临床上也未出现效果理想的治疗方案,所以新的治疗方案亟待出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其抗纤维化作用已在肺纤维化、心肌梗塞等纤维化疾病治疗方面崭露头角,而人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Fetal derm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FDMSCs)被认为在早期胎儿无瘢痕愈合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细胞,但是,该细胞是否可应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疗方面还未见文献报道。目的通过研究 FDMSCs 条件培养基(FDMSCs conditioned medium,F-CM)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s)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索FDMSCs相关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可行性。方法分别提取并鉴定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Adult dermal fibroblasts,ADFs)、FDMSCs和KFs,并应用ADFs和FDMSCs制备ADFs条件培养基(ADFs conditioned medium,A-CM)和 F-CM。KFs 分别用空白对照培养基(SFM)、A-CM和F-CM培养,培养48h后对各组KFs进行一系列实验分析,包括细胞形态观察(倒置显微镜下)、细胞数量变化(MTT比色实验)、细胞增殖率和凋亡率改变(BrdU细胞增殖实验和TUNEL细胞凋亡实验)、细胞共培养干预实验和条件培养基干预实验对比、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qPCR和Western blot)、细胞凋亡时期检测(Annexin V-FITC/PI双染细胞凋亡检测)结果通过一系列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和A-CM组,F-CM可以诱导KFs出现凋亡形态,并可减少活细胞的数目。但KFs增殖率没有明显改变但凋亡率明显增加,这说明细胞数目的减少主要得益于细胞凋亡的增多。FDMSCs与KFs共培养实验的结果同培养基干预KFs实验结果没有明显区别。进一步实验表明F-CM可促进细胞促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并抑制细胞抑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导致BCL-2/BAX升高而促进细胞凋亡。Annexin V-FITC/PI双染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凋亡时期主要为晚期凋亡。结论(1)FDMSCs可成功从早期人胎儿皮肤中提取并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并能维持稳定的生物学特性。(2)F-CM干预KFs实验结果与细胞共培养干预实验结果一致,避免了 FDMSCs直接应用于机体的潜在风险。(3)F-CM可以通过抑制细胞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并促进细胞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来促进细胞凋亡。(4)F-CM所诱导的KFs凋亡时期主要为晚期凋亡。
[Abstract]:Background keloid is a disease of skin fibrosis caused by abnormal proliferation of fibroblasts and excessive deposition of collagen. There is no ideal therapeutic plan in clinic, so a new treatment is urgently need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have emerged in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fibrosi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other fibrosis diseases because of its anti-fibrosis effect. Human fetal derm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etal derm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DMSCs) are thought to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early fetal scarless healing,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reported whether this cell can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keloid.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DMSCs conditioned medium conditioned mediumF-CMon on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keloid fibroblasts (KF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FDMSCs relat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keloid. Methods FDMSCs and FDMSCs were used to prepare ADFs conditioned medium conditioned mediumA-CMCs and F-CM.KFs were cultured in blank control medium SFMA-CM and F-CM respectively. After 48 hours of culture,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KFs in each group. The cell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under inverted microscope, the cell number was changed by MTT colorimetric assay, the cell proliferation rate and apoptosis rate were changed by BrdU cell proliferation test and TUNEL cell apoptosis test, the cell co-culture intervention experiment and the conditioned medium intervention experiment were compared. The expression of apoptosis-related genes and proteins was detected by qPCR and Western blottir. The results of apoptosis detection of Annexin V-FITC / Pi double staining cells showed that F-CM could induce apoptosis of KF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nd A-CM group. But the proliferation rate of KFs did not change obviously, but the apoptosis rate increased obviously.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decrease of cell number was main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apoptosis. The results of co-culture of FDMSCs and KF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medium intervention in KFs. Further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F-CM could promote apoptosis protein BCL-2. And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BAX, a cell inhibitor of apopto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optosis stage was mainly late apoptosis. Conclusion BCL-2/BAX can be successfully extracted from the early human fetal skin and cultured in vitro. The results of F-CM intervention in KF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co-culture. In order to avoid the potential risk of direct application of FDMSCs, F-CM can promote the apoptosis of KFs by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BCL-2 and promoting the expression of apoptosis-promoting protein BAX. The apoptosis stage of KFs induced by F-CM is mainly late apoptosis.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我国首家间充质干细胞库在天津落成[J];中国药业;2006年07期

2 张鑫;赵桂秋;;间充质干细胞在眼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6期

3 史春梦;;间充质干细胞表述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4期

4 瞿海龙;边剑飞;张冰;王颖;周英莲;;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前景与困惑[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年05期

5 郭子宽;;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01期

6 李炳尧;武晓云;吴岩;;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从实验室到临床[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14期

7 吴实;邓列华;;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在促进皮肤愈合中的作用[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年03期

8 吴清法,王立生,吴祖泽;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临床应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2年03期

9 黄定强;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年03期

10 付文玉,路艳蒙,乔东访,朴英杰;运用组织工程学原理构建间充质干细胞的三维培养体系[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可;王丁;韩之波;朱德林;韩忠朝;;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发挥免疫活性的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金明顺;张毅;贾秀芬;周燕华;闫妍;刘慧雯;;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以及多潜能分化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争艳;刘杨;翟丽丽;杨迷玲;王立峰;;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彦;李尚珠;;间充质干细胞在血管工程中的机制及应用[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石玉;戴\戎;;周期性拉应力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黎娇;朱争艳;杜智;骆莹;王鹏;高英堂;;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物对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谭远超;Kevin;姜红江;黄相杰;周纪平;;间充质干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唐佩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前景[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戴育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胡琳莉;王昕荣;钱坤;李舟;杨薇;朱桂金;;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分化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满学杰;天津滨海新区建最大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满学杰;津昂赛打造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医药经济报;2008年

3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 李忠俊 整理 吴刘佳;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又见新方法[N];健康报;2013年

4 上海生科院 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曹楷;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中的孙悟空[N];上海科技报;2014年

5 记者 陈建强;首家间充质干细胞库在津建成[N];光明日报;2006年

6 记者 冯国梧;细胞产品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方案获准[N];科技日报;2007年

7 实习生 刘霞;间充质干细胞有望用于面部整形[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新佳;我国“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进入临床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冯国梧;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规模化运营[N];科技日报;2008年

10 刘莹清;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泰达规模运营[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皓;五指山小型猪OCT-4、SOX-2基因在骨髓间充质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过表达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孔德晓;间充质干细胞及胰岛素分泌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董苑;SDF-1复合PDPBB的构建及对间充质干细胞趋化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磊;诱导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牙骨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房贺;连接黏附分子A在促进MSC修复CC14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6 陈洁;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7 许婷;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蟑螂过敏原诱导的哮喘中对间充质干细胞募集迁移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周雅丽;携氧间充质干细胞对胃癌化疗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沈舒宁;CKIP-1负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10 朱镇;外源性骨矿化蛋白1转染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蛋白质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超;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AC基因亚型的表达及AC3对其纤毛长度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5年

2 林涛;壳聚糖水凝胶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3 彭龙英;心肌营养素1促进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存活及PI3K/Akt信号通路机制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5年

4 乔晓慧;酸性环境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张红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人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顾立超;BTK抑制剂对间充质干细胞miR-21的调节作用[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7 王文杰;鸭胚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移植修复肝损伤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张猛;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9 马丽媛;利用MyoD基因诱导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宋维文;MicroRNA-133诱导绵羊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38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638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d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